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瑞:让学生身心合一,教师应该布置什么类型的作业?

2020-03-26   语文道


黄小瑞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今天,与您分享黄小瑞副教授带来的

《让学生身心合一:教师应该布置什么类型的作业?》。

特殊时期,如何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

布置相应的、具有挑战性的作业。

欢迎大家转发、提问和留言评论。


让学生身心合一:

教师应该布置什么类型的作业?


文/黄小瑞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作业是检验、巩固及诊断学生是否掌握课上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促使网上教学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网上也有不少的段子来调侃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抓狂情况,如,“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


最理想的情况来说,我们希望学生既能做好作业,又爱做作业。合理恰当的布置作业不仅可以让学生身心合一、享受沉浸于学习的过程,还能对教学内容起到检验、诊断及巩固的效果,也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然而,不当的作业布置可能会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反感、厌恶、甚至厌学的后果。



那么教师如何布置作业,布置哪些作业类型可以降低学生的课业心理压力呢?基于对1万2千多名代表性样本的学生的调查研究,我们分别对语文和数学学科的作业类型对课业心理负担的影响,并得出以下共同的结论及建议,供各位老师和家长参考。


第一、少布置重复性的、机械性的模仿作业;若有必要,尽量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及反馈。


我们发现重复性的、机械性的模仿作业(抄写作业)均增加学生的课业心理负担。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好生,抄写更增加差生的心理负担。换句话说,抄写不仅让好学生产生心理负担,对差生的心理负担影响更大。


契克森米哈(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理论(flow theory,或译成沉浸理论)”指出,当个体体验到的任务挑战性低时,个体会体验到厌倦;当个体水平低,任务挑战也低时,个体体验到的心态为冷漠。不管是抄写生字还是抄写公式,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模仿的、甚至可以不动脑筋的工作,因而会引起学生的厌倦。



因而,抄写类的作业可能会让学生,尤其是差生对学习更加不感兴趣。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是简单的对着课本或材料的抄写,教师对抄写的评价通常是简单评价是否完成,如“阅”或“已阅”,但没有给出具体改进的评语,学生因此对抄写的积极性不高。


如果抄写确实有必要,那么可以对抄写进行变形,比如变成填空题、选择题或其他合适的方式,并增加即时评价。


第二、尽可能布置非抄写类的作业,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相应的、具有挑战性的作业。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非抄写类的作业(如需要动脑筋的,无论是巩固性的还是挑战性的作业)均降低学生的课业心理负担。值得关注的是:相比于差生,挑战性作业对降低好生的心理负担作用更大。


心流理论指出个体技能水平与任务挑战性影响个体的主观体验:当技能水平高于任务挑战性时,个体体验到无聊而失去兴趣;当技能水平低于任务挑战性,个体体验到焦虑或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黄小瑞:让学生身心合一,教师应该布置什么类型的作业?


当技能与任务挑战性相匹配时,个体有心流的体验,即个体完全投入到完成任务的情景中,非常专注,且享受于其中,忘记或过滤掉旁边不相关的知觉,进入到一种忘我的状态。当学生有这种状态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高,并对学习越发的感兴趣。


为了能够让学生有这种“心流”体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作业通常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性;


提供与个体技能水平匹配的学习任务,并逐渐加大难度。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恰当的脚手架(如具有梯度的练习),以便于他们逐步学习更难的内容;


提供可达成的任务目标,即较少的任务及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提供即时及具体的评价,以便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学生学习的时候,尽量减少外部干扰,营造学习氛围,如学生在家学习时,有些家长总是出于好心,时不时端杯水、提供水果等,这容易让学生分心。家长和教师可以帮助/训练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并分解,形成可以完成的具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