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要继续坚持嗷~
提到娱乐圈,大家第一反应大概就是虚、假、浮。可是吧,人就是喜欢看个热闹,明知道假的多,那还是愿意看愿意聊。不过娱乐圈也不是全都假,有那么几个老资历的人还是挺敢说的,就好比马未都和王朔。
最近闲的器官疼,看看马未都的节目倒是挺解闷还能涨姿势的,起码比看偶像剧有趣多了。
马未都说:相声演员砸挂要注意三点:和自己关系不好的人是不可以调侃;长辈不可以调侃;死者更不能调侃。恐怕只有像郭德纲和于谦这样的才会如此开玩笑。
联系一下德云社最近出的几档事,可不就是因为这三点没掌握好。行有行规,你不守规矩能行?
其实马未都与郭德纲关系很好,这么说也是颇有维护并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吧。
马未都一向敢说,当年郭德纲与曹云金闹掰,很多人家都避而不谈,只有他认真评价:“就是相声界闹得沸沸扬扬的那件事,是不可能按照对价的方式来谈的,不能说进入了现代社会,所有的事情都有对价!如果你认为你的师父就是你的亲爹,那就叫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些外人听着没有意思!”
“你要学本事,那学本事最有效的一个手段,不是引导而是戒律,告诉你什么不能做,哪儿错了,错了就打一下手板,就能记一辈子。但是天天说错了没关系,咱下回再来,那么下次还会错!所以,人性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最反对人性中的大恶,那就是背叛!只要你背叛了,这就是十恶不赦!”
马未都是怎样一个人呢?
梁宏达评价他是:从小地摊上捡了1000亿漏的男人。
在30年前,马未都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如今他已坐拥一个偌大的观复博物馆。
谈到马未都的“发家史”,就是把“爱好做成事业”的活范本,况且他的事业还很成功。
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
马未都早年下过乡,插过队,回城后当了几年机床铣工。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小说发表后调为《青年文学》的编辑。
马未都在《青年文学》呆了十年,期间所发掘的作家如今都已鼎鼎大名。但是马未都对于文学界的评价却是“文学业内曾经很龌龊很肮脏”:“我曾经误认为我可以一辈子弄文学,后来我只干了十年,我看文学兴盛和衰退的速度,看到文学业内那种龌龊的嘴脸后就放弃了。我原来没进过后台,以为后台跟台前一样光鲜亮丽,后来发现后台全是肮脏的事情,很恶心。”
马未都最早开始搞收藏是在七十年代,1976年,马未都21岁,跟城市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他成了一名工人。休息时间他喜欢一个人去淘各种老玩意儿,鼻烟壶、手炉、瓷罐或者小玉牌等等,只要是老的东西,他都喜欢,看见了就拔不动腿了;至于为什么喜欢,他没有想过,就是天生的爱好这个。
家里没人搞这个,很多问题他不明白:那个杯子,为什么有把手呢?把手是为了防烫,也是为了好拿,可是,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把手的呢?不懂的多了,他就去问懂行的人,如圈里的史树青、王世襄等人,“凡是专家我都去找他们聊。”
在1981年-1990年十年间,因为工作不错,手里也有了点闲钱,马未都“玩儿”的空间就更大了。那时候北京有一个专门的国营文物收购点,每天早晨门没开,就有许多农民推着自行车,车把上挂着老瓷器在那等着,排队的人足有一里路长。一只康雍乾三代的官窑碗才10块钱。马未都每天上班前总要先去那儿转转,见着什么喜爱的,就省包烟钱买下来,久而久之,淘点老东西也成了一种习惯。“1980年我25岁,25岁到35岁是我狂收暴敛的10年。这10年古董价格长时间是谷底,没有什么起伏,持续的时间特别长。比我大的人,章乃器这些藏家,让人整死一半,比我小10岁的人等他们有能力的时候,这些东西都贵了。”
其实即便马未都有稿费,钱也不够买这么多东西的,据说马未都在做编辑的时候就开始做药材生意,卖中药材,一个月能挣几万块。有知情人说,他是靠卖药挣来的钱玩古董,但因为当时在出版社,不敢跟人讲自己做买卖,所以给人的印象就是马未都有钱,就不知道从哪里来的。
马未都很怀念上世纪80年代四处买古董的岁月,比如去河北、山西一带,有人带路,到处都是宝贝,“哈腰就能拣到”。
当然,他也有“不顺”的时候,80年代初期马未都进村收货,被诬陷成投机倒把,给吊到村里的歪脖树上两天,罚款2000元。听说还是好友王朔赶过去给送的钱,才把马未都给解救出来。
还有一次,一个年轻人带他买东西(可收取中间人的费用),进屋后那年轻人等在门外,“这堆东西有瓶子、钟、碗等十来件,一共要360元,我看完觉得还可以,我说我要了,卖主又突然反悔不卖了。出门后年轻人问我买了吗,我说我想买人家不卖,你说我一文化人也不能跟他掰扯,只能走了。他问我里面那些东西哪件不值钱,我说里面有一破碗一分钱都不值,他说行,你跟我进来吧。”年轻人于是进门说:“哪能不卖呀?”卖主说就是不想卖了。“他趁那家人不注意,当着我拿起那只碗‘啪’就摔了,吓我一跳。我看见是成心摔的,年轻人说,哎哟,不小心给你摔碎一个,这怎么办呀,赔是肯定不可能了,还是按原价360元都买下来吧。他摔碎一个最不值钱的,说要赔就拿360块钱带走这一堆,弄得家里人特难过,我也特不好意思。这种人非常有经验,经常串户,专门收这种旧货。最后这家人嘀咕半天决定360元卖我了。出门以后我问他,要是这家人非不卖呢?他说那就再摔一件看他们卖不卖。这些赖招只有社会最底层的地痞才会使,咱们想都想不到。”
90年代初,他辞职后与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很是火了一把。
