文| 蒸小彤
出处| ins生活原创
看完《夺冠》,记忆又回到了2016年,那个曾让无数中国人激动的日子。
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国女排时隔十二年,再次拿下了奥运会冠军。
一时间,郎平和中国女排横扫各大网站,成了国内炙手可热的人物,“女排精神”再次被人提及。
影片中用一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这让人动容的一幕。
当国歌奏响全场,巩俐饰演的郎平给大洋彼岸由黄渤饰演的教练打了一个电话。
电话接通后,当教练听到从手机里传出的国歌,他的眼眶含泪,心绪飘向了远方……
这个在电影中没有名字,却贯穿全片的男教练,原型便是中国女排史上的三大功勋教练之一的 陈忠和。
他和郎平是80年代女排的参与者,也是女排历史的见证者。
如果说郎平是那个被鲜花掌声簇拥的英雄,那陈忠和更像是隐藏在背后,默默奉献,照亮女排前进的那一缕光。
他对中国女排的贡献不亚于郎平,名字却鲜少被人提及,甚至在年轻一代中,有太多人都未从听说。
陈忠和,不应该被遗忘。
02
时间拉回到1979年,那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各行各业百废待兴。
当时的中国渴望通过某种方式让世界看到自己,而发展女排就是其一。
只是,想让中国女排成为世界冠军,在当时的情况下,无疑于痴人说梦。
当别国运动员已经开始使用高科技时,我们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流血流汗,赶超他国。
为了躲避外国对我们运动员的分析,当时的女排主教练袁伟民, 不仅要把球网挪到离墙三米,还要女排与男排运动员对打。
为此,他从全国调来一个最矮的男排球运动员做女排的陪练,这个人就是陈忠和。
陈忠和的身高和日本女排较为接近,又擅长模仿,便由他来模仿日本战术打法,与姑娘们对打。
每天,陈忠和不仅要与女排姑娘们训练,还要抽空多学习多模仿外国打法,全身心的助她们夺冠。
别看陈忠和脸上总是笑眯眯的,在训练场上他是真的狠。
陈忠和站在台子上,从高处用足了狠劲向姑娘们扣球。即使看到她们累瘫在地,被球砸中也不手软,一球接一球,逼得大家不得不去接。
几乎每天,女排姑娘的身上总是会被球砸得青一块紫一块,又或者被摔得伤痕累累。
陈忠和打心眼里心疼这群姑娘。但他知道, 自己会心软,可外国运动员不会对她们心软。
在这种训练下,大家很快就突破了接扣球的心理障碍,即使是迎面而来的大力扣杀,她们也不怕了。
1981年,中国女排遇上了被称为“东洋魔女”的日本女排。
比赛很艰辛,好在训练中有陈忠和的帮忙,让女排运动员们对日本打法较为熟悉。
最后,她们在日本女排的家门口将冠军拿在了手中。
这是中国女排首次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这场胜利不仅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给当时的中国,注射了一针强心剂。
可当女排成员们站在领奖台上,戴着金牌、双眼注视国旗缓缓升起时,作为女排陪练的陈忠和,却因经费有限,被迫留守训练场。
他和众人一起,盯着那小小的电视,为女排姑娘们留下热泪。
担任陪练期间曾有人劝他,回福建队做教练多好,在这给女排当陪练,既不被看到,还要矮上一截。
可陈忠和考虑再三,还是选择留下来。相比于自身的荣耀,他更看重国家集体的荣誉。
那时的陈忠和像是一位无名英雄,在不被人发现的背后默默付出,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中国女排前行的道路。
也是从这开始,中国女排进入了五连冠的辉煌时期。
03
这个世上从不存在一成不变,中国女排也是如此。
1986年,中国女排在取得世界杯五连冠后,陷入了一段至暗的时光。
老队员们纷纷退役,新队员们顶着前辈的光环,打得畏手畏脚,新任教练换了一个又一个,女排成绩却一差再差。
大家都以为女排没希望了,谁也不敢接这个烫手山芋。
2001年,陈忠和接了,但不被众人看好。
原因很简单,陈忠和是陪练出身,算不得什么正经运动员,这时来做女排总教练,不够格。
陈忠和接任女排总教练的消息传出后,所有人都认为,女排完了。
不光是在业内,社会上反对陈忠和担任教练的声音也很大。
报纸天天刊登反对陈忠和的文章,就连新闻发布会,领导也不敢让他参加。
但别忘了, 作为女排曾经的陪练,陈忠和是最了解它的人,也是最合适的人选。
上任之后,陈忠和开始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
他带着女排跑到条件最艰苦的漳州训练基地,换掉之前的主力队员,大胆提用新人,制定训练计划,将练习时间填满每一天。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不间断,不给自己和队员们放一天的假。
那时体育圈盛传一句话:"女排训练完,要爬着回去"。
但好在一切付出都有回报。
在刚刚上任不到一年,陈忠和便带领着十几位运动员出征日本,参加国际排联大冠军杯。
