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的头型归他管丨 夜听团40期

2019-10-19   青春石嘴山

石嘴山共青团

有态度 有温度 全网青年都在关注

青春石嘴山丨晚间电台

夜听团·在你耳边

周六晚九点

与你相约

文丨韩英

主播丨余良(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广播电台主播)

今晚歌曲

孙楠《无妨》

1956年,15岁的王秉坤还是个青涩的毛头小伙,但那时这样的年纪也已经开始为家庭生计考虑。家住石嘴山(现称惠农区)的他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或会干什么,那时大多家庭都会把孩子送到煤矿去从事一些体力劳动,15岁的他单薄的身体还不足以能去撑起那样一份看起来能养家糊口的所谓工作。

人,一生的道路和命运有时就是这样,会在懵懵懂懂的瞬间就定位了。王秉坤突然就决定了,要去学理发,做一个理发师,在跟父母商量之后,他的理发师生涯就这样走开了。

1956年,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公私合营开始,石嘴山市也批准了几家理发店进行公私合营,并进一步改造成国营单位,店里的师傅也全部成了国家工作人员。1958年,王秉坤跟随师傅万忠选学艺的理发店归属石嘴山市商业局,改制为国营企业,同时理发店也荣升为甲级理发店。当时一天的工资是5毛钱,一个月15块钱。这期间,他认识了随后同来学艺的赵桂珍,共同的爱好和事业促成了两个年轻人的爱情。

后来,理发行业实行工资改革,理发师从计件工资转而按级别领固定工资。其中,理发师的一级工资是每月40元5角,最高的六级工资是每月72元。当时,经过评审定级,王秉坤的工资是每月47元,1960年拿到53.5元。

1960年,鉴于石炭井没有理发店,石嘴山市政府决定在石炭井设立理发店,从石嘴山商业局下属的理发店调拨7人前往石炭井。就这样,王秉坤和赵桂珍一起来到石炭井,在新开办的当时甚显洋气的春蕾理发店,开始了他们崭新的人生。当时理发店有职工20余人。

那时的理发店就叫理发店,一般很简陋,店里只有两面镜子和几把椅子,工具就是手推、剪刀和剃刀。因为受当时生活水平的限制,大部分人进理发店的目的就是单纯的剪短而已。当时发型也很简单,男士是三七分或者平头,女孩子就是如出一辙的麻花辫,或者是齐耳短发。理一次发要花两三毛钱,大部分是头发长了自己在家剪剪就可以了。家境好些或讲究些的,会去国营理发店剪个头发,就算是相当奢侈了。

那时理发店的玻璃是半透明的,店面不大,排着几张磨盘椅,磨盘椅还可以放倒,方便给客人刮胡子。椅子正对面的墙上一般就是长方形的大镜子,镜子下面是又窄又长的桌面,放着剃刀等理发用具。理发师傅以年长的人居多,像王秉坤这样的年轻人也占半数,不过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人,理发师傅肯定是穿着一身白大褂,擦头发的毛巾和围在身上的布也是白色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秉坤的理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已经成了店里的大拿,不少客人都是慕名而来,而且非他不理发,有人甚至愿意花几个小时等他。理发也从最初的谋生计变成了他最钟爱的事业。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港台剧的热播,分头流行起来。很多人去理发店后,会要求剪个郭富城那样的分头——将厚厚的头发分到两边。女士除了菜花头、大波浪等烫发,后来还流行起林青霞那样的披肩发。那时候开始有发型的概念了,电视剧里流行什么发型,就做什么发型,不少爱美女士还拿着电影海报去理发店做头发。

那时,理发业迎来了鼎盛时期。周末前来理发的人要排队,春蕾理发店从早上8点开门,要一直营业到晚上12点。当时石炭井矿区的男男女女,理发就认春蕾这个国营理发店。店里理发人员的技艺、理发工具在当时而言可都是一流的。每次去理发都得排队,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如果想早点理上发甚至得走后门。

每天晚上,石炭井新华北街那条街上别的店铺都关门了,只有春蕾理发店热闹非凡。为此,王秉坤跟领导提议,将理发店与旁边的照相馆联营,推出婚纱照、全家福配对的理发,为客人节约了时间。当时还有新人专门抱着喜糖找到王秉坤表达谢意。更有新人说,看到结婚照,就会想起春蕾理发店。

1983年3月,由于王秉坤出色的表现,这一年他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同年5月被评为全国商业部劳动模范。1985年8月,他第二次被评为全国商业部劳动模范。1986年4月,被自治区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这期间,他还多次当选石嘴山市、自治区工会代表大会代表和石嘴山市人大代表,出席石嘴山市第一次、第二次精神文明表彰大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一些私营发廊开始出现,大家也都喜欢新发型,与之前的整齐划一相比,发型也做得越来越大胆。当时流行的发型,是从香港传过来的,理发店很少会自己创新,大多是模仿广州、深圳等地的时尚发型。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突然开始流行染发,仿佛一夜之间,大街上出现了不少五颜六色的头发,把头发烫得又直又挺的离子烫也开始流行起来。理发店摇身变成形象设计机构,传统的理发店不再是专宠,年轻人也更喜欢去造型新潮、环境好的发廊。

1998年,春蕾理发店关闭,人员也相继分流。这一年,58岁的王秉坤光荣退休,搬迁至大武口。

忙碌了半生的王秉坤突然没有了着落,没有了每天印入眼帘的“春蕾”字眼,没有了手指上下舞动的节奏,没有了长期亲人般的顾客兄弟,更没有了他今生引以为豪的理发事业。习惯了吵杂人群和电推声的他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似乎这一生的爱好只有理发了。

2004年,王秉坤决心要把理发店继续开下去。他骑着自行车到处转悠,终于在原石炭井搬迁户的聚集地——矿务局一住宅、二住宅处,就是现在的文明南路一幢居民楼下面的营业房寻得一处地方,把他原来春蕾理发店的牌子继续悬挂上去,也让原石炭井的老顾客一出门就能找到他。

春蕾理发店在周围形色各异的店铺对比下,显得那样土气,但店里客源不少。那些原石炭井的老伙伴还依然认准王秉坤,认准他的技术,认准他的春蕾理发店。有些人来店里不单单是理发,仿佛是来串亲戚拉家常的,有的人几天不来还会想呢。给婴儿剃满月头也是他的拿手活,这种挣不了多少钱又不好干的活计一般店里是不接的,只有他耐心细致地做到让每一对父母满意。

如今,老人已经不在了,春蕾理发店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而王秉坤带出来的徒弟,将他的手艺传承了下来。

征稿启事

《夜听团》是石嘴山共青团打造的夜间青年电台,只要您热爱石嘴山,喜欢写作,您都可以给我们投稿。如果您的投稿被我们选中,我们将邀请专业人员朗读您的作品,并在《石嘴山共青团》微信公众号推送。投稿邮箱:tswzxb2005@163.com。

- END -

青春石嘴山·YOUTH SHIZUISHAN

来 源:新宁煤 文:韩 英(现任石嘴山市文联作家协会会员,曾在《贺兰山》杂志、《石嘴山日报》等刊发散文多篇。)(原题目:《一个城的头型归他管——追忆春蕾理发店老师傅王秉坤 》) 图:新宁煤

编 辑:胡晓文丨责 编:王 玮丨审 核:李 佳

主 播:余 良(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广播电台主播)

转载请联系授权。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石嘴山共青团微信公众号旨在服务广大青年,长期接受商家合作共青团属性公益活动,如有意向可致电0952-2218699。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