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民生实事“回头看”

2020-01-14   青海日报

民之所望,行之所向;民之所盼,政之所变。

一年来,在全省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中,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把人民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全省上下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绝对贫困“清零”工程、稳定就业工程、扩大普惠性幼儿教育工程、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工程、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工程、全民健康工程、幸福养老工程、关爱困难群众工程、美丽家园工程、农牧产品质量体系提升工程……一年来,10项民生实事工程稳步推进,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一笔笔民生支出相继落地,从各项目进展截至2019年11月底的数据可以看到,美好蓝图正在变为现实……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发展的路上,温暖相伴,用小实事累积而成的“大民生”,向全省人民交出了一份温暖的答卷。

绝对贫困“清零”工程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牧民喜搬新居。

【年初目标】实现17个贫困县摘帽、170个贫困村退出、7.7万贫困人口脱贫,力争年底实现全省绝对贫困“清零”。

【项目进展】年度170个贫困村、7.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17个计划退出县也有望顺利实现摘帽,全省绝对贫困“清零”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百姓故事】

搬下山,致富有奔头

2020年1月9日,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北山乡整乡扶贫搬迁的史纳安置区李发辉老人家,客厅的屋顶上挂着大红灯笼,窗户上贴了“福”字贴花,老人说:“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靠我们自己再过几十年都不可能从山头搬下来,把土房子换成城里的新楼房,这恩情我们一定不能忘记……”

2015年,沐浴着精准扶贫的春风,北山乡1450多户整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离开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大山。3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交纳了1万元就住上了新楼房。“现在出门乘坐公交车,烧水做饭用天然气,这是睡梦里都没有的事。”李发辉说。

搬下山后,李发辉的儿子李成卓和妻子便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的吐哈油田打工,“在吐鲁番很辛苦,但我们不怕,去年挣回来了十多万元,能过上好日子了。”夫妇俩说。考虑到老人年事渐高,妻子决定年后留在家,到小区附近刚开业的“扶贫车间”打工,能挣钱也好照顾老人和孩子。想到如今住着好房、生活富足,他们就觉得日子有奔头。(本报记者 赵睿)

扩大普惠性幼儿教育工程

让农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学前教育。

【年初目标】新建、改扩建28所幼儿园,对1.4万名幼儿教师和保育员给予补助。

【项目进展】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5所,对1.4万名幼儿教师和保育员给予了补助。

【百姓故事】

村里有了漂亮幼儿园

宽敞明亮的教室,舒适温馨的寝室,功能齐全的活动室,宽阔安全的户外活动场地,让孩子们在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完成他们在园内的一日生活……这就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窎沟中心幼儿园。

2019年7月9日,窎沟中心幼儿园举行了乔迁典礼。之前的几天里,老师们都在精心设计着幼儿园的角角落落,“一楼的楼道要以孩子为主,做一些安全的标识,礼貌用语;二楼以我爱家乡为主,做一些家乡的本土文化;三楼以我爱祖国为主……”

送孙子上幼儿园的孙奶奶说,“孙子本来是跟着打工的父母到城里去上幼儿园的,儿子媳妇听说自己村里盖了这么漂亮的幼儿园,就把孩子留在家门口上幼儿园了……”

听着家长你一言我一语的夸赞声,园长陈占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幼儿园好的办学条件得益于国家普惠性幼儿教育工程的落实,让我们幼儿园更具有活力,我们一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幼儿园办得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赵静)

稳定就业工程

“带薪在岗实训+创业”等项目,先后培训拉面匠622人次,实现异地就业2000余人。

【年初目标】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的就业问题。支持企业稳定发展,加大稳岗支持力度。完成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8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万人,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次。

【项目进展】通过完善稳就业政策措施、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等方式,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的就业问题。推进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累计减轻企业(单位)负担12.52亿元。支持企业稳定发展,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23亿元,惠及809户企业、15.37万名职工。完成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7.6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9万人,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12万人次。

【百姓故事】

一份工作,让日子更有盼头

55岁的师长智没有想到,肢体四级残疾、打了几十年零工的自己,也能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

