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陕西建工集团“品牌密码” ——陕西建工集团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工程纪实
交大创新港俯瞰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镇(以下简称"创新港"),我国首个没有“围墙”的大学,它的建成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创举。
它是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级项目,是陕西省和西安交通大学落实"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及西部大开发三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由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咸新区联合建设。
同样,创新港在建筑施工史上,也创造了奇迹。
近两年时间,48栋单体、159万平米建筑,整体拔地而起。2019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搬迁入驻,九月正式迎接新生。
4月20日至22日,西安交通大学组织建设、审计、勘察、沉降观测、设计、监理、施工、材料检测、第三方评估等9个方面26个单位800余人,分69个检查验收小组,对创新港项目进行了竣工验收。
西咸新区交大科技创新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天信这样说道,“当年同时开工,今年同时竣工,今天项目竣工验收全面合格,创造了建筑施工史上的‘奇迹’,并且该项目以整体申报‘鲁班奖’为质量标准,这将又是一个‘奇迹’。”
完成这一建筑创举的是陕西建工集团(以下简称陕建集团)。
陕建决策: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陕建集团董事长张义光将创新港项目定为“五个一”工程,即:“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配备一流的项目经理、一流的管理团队,保障一流的工程质量。
张义光担任总指挥,所属的二十二家子公司组成了集团军。开工仪式上,张义光提出要树立“策划先行,过程控制,一次成优”的理念。要推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创新港的转化和利用。
开工不久,张义光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创新港项目全部48座建筑整体申报鲁班奖。”
陕建速度:“抢工期”加“比着干”
“48个单体工程同时施工,上千名管理人员,两万余名工人交叉作业,园区道路、管网及绿化平行交叉施工,专业碰撞、工序交叉等矛盾突出,管理难度很大。要保证项目质量、速度、安全,靠的是管理创新,也就是劳动竞赛。”项目总经理沈兰康说。
“六比六赛”劳动竞赛,就是以“比安全管理到位,赛安全生产;比工程一次成优,赛工程质量;比工序安排合理,赛施工进度;比现场策划先行,赛文明施工;比治霾环保落实,赛绿色施工;比人文关怀至上,赛后勤管理”为主要内容。
同时,以周评月奖为手段,“同一目标、同一标准、同一管理、同一梦想”的教育和管理,实现了以“统一”为目标,以决策快、执行快、进度快为特色的项目管理,打造出了“快(工程进度)、新(技术创新)、精(工程质量)、防(安全生产)、绿(绿色施工)、实(后勤管理)、亮(文明施工)”的项目特色。
36小时抢通1.2公里的进场路,12天完成 7470平方米的临设搭建,30天开挖土方百万余方,240天完成主体封顶,677天实现交工使用。
一次次刷新速度和记录,让甲方倍感“震撼”。
8家单位,五六百人,6米高、2000多米的围挡连夜冒雨建成,来自陕建四建的项目经理党希刚至今回忆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按平时正常工序至少要四五天”
全员比、拼的背后,有动力更有压力。
党希刚说,劳动竞赛的第一次评比他们排在倒数第一,原因是“资料不健全、后勤(工人住宿、饮食)不重视”,难受是肯定的。就借用晚上时间去其他工地学习,大家互相安慰,化压力为动力。
陕建效率:“大交叉”变为“精细化”
上千名管理人员,两万名工人,如何协调到位?