这次的比赛,最初没人关注,即使是知道消息的媒体也将其无视。
可谁也没想到,陈忠和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
中国女排一路高歌猛进,拿到了冠军,震惊国内外。
直到夺冠之后,被震晕头脑的中国媒体,才开始从日本买录像带来进行转播。
这一仗,既证明了陈忠和的能力,也重新让人们看到了女排的希望。
04
天不遂人愿,好不容易有所起色的陈忠和,又因为一场让球风波,险些“下课”。
2002年,女排出征世锦赛,陈忠和为避开意大利,故意输给希腊、韩国。
这一战术不被国内所接受,体育总局批评 中国女排是“形象工程”。
一时间,陈忠和几乎身败名裂。连续几天报纸都刊登让他下课的文章,坊间小巷也对他议论纷纷。
也是那一年, 陈忠和不仅做了公开检讨,承认自己是“罪人”,还被评为全国十大悲情人物,人生跌入谷底。
一场比赛,女排不仅输了球,总教练还成了众矢之的,导致队伍元气大伤。
好在成员们都力挺陈忠和,姑娘们一起凑钱买花为他庆生。还有人画了画,每人还都在上面写了一句祝福。
她们想告诉陈忠和: 这个难关,我们一起闯。
让球风波结束后,陈忠和和女排姑娘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
她们疯狂训练,训练强度超出所有国家,即使每天都有人哭鼻子,但没有一人肯放弃。
大家都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而这股劲儿让她们在赛场上屡战屡胜。
2003年,当中国女排再次站上了阔别17年之久的世界杯领奖台。
陈忠和彻底扭转了自己的口碑,成为了当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一同获奖的还有杨利伟、钟南山。
从“全国十大悲情人物”到“全国十大感动人物”,陈忠和只用了一年。
05
中国排球史上,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值得被铭记。
那年的女排决赛记忆太过深刻,就像是刻进了每个中国人的骨血里。
那天的凌晨,国内家家户户灯火通明。
人们坐在板凳上,不约而同地攥紧手心观看中国女排与俄罗斯女排的巅峰大战。
开局中国女排就遭到了血虐。
五场比赛,她们开局就输掉了两场,只要俄罗斯再拿下一分,意味着中国队将面临惨败。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中国女排必输无疑,就连早早围堵在陈忠和家中的记者,都开始往回撤。
面对危局,陈忠和还是一脸笑意,他轻声抚慰队员,告诉大家不要着急,放平心态好好打。
在所有人都不抱有希望时,只有陈忠和以及女排成员,她们硬生生将一场不可能打赢的比赛拿下。
十几年后,当陈忠和再次回忆起那场夺冠,他满脸激动地说:“给你1000万也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是通过一年365天,天天练出来的。”
那一夜,对中国人来说同样是难忘的。
这是中国女排时隔二十年后,再次登上奥运之巅。
这场胜利,国人们等了太久,久到曾还是壮年的人,也熬成了满头白发。
雅典奥运登顶,意味着中国女排终于摆脱了谷底,更意味着,那“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又回来了。
06
执教八年,陈忠和最大的遗憾,就是2008年没在家门口守住冠军。
那是他任职期内的最后一个奥运会。因为遇上了郎平带队的美国女排,最终铩羽而归。
因为成绩的不理想,陈忠和大受影响,没多久他就离任女排总教练,执教生涯也画上了句号。
雅典奥运会登上顶峰,北京奥运会留有遗憾。
翻看陈忠和教练的过往,你会发现,他赢过输过,辉煌过失败过,对过错过,得到过也失去过。
对中国女排,陈忠和一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训练场上,他是魔鬼教练;训练场外,他温柔儒雅。
队员因基数过大被迫减肥,他会挖空心思让队员吃好点,跟上营养;队里有人受伤了,他会心疼地哭。
他和队员的关系亦师亦友。
即使在陈忠和远离排球赛场多年后,每到自己的生日,那些姑娘们总会前去祝贺,甚至还有人拖家带口,想让孩子与恩师拍照留念。
如果说,《夺冠》中的郎平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关键人物,那陈忠和更像是隐藏的灵魂人物。
他们从年少相识,一起看过中国女排的大起大落,同样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陈忠和对于中国女排来讲,是不可或缺的一位。
当有人领路时,他甘当绿叶,助女排登顶;当没人时,他会扛起重担,不让中国女排就此落寞。
陈忠和一路跌跌撞撞,陪伴女排几十年,看遍浮华落寞。他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中国女排”四字闪闪发光。
如今,我们要歌颂女排,歌颂郎平,但同时请别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