“单位破产后这么多年,因为腿脚不利索,我很难找工作,到处打工一点儿保障都没有。”回忆过去,师长智不由感慨。2018年底,无意中从新闻上了解到省上民生实事工程中关于“稳定就业”的政策后,他带着自己的所有证件,到社区寻求帮助。让他意外的是,很快,2019年2月,长年打工过程中积攒了不少维修经验的师长智,入职了新民家园物业公司,担任维修工一职,每月收入2000元。

“我们联合辖区‘幸福党建’联盟单位,以省上‘稳定就业工程’的相关政策为契机,为辖区困难就业人群提供就业机会。”西宁市城中区饮马街街道东大街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说。

如今,师长智在家附近租了一个一楼的房子,和88岁高龄的父亲一起生活:“是这份工作给我了底气,不然我哪敢租房子啊,感谢社区、感谢政府的好政策,我一定珍惜机会,好好工作!”(本报记者 乔欣)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工程

青海省文化艺术职业学校学生在上舞蹈课。

【年初目标】新建、改扩建40所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省三江源民族中学(二期建设)项目,助力20所职业院校打造特色优势专业。

【项目进展】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19所,省三江源民族中学(二期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助力20所职业院校打造特色优势专业。

【百姓故事】

“新校园惊艳到了我”

1月7日是西宁市体育实验中学期末考试的日子,这所位于西宁市城北区宁大路的学校,是由原西宁市第二十五中学和原西宁市体育中学合并成立的,它今天刚刚结束了改扩建后投入使用的第一个学期。

“过去,我们是一个典型的郊区学校,位置偏、设施差、师资弱,软硬条件一直都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这次的改扩建可以说让学校彻底脱胎换骨。”校长高磊对记者说。

在崭新的校园里,记者遇到了刚考完试的殷琴竹、保善晶两位初三学生。“学校改建后多了实验楼、风雨操场、学生宿舍楼、400米标准跑道操场……去年9月开学前心里虽然有准备,但新校园还是惊艳到了我!”殷琴竹兴奋地说道:“尤其是新食堂饭菜可口卫生,还为我们节约了珍贵的学习时间。”一旁的保善晶补充道:“初一刚进校时到处都是破破烂烂的,说实话真的有些失望。但没想到去年改建以后,竟然还修建了一栋开放式图书馆,如今的新校园完全可以用‘高大上’来形容!”(本报记者 莫昌伟)

农牧产品质量体系提升工程

羊产业平台专家在海晏县开展藏母羊组群与同期发情处理。

【年初目标】启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农药化肥使用量较上年减少20%。推进实施牦牛藏羊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建设市(州)级追溯管理平台4个、县级追溯平台10个,建设合作社、规模养殖场信息采集点200个,建设屠宰加工追溯信息采集点10个,率先将“三品一标”企业和合作社、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全部纳入可追溯体系,建立监管信息平台。

【项目进展】启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较上年分别减少24.4%和21.3%。推进实施牦牛藏羊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建设市(州)级追溯管理平台4个、县级追溯平台10个,建设合作社、规模养殖场信息采集点200个,建设屠宰加工追溯信息采集点10个,率先将“三品一标”企业和合作社、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全部纳入可追溯体系,建立监管信息平台。

【百姓故事】

给每一只羊办张“身份证”

“今年的利润比起往年最少增加了5%,有了这副‘耳标’,咱茶卡羊的牌子一定越来越亮。”年关将近,乌兰县茶卡镇青海诚信同创生态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宾盘点着2019年的收益,笑着说。

张国宾口中的“耳标”是海西州发展“互联网+智慧农业”,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建立的牦牛藏羊可追溯系统,通过号码识别,一只羊从出生到餐桌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

2013年原国家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乌兰茶卡羊”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自此“茶卡羊”成为一个亮眼的品牌,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一时间“茶卡羊”在市场上风生水起,张国宾的公司也迎来了企业发展最为辉煌的时刻。

然而随着市场热度的不断提升,各品种的羊肉都被冠以“茶卡羊”在市场出售,这当中有些肉质远远达不到“茶卡羊”的标准。

“现在好了,有了牦牛藏羊追溯管理平台,我们的羊就有了‘身份证’,消费者只要扫描这个识别码,羊肉的原产地,饲料等信息都清晰可见,这样一来假冒‘茶卡羊’将不复存在。”张国宾说道。(本报记者 罗珺)