“从指挥部的大协调到各标段的协调,再层层分解、细化、落实。”来自陕建二建安装集团项目经理郭伟解释说,就是要根据指挥部的总决定、总部署,标段再细化施工方案,现场遇到问题,随时解决。从工序衔接、交通、材料进场和人员组织等都要提前规划,尤其是交叉施工上协调难度最大,需要项目部把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到。
“我们合理分配‘流水段’,提前筹划,细化每栋楼的劳动力,工作量精确到小时。”2号楼项目经理部党支部书记王帅峰说道。
当时破土动工的情景让来自陕建十一建的项目经理建黎力至今要难忘。
2月26日项目启动,3月25日就要破土动工,48个单体同时动土开挖,整个土方的平衡问题(回填或用不了现场堆放)让大家犯了难。
在工地大会议室里,150多名总工、参建人员连续讨论了三、四天。有一次晚上加班到两三点,中途停电,副总指挥李宗坤下了命令“点上蜡烛,继续讨论”。
“会多也成了这个项目的特色。”来自陕建八建的项目经理郭伟解释说,协调会多、现场调控更多,为的就是避免交叉延误,使得工种有效衔接、跟进。
“半个小时解决不了,上报分公司经理,2个小时解决不了,上报总公司经理。”
他举例说,单说其中一栋楼,就相当于住宅楼100多栋,每一层建筑面积相当于25层的家属楼,一层一般要四五百工人,外部施工和内部装修同时进行,最多的时候会有10多个工种,需要多家单位专业配合。
来自陕建园林公司的项目经理刘存军告诉记者,指挥部接到甲方要求后承诺,20天内, 48栋单体外围裸露必须绿植全覆盖。
“把一个大问题化成成千上万个小问题,粗粮细作。谁成想,三个月的活儿我们三天拿下了。”刘存军说,甲方周一过来连连感叹“这是一个花园式的工地”。
开展班前安全教育
陕建质量:对标“鲁班奖”标准“不打折”
来自陕建工程四部的项目经理郭二阳说,“要让一千个人干出一种效果,必须对每个工序细化到位,确定统一的施工标准。质检员24小时现场待命。”
项目部邀请院士在内的多位国内知名专家现场指导,先后16次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质量策划研讨,编制了《质量创优计划》等多项管理方案,运用百余项科技成果,切实预防工程中易出现的质量通病。
21#楼作为主体样板间曾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检阅”, 质量在劳动竞赛中更是多次获得第一 。楼栋号长蔺卫卫告诉记者, “很多施工标准甚至比鲁班奖要求的还高。”
蔺卫卫举例说,墙体砌筑时两块砖间的砂浆层,即灰缝,规范要求是在8毫米至12毫米之间,允许有一定的偏差,而我们这个工程绝对不允许。在工程施工前,项目上制作了大量的皮数杆来确保竖向施工过程中砖体距离、灰缝厚度严格按施工要求进行和精度无偏差。
同时,合作开发了基于BIM技术的智慧工地管理协同云平台,形成了1个核心+7大类应用+19种碎片化应用体系。
利用BIM技术对挑架、扣件式脚手架、圆弧梁定制钢模板、装配式构件吊装等重难点进行方案可视化模拟,直接发现方案不足之处,协助方案到施工形成案过程一次成优。
鼓励职工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创新活动,BIM+3D打印的建筑模型模拟拼装实施技术、独立式后浇带以及层间物料小型提升机等10大项,39小项有益成果,推广应用。
“由我们管理人员和工人共同开展的技术创新达到了150余项,提高了工效,提升了质量控制水平。”创新港项目总工程师解崇晖说。
项目管理人员与农民工开展项目共建活动
陕建精神:拼尽全力“不服输 ”
黎力原以为这个项目离家近,能多陪陪家人,谁成想几个月也回不了一趟。偶尔回去一次,也是晚上十一点以后,早上六点又出发了。家里人说他“真跟住旅馆似的”。
妻子在台历上清晰标注了他回家和离家的具体时间。
“女儿都一岁了,也没有抱过几次。心里累了、苦了,看看妻子发来的女儿视频聊作安慰。”党希刚言语间带着一丝苦涩。
“长期的压力和加班,生理都紊乱了。”郭伟调侃说,晚上睡不着,白天忘记吃饭。时常回想一下是否吃过饭了。
看到几乎满头白发的刘存军,谁能想到他是个85后。“自从接手了这个项目,微信朋友圈也没动态了,好哥们还打电话以为我失踪了。”
于博是来自陕建五建海西亚装饰公司的项目经理,是13人中最年轻的一个。这个项目让他从140斤瘦到120斤。
他所从事的工作,用他的话说,“这个工作是面子工程,就像给大楼穿新衣。”外墙装饰属于高空作业,外界干扰比较大,最多的时候会有1500台吊篮,繁重的工作却让他收获颇丰:沟通能力、承压能力、团队协作。”
遇到过不去的坎,他们也有“不干了”的气话,可过后还是想着“要主动,不能等,不能输”。
陕建人的“倔劲”,让他们硬是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让创新港成为了一个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