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三保五助政策,一户一策,为贫困户解决了生活的根本,更为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带来了福音。夏集镇王桥村的陈道光自主创业发展龙虾养殖,成为残疾人创业的典型代表。
宝应县夏集镇王桥村的村民陈道光,1972年出生,小时候因意外火灾烧伤右上肢,导致右上肢残疾,收入一般的家里也因带他到处治病而陷入贫困。成年后的陈道光娶了贵州女子赵洲菊为妻,有了女儿后,他们的日子没有因为省吃俭用而有所好转。
2015年,陈道光家成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也被纳入低保,享受低保补贴等多项政策,然而陈道光没有坐在家中等救济,虽是身体有残疾,但作为一个汉子,他不想被扶贫一辈子,国家三保五助的政策让一直想改善家中贫困现状的陈道光有了创业的动力。
经过一番思量与考察,陈道光发现近几年的藕行情不是很好,龙虾市场倒是火爆,2017年,他决定养殖龙虾,用藕田套养的模式。
村里大力支持陈道光创业,特地为他从有800多亩的种田大户手里协调出58亩藕田给他,为照顾他的身体,藕田都是靠他家附近的。
藕田套养龙虾需投入资金22万元,陈道光拿出家中全部积蓄,和朋友借了一部分,最后还差5万元,村里和银行按政策进行了协调帮他做了贷款;县委、县政府对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创业专门出台了扶持政策,在农户申请经审核后,可享受创业小额信贷免抵押、免担保、贷款贴息的政策;县、镇残联也都给予了技术等方面的帮助,镇残联扶持他创业资金3000元;和他结对帮扶的是一位普通老党员,在龙虾养殖技术方面给了他指导和建议。各方支援令本来对创业还忐忑不安的陈道光有了底气和干劲。
有信心是好的开始,但并不代表会事事如愿。才接触到养殖行业的陈道光尽管四处学习求经,第一年还是亏了。付出的辛苦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但他不颓丧灰心,进什么虾苗,喂什么饲料,投放的数量、时间等,实践出真知,他又三番四次跟养殖龙虾的同行虚心讨教,总算是摸到了一些门道。
龙虾从投放到成熟的周期一般要45天,龙虾养殖自3月份开始到10月份结束。龙虾一天需要喂食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龙虾的收获量多少跟天气好坏有关,天气晴朗,收的就多;天气不好气压低,龙虾就收的少。每次收取龙虾量小至少也有60斤,量大能有200多斤,陈道光家平均每天能收130斤左右。
夜里一点,村里人已进入梦乡酣睡,陈道光已经到藕塘边收龙虾。一是此时龙虾进地笼比较多,下午拉出来看时,地笼里还没几个;二是100多个地笼,他们夫妻俩要倒几个小时,天亮时收龙虾的商贩来正好取走活蹦乱跳的新鲜龙虾,被收走的龙虾销往苏锡常等地。
成功不负有心人,去年,陈道光家近60亩藕田养的龙虾收入颇丰,而今年龙虾收成及销量的幅度下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收益,但他凭经验预估到龙虾结束期,小几万元的收入应该还是有的。
夏集镇农经中心和王桥村委会的同志经常上门关心陈道光的龙虾销售以及家庭生活情况。
陈道光的女儿今年20岁,氾水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转移家庭劳动力就业,是解决家庭脱贫的根本问题,对于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中“有就业能力、有就业愿望的”的劳动力,村里积极帮助推荐就业。去年3月份,在征得本人同意后,村里妥善安排她先在村部的互联网上班,经过一年时间的考察,今年打算培养她做后备干部。
知晓今年龙虾市场不佳的行情后,王桥村村委会经商量后决定下一步减免陈道光家承包的藕田每亩50元的管理费。
三年的打拼,身残志坚的陈道光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去年,陈道光主动和村里申请,退出了低保。很多人认为他傻,公家的低保又不多你一个!他嘿嘿一笑:没有政府的扶持哪有今天的我,现在能过上好日子,我十分知足。
现在的陈道光一改前几年的愁云满面,到哪里都是一副笑眯眯的模样,脱贫后家庭幸福,他是真心的乐呵。借助党委、政府的好政策,陈道光还想扩大养殖规模,他要把自己的养殖经验传给村里或周边的低收入农户,带动他们一同致富。
原创/王红霞
编审/黄河
主编/阿紫
责编/念一
视觉/空青
本文系晚安宝应(ID:waby2019)出品,宝应生活网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