美丽家园工程

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文化、旅游、经济等发展,让农牧民真正得实惠。

【年初目标】实施10个“美丽城镇”、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和50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打造5个省级森林城镇,实施35个校园绿化项目。实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深入推进“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城乡公共厕所、农牧民户用卫生厕所、旅游景区景点厕所等各类厕所7万座以上。全省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0%以上。

【项目进展】实施10个“美丽城镇”、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和50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打造5个省级森林城镇,完成35个校园绿化项目。实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7.66平方公里。深入推进“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城乡公共厕所、农牧民户用卫生厕所、旅游景区景点厕所等各类厕所6.8万座。西宁、海东等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达94.5%。

【百姓故事】

“厕所革命”让文明之风吹遍乡村

“厕所的环境变好了,可真是解决了我们老百姓生活中的大问题!我们终于告别了‘靠墙跟、盖板子’的土厕所了。”

1月4日,家住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宋家寨村的村民李艳丽看着自家新修的厕所,连连点赞。

过去,最让她烦心的就是一到夏天厕所臭气冲天、蚊蝇滋生……

然而去年10月,随着“厕所革命”的幸运光顾,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支持下,她家的厕所没花一分钱就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

“以前的土厕所夏季蚊子苍蝇满天飞,冬季寒风往里灌。现在新建的厕所,雨天不遭淋,冬天不受冻,夏天不招苍蝇。”宋家寨村党支部书记付召伟说。

据了解,城北区大堡子镇牢固树立“小厕所、大文明,小问题、大民生”的理念,以“厕所革命”强化村容村貌整治和引领乡风文明提升,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大堡子镇2019年新建厕所183座。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这一“面子”,也革除了农民传统陋习这一“里子”,有力地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本报记者 陈曦)

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工程

西宁市城西区彭家寨新村通过整体搬迁后住进了高楼大厦,过上了幸福富裕的好日子。

【年初目标】实施1万套城市棚户区改造及3万户城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实施1.5万户农牧民危旧房改造及3万户农牧民居住条件综合改善工程项目。

【项目进展】开工建设1万套城镇棚户区改造、3万套城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和3万户农牧民居住条件综合改善工程项目,1.5万户农牧民危旧房改造项目全部竣工。

【百姓故事】

喜迁新居 笑在脸上暖在心里

“现在好了,赶上了棚户区改造的好政策,我们也住上大房子了,别提多高兴了。”刚搬进位于西宁市南川东路137号融城假日阳光小区的新家,付陈奇老人满脸笑意。

付陈奇老人,是原南川东路瑞驰社区139号曲轴厂北院居民,单位破产之后,他和老伴两人一直居住在只有57平方米的老旧楼院内,“搬家”这件事,也就成了老人的“梦想”。

“现在我住的房子是电梯房、宽敞明亮,还方便!最关键的是,有94平方米呢!”说起自己的新房,付陈奇老人连连点赞,“出门下楼就有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这些都是以前做梦都梦不到的!”

西宁市城中区南川东路办事处瑞驰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以棚户区改造工程为契机,社区让居民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自愿选择补偿方式,实现了棚户区房屋增值、解决了居民住房困难,越来越多的棚户区“老居民”住进了新家。

随着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深入推进,像付陈奇老人一样喜迁新居的群众还有很多很多,城市面貌也在一张张笑脸的见证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报记者 乔欣)

关爱困难群众工程

青海省慈善总会为贫困女性双癌患者家庭送去关爱。

【年初目标】调整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脱贫兜底医疗救助制度。为3200名残疾儿童免费实施康复服务。为全省300名高中、大学阶段接受教育的贫困残疾学生发放教育资助。救助300名城乡特困“两癌”患病妇女。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000余件。

【项目进展】调整提高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脱贫兜底医疗救助制度,农村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报付比例稳定在90%以上。为3600名残疾儿童免费实施康复服务,为719名高中、大学阶段接受教育的贫困残疾学生发放教育资助。救助221名城乡特困“两癌”患病妇女。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383件。

【百姓故事】

贫困户看病住院不用愁

“我住了17天院,医疗总费用6万多元,但是出院时自己只花了5700多块。”尖扎县拉德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尕藏吉感慨到,“我们贫困户看病不愁了,党和政府的政策真是越来越好了!”