把古董收藏做成了事业,是从1996年才开始的。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陶瓷、明清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眼光更开阔的他开始研究文化。
1992年,他开始做展览,做的多了,他觉得分享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于是他就有了做私人博物馆的想法,也就是后来的“观复博物馆”。
1996年,他终于拿得了中国的第一块私人博物馆的经营证。在观复博物馆里,有一张被马未都命名为《我与古人真诚地站在你们面前》的照片可见马未都的热爱。
博物馆,靠门票来盈利那无异于异想天开,马未都曾告诫后来人说:“个人最好不要做博物馆,最好是企业来做,除非你已经有了足够巨大的资金。我之所以做是因为,过去原始积累的东西比较多,但也不容易;如果现在刚刚起步就更难了。我现在也是只能上,不能下,下是没可能了,上还是有可能的。”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2005年,观复博物馆开始实行理事制度,由董事会承担博物馆的盈亏经营,而诸位理事成为董事会的协助力量。他还对外博物馆的冠名权,部分地解决博物馆的资金问题。
2008年初,马未都开始在《百家讲坛》讲收藏。2008年什么节目最火?当然是《百家讲坛》。马未都一跃成为“红人”。有人说,马未都讲收藏,观众读者感受到的是中国的文明史,很多看不懂收藏的人对此发生了兴趣。知道他的人多了,他的博物馆、讲坛和所著书藉也“火”了。
2016年马未都获得“大国非遗工匠文化大使”。
“人活一世,不留下点印迹岂不可惜?我以为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功,就是这座博物馆在离开我后能够很好的运转,长久带给人无数乐趣享受。到那时,我会自己在门口买一张门票,安安静静走进去,还像以前那样,一个人对着这些宝贝笑,对着这些宝贝流泪……”
多少人都做过这种“发财梦”,但是真靠这个发家而且做成事业没有因为各种问题陷进去的,而且凭借着媒体人的“头脑优势”出名的,貌似也就马老一个。引用一位知友的话:一个纯粹的商人很难深挖文化;一个纯粹的文博人无法接触收藏市场,一个纯粹的藏家没有媒体人的能力去把文化讲出来。
而提到马未都,也必不可少的要提到王朔,在马未都的生活中,王朔也占有一席之地吧。
很多人都提到马未都对王朔有知遇之恩。
王朔1958年出生于南京,比马未都小3岁。王朔的妈妈是一个大夫,因为家里没有女孩,两三岁的时候就把他当女孩打扮,穿裙子、留小辫,大概有一年半的时间。两岁时,因父亲工作调动,全家迁往北京,住在复兴路上的部队大院里。
王朔和哥哥
王朔小时候跟哥们叶京一起打扑克牌。上面印的都是美国大兵,大猫是上校,小猫是上尉。用的吃饭勺子是朝鲜战场缴获的。王朔小时候就挺“牛”,敢在课堂上“教导”老师。
王朔有几个“铁磁”,比如:叶京、郑晓龙。
一群人,年轻的时候也是“混”过,这些经历都可以在王朔后来的书中有所体现。
1977年,王朔参军,新兵训练三个月后,因偶然的机会,王朔被送到青岛,入部队医院学习卫生员技术,学习半年后,作为卫生员上一条海军消磁船工作。
1978年海军整编,王朔改到一个部队仓库当卫生员,在仓库工作时王朔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等待》——发表在《解放军文艺》第11期上。
1980年他在解放军文艺社工作了几个月,之后从部队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后来,因为“投机”被发现他辞职。
扔掉“铁饭碗”,那年头敢这么干的人可不多,王朔和同样摔了铁饭碗被赶出家门的叶京就在五棵松开了北京第一家川菜馆。结果生意做得不太好不说,还怕见人“跌份儿”。
这时候该马未都登场了。王朔想起来自己1978年那篇上过杂志的作文,于是搞起了创作。
“马未都对王朔有知遇之恩”,说的就是马未都在《小说月刊》当责任编辑的时候,收录王朔的小说《橡皮人》,使王朔由二流的通俗小说家转变为一流纯文学小说家。
马未都说,王朔这哥们一共也就认识3000字,但是他的小说让整个80年代变得五光十色,真实且有人性。王朔的书魅力在于:完全是靠对话的魅力,把所有人物和剧情都去掉,也不影响这书魅力。“《我是你爸爸》、《玩得就是心跳》、《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千万别把我当人》、《动物凶猛》。简直就是一次把自己退化再进化再退化的过程。”
王朔有他那个年代那批人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1988年,米家山执导的《顽主》、夏钢执导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执导的《轮回》以及叶大鹰执导的《大喘气》这四部电影均由王朔的作品改编,王朔达到了他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年,被中国影视界称为“王朔电影年”。《顽主》使葛优成名,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的提名。
1990年,由王朔和郑晓龙策划、李晓明编剧、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的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收视率的最高纪录,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史上历史性的里程碑,它创下的轰动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
