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一叶落尽秋
我对俞敏洪最初的印象始于电影《中国合伙人》,是的,你没看错,是一部电影促使我去了解这位新东方学校的创始人。
他的故事很励志,几乎满足人们对奋斗者由失败到成功的所有幻想。出身农村,三战高考,最后成功考入北大西语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了体制内的人,拿到了北京户口。但他天生就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他和朋友在校外办辅导班赚钱,受到处分后炒了北大的鱿鱼,开办了新东方学校,后来注册了新东方教育集团,俞敏洪成为董事长。后来新东方上市,并且扩张到全国,俞敏洪成为一代年青人创业的偶像。
这一切都看起来是那么的完美,我对俞敏洪先生的励志故事也是赞叹不已。但是近些年来俞敏洪先生的一些言论经常让人大跌眼镜。“女性堕落”言论一出,遭到口诛笔伐,最后以公开道歉收场。这次又将矛头投向教师,“有很多中小学老师,一年都不读三五本书,而且一辈子都是教教科书上的那点东西,不断地重复,最后自己就被掏空了。所以我们发现不少中小学老师,到最后变得知识面很狭窄,远远没有能力把当代的中国学生教好。”看起来是奋起疾呼,听起来是振聋发聩,但是其背后却是有深意的。
我不否认俞敏洪先生所指的是事实,有些个别中小学教师现在读书确实不多,不能及时充电,导致知识体系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但是“远远没有能力把当代的中国学生教好。”是什么意思?谁能把当代的中国学生教好?靠新东方吗?
透过现象看本质,你就能读出俞敏洪先生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俞敏洪先生不是一位教育家,也不是一位慈善家,他只是个商人,商人的本质是逐利的。从他北大辞职,创建新东方学校开始,利益是第一位的。俞敏洪先生敏锐地抓住了上个世纪的出国留学热,成功打响了品牌,此时的他不会发出“有些中小学教师没有能力把学生教好”的言论,因为没有利益冲突。但后期俞敏洪先生开始跑马圈地,将业务扩展到中小学教育,自然就对中小学教育开始关注起来。为了扩大品牌影响,俞敏洪先生开始频繁出镜。
没有利益就不会有冲突,既然把嘴也伸到了中小学教育,在一个盆里吃食,自然想要多吃一些。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免费的,高中收取较少的学费,新东方学校在价格上做不了文章,只能在教学质量上做文章。我记得看一档科普类比赛栏目,当届冠军就是新东方的教师,毕业于北大数学系。你让普通本科学校,甚至像我这样的中师生与北大高材生比知识积累、再学习能力和知识延展能力,相当于让邹市明和巅峰泰森打无级别拳击赛,这就是欺负人啊!这样对比的目的显而易见,抬高自己。
我对俞敏洪先生的批评也不完全持反对意见,因为教师确实需要经常充电,所以希望所有教师自勉;对其本人也没有任何意见,因为俞敏洪先生只是一个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