2019年3月中旬,尕藏吉感觉到手麻,腰疼,休息后也不见好转,便前往尖扎县人民医院就诊,医生告诉尕藏吉可能是椎管内病变,建议她前往大医院住院治疗。尕藏吉听后开始发愁,这去大医院看病得花多少钱啊。

就在尕藏吉决定放弃去大医院看病的时候,同年4月11日,全省“医疗保障宣传月”活动启动,通过这次宣传,尕藏吉了解到我省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范围,实际报销达90%。尕藏吉得知消息后激动不已,她终于可以放心看病了。之后,她和丈夫前往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并住院治疗,报销了住院总费用的90%。(本报记者 李雪萌)

全民健康工程

一系列的便民利民措施,为各族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年初目标】继续调整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为10万名6至24月龄婴幼儿免费提供营养包,免费开展农牧区妇女“两癌”筛查15万名、增补叶酸5万名。新建40个国民体质监测点,新增监测量4万人次。为100个乡镇、村、社区、寺院配备(更新)健身器材。

【项目进展】继续调整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为11万名6至24月龄婴幼儿免费提供营养包,免费开展农牧区妇女“两癌”筛查14.8万名、增补叶酸5万名。新建53个国民体质监测点,累计开展国民体质测试服务4万人次以上。为307个乡镇、村、社区、寺院配备(更新)健身器材。

【百姓故事】

情暖贫困患病妇女

“现在党的政策真好,我们家条件不好,家里有老人,孩子还要上学,当查出得了癌症之后犹如晴天霹雳,是你们给我们全家送来了生的希望。”今年38岁的马桂红是湟中县多巴镇年家庄村的一名农民,2018年11月20日马桂红在本村贫困户体检中查出乳房有包块,到青海红十字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浸润性导管癌,如果去医院治疗将要负担不菲的费用。

2019年6月湟中县妇联收到马桂红申请省财政城乡特困“两癌”患病妇女专项救助金的相关资料后,确定马桂红符合申请条件。2019年10月,经市、省妇联审核通过后,1万元专项救助金拨付县妇联。县妇联第一时间来到马桂红家把1万元专项救助金送到她手中。

近年来,各级妇联始终将宣传工作贯穿于农牧区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和救助过程中,积极向广大农牧区妇女群众普及卫生知识、宣传惠民政策,将党和政府的关爱与温暖、妇联娘家人的关心与呵护传递到基层妇女群众中。(本报记者 董慧)

幸福养老工程

西宁市“爱老幸福食堂”让老年人乐享幸福晚年。

【年初目标】根据国家统一部署,调整提高各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对65至69周岁和70周岁以上(含70岁)参保人员每人每月分别增加基础养老金5元和10元,同时加发年限基础养老金,提高并增设个人缴费档次。完成养老护理员培训100人次。新建、改扩建1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5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

【项目进展】调整提高了各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对65至69周岁和70周岁及以上参保人员每人每月分别增加基础养老金5元和10元,同时加发年限基础养老金,提高并增设个人缴费档次。完成养老护理员培训100人次。新建、改扩建1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5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

【百姓故事】

老年人的“幸福驿站”

冬日暖阳下,小小村庄。走进西宁城北区二十里铺镇花园台村的“幸福老年院”,就听见屋内传来的欢笑声。原来是村里十几位老人聚在这里唱平弦、下象棋、聊家常……其乐融融。

中午时分,老人们聚集在幸福食堂里吃着热气腾腾的寸寸面,74岁的陈兴芳老人激动地竖起大拇指:“我们能吃上热乎乎的这碗饭,要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老人的日子过着越来越好了。”旁边的老人们也不停的夸奖,“每天吃的都不一样,寸寸面、熬饭、面片……吃完还要给老伴带上一碗。”

“村里有了幸福老年院,解决了我们这些外出打工儿女的后顾之忧,老父亲中午可以吃上热乎乎的饭,吃完饭还可以和老伙伴们一起聊天、下棋、听青海平弦,再也不寂寞了……”张国花感激地说道。

村主任刘伯年说,“幸福老年院”不仅能为本村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儿童提供助餐服务,还能给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成了老人们的“幸福驿站”。(本报记者 赵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王永惠 冶晓刚 黄灵燕 王伟才 李娜 摄)

作者:乔 欣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