1991年,由王朔作为主要策划与编剧、金炎和赵宝刚导演的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上映,亦造成轰动,这部电视剧后来被全国观众视作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鼻祖。
1992年,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一套的《王朔文集》,开创在世作家出文集潮流之先河。甫一上市即造成全国热销。应王朔的要求,出版社对这套书实行版税付酬制,这是中国大陆文革后第一次实行版税付酬。王朔的要求客观上为很多作家争得了正当权益,萧乾曾说:“王朔给中国作家松绑了。”
1992年之后,王朔的小说创作开始处于“瘫痪”状态,与此相反,他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又不得不提一下冯小刚。
1985年的一天,郑晓龙在片场拍戏,得空儿看一本文学杂志。边看边骂:真特么孙子。旁边一名年轻人接过去看过后也跟着笑骂:真特么孙子。这个年轻人就是冯裤子,杂志上的文章就是王朔写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冯小刚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他和姐姐跟着妈妈过,他妈妈是印刷厂的保健医生,但身体不是很好,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生活艰辛可想而知。冯小刚一直到现在,都宣称自己最爱吃开水泡饭就剩菜。
冯小刚高中毕业后进入部队文工团担任舞美设计,后部队精简整编,冯小刚被迫提前退伍转业。退伍后冯小刚到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做工会文体干事,也正是这个时候,他结识了“贵人”郑晓龙。
当时,郑晓龙在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主抓生产,谁想进中心,都要通过他,冯小刚对他非常恭敬,整天跟在他后面,最后,总算调到了电视剧中心当美工。说是美工,其实就是打杂的,平时的主要工作是场记、剧务,有时候给美工打打下手,如果需要群众演员时,他也可以上阵。
通过郑晓龙,冯小刚认识了王朔,从那以后,还在美工试用期的冯小刚,就改跟在王朔后头了。
在策划《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冯小刚也进了编辑组,该剧一共25集,冯小刚模仿王朔的笔风大概写了7、8集,剩下的基本上都是王朔写的,其他人写的都被毙了,是王朔帮着改稿,署上哥几个的名字。
据说后来,通过王朔,冯小刚也获益不少。
用冯小刚自己的话来说,他经常把王朔夸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
1994年,事情突然变了。
王朔去了美国,临走前和冯小刚说:咱们分开吧,他们是冲着我来的。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
《甲方乙方》上映时,原著王朔的名字被去掉了,电影顺利上映,票房相当爆炸。这是根据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的,冯小刚托自己的制片主任给王朔送去了5万块钱,权当版权费、精神赔偿费之类的吧。
王朔当场把5万块钱给扔了出来。
再后来,冯小刚筹拍《一声叹息》,这电影是根据王朔小说《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改编的,如果没有王朔的认可,就没法进行。在叶京的劝说下,电影得以拍完,还得了埃及一个一个电影节的奖项,有记者采访王朔,王朔却说:“在我的印象中,埃及电影节就相当于中国一个乡镇企业奖。”
有一次,冯小刚憋不住问叶京:“如果我和王朔出去,哪个更受老百姓欢迎?”
十年后, 叶京创作、导演了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剧中的冯裤子被认为是以冯小刚为原型:长相丑陋、性格猥琐、欺软怕硬,又爱哭、爱占小便宜,最后做了导演。
据说有人问叶京不怕冯小刚生气吗?叶京的回答是:有什么好气的,按王朔的说法,干嘛不直接就叫冯小刚?
王朔之所以看不上冯小刚,是认为他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
王朔在参加《锵锵三人行》时,说了一句话:欺下必定媚上。
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冯小刚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愿意付出更多,他没有像别人一样一开始说不的资本。
王朔对待朋友一向大方,要没有王朔应该没有今天的冯小刚,让王朔说几句也就忍了吧。
“我很难概括自己的个性。我对那些模式化的人格尤为反感,我只是按我喜欢的做事而已。我不愿随大流,我是写不出那种‘啊,我们光荣的大桥’一类的东西的。”
《阳光灿烂》有句台词:有时候一种声音,或是一种味道,可以把人带回真实的过去?
其实,看马未都和王朔,俩人就是活的特真实特真诚。
这几年冯小刚和王朔又开始走动了,其实也没什么深仇大恨,就是一时气一时通的事儿。后来冯小刚拍《非诚勿扰2》王朔也出来编剧了。
什么老死不相往来,那都是文人干的事儿,和这一群大俗人没关系。
只有俗人写的东西才能打动俗人,也就是俗人拍的东西我们这些大俗人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