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jecting soul to globalization by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文:王义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本刊特聘专家
中马友谊大桥连通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和机场岛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浓缩了人类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社会革命、政治革命、文化革命的各个阶段,是全球化的浓缩版;进入新时代,为解决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一带一路”、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全球化的未来版。如何超越近代,从全球化未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逻辑?本文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大使命,三大逻辑,国际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的深刻内涵。
Abstract:
The past 70 years sinc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are an epitome of globalization as China has undergon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formation revolution, social revolution, political revolution,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other phases of human world; entering the new era, the Belt and Road featuring Chinese wisdom was presented to the world and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was initiated to build a future version of globalization. How should the world transcend modern times and understand the world logic of such a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globalized future? This article will expound on the three missions, three rationales, and international significance of such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reveal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concept in highlighting the common dream and beautiful pursuit of human society.
近代以来,中国着眼于解决的是中国问题: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解决发生在中国的世界问题:市场经济、人民幸福;进入新时代,中国越来越多地致力于解决人类问题: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他们共同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大支柱。
中国古村落宏村,2018年接待外国游客3.6万余人
在世界局势处于大转型、大变革的关口,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在新时代将传统中国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思想予以升华,将中国外交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宗旨予以铸魂,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予以弘扬,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而积极的响应。
著名汉学家、德国波恩大学东亚系教授沃尔夫冈·顾彬认为,中国是欧洲文明的“福分”,中华文化一直为西方文化提供滋养,但长期以来,西方人并不了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对话历史,更不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开放对话为当今世界不同文化间互融互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开了大门。
10月28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的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大学“中国馆”揭牌仪式在卡萨布兰卡举行
“一带一路”及其背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真正实现“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源于历史而属于未来”的逻辑,体现“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一带一路”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化、全球治理铸魂,助力中国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全球中国”转变,给世界分享“四个自信”,实现命运自主、命运与共、命运共同体。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发明的,而是发现的。发现已有的共同价值观,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共同塑造人类的共同价值观或者未来的共同价值观,它不只是一种对话式文明,还是对未来人类文明的塑造。过去的一切,皆为序章。过去的国际体系,只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个特例,并不是否定过去,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进行时,是一个动态的包容性建构。
10月31日晚,2019江油“一带一路”李白文化节泰国清迈市专场文艺演出在青莲镇太白碑林南大门广场举行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彻底告别了近代以来中体西用、赶超西方的思维逻辑。此后,国际社会不只是抽象谈论中国崛起,而是谈论“一带一路”。这就一下子把国际话语体系从近代几百年拉长到两千多年,从而解构了西方中心论。真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全球治理的核心理念,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天下担当。更长远、本质地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三大使命:
一是回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是复古——回到汉唐,不是超美——成为世界老大,而是推动各国共同振兴、文明共同复兴,都能成为自己,并立己达人。人类命运共同体诠释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肯尼亚总部
二是回答“人类怎么了、世界向何处去、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为全球化、全球治理铸魂,以命运自主超越中心-边缘依附体系,以命运与共超越相互依存,以命运共同体超越“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悖论,以及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地方化的分裂。
三是回答“我们的未来是否更美好”的质疑。告别近代,走出西方,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从后天看明天,寻求人类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推动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因顺应人工智能、万物互联时代来临,实现从文明交流、对话式文明到共塑式文明的飞跃,引领人类文明创新。
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回答“世界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他同时指出,“我提出‘一带一路’,就是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遵循三大逻辑:
一是历史逻辑:不忘人类初心。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相反,从历史中来,包括古代、近代、当代历史,又是对历史的时代提炼和升华。古代世界体系是多中心的、多元的,各个国际体系,各个文明之间,联系是时断时续的,不稳定的(正如丝绸之路历史所展示的),所以要汲取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和其他各种传统文化的通约性,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凝聚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人类要不忘初心。近代以来形成的所谓人类工业革命、地理大发现塑造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世,我们现在要超越这个,要保护环境。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从古代、近代和当代历史中来,但也是对历史的一种继承和超越。
中国-老挝减贫合作社区示范项目有机蔬菜种植区
二是时代逻辑:回答时代之问。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地方化,文化多元而极端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种文化的价值通约,既发现、发掘还塑造人类共同价值观,也是解决人类问题的智慧和方案。典型的时代之问,就是超越过去的。经济全球化所谓的相互依存,更多是依存美国霸权。我们要从相互依存到命运与共,这不是一种从属关系,没有一个中心,而是多中心网格状。这要落实于国内治理,尤其是政党治理,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推动政党的转型,可以说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次新探索。
三是思维逻辑:从后天看明天。未来已至而可知,只是分布不均,感知有异。人类已经迈入工业革命4.0门槛,人工智能、大数据、万物互联泛在化,从原来的人化自然到现在以文化人……人工智能是继狩猎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出现的新一代社会形态,其命名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引导社会变革的含义。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公海、太空、网络、极地这些人类新的领域不可能再重复过去的弱肉强食、零和博弈的法则。我们热议人工智能,但世界上还有将近一半的人没有用上互联网,十几亿人没有用上电。我们讨论人工智能的时候,他们则担心会进一步被边缘化,所以要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能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广西钦州保税港区集装箱码头
相应的,不难明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三大意义。一是超越传统消极命运观,积极进取。二是超越消极人类命运观,塑造共同体。三是超越传统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学说,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俗文明的终极关怀与文化自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意义,就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倡各国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馆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意义,可以说承载着21世纪的“张载命题”:为天地立心,就是激活“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开创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探寻21世纪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生民立命,就是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中国梦与各国梦融通,共同成就世界梦。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各种文明、发展模式相得益彰、美美与共,开创中华文明与各种文明共同复兴的美好前景。为万世开太平,就是推动人类的公平正义事业,实现全球化时代的“天下大同”。
“一带一路”的核心思想正是互联互通,推动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网络,将世界功能性连在一起,因为人类命运早已紧密相连,主动谋划命运共同体而非被动地休戚与共,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初衷,目的在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索莫尼广场
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多次写进联合国有关决议,成为新时代的中国学、全球学。传统西学有三大学问:一是关于西方的古典学;二是关于东方的东方学:埃及学、埃塞学、波斯学、汉学;三是关于人类文明的人类学——未开化世界。一句话,西学是关于“我者-他者”的学问,后两者都是“他者”,尤其人类学具有文明歧视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学,超越人类中心论,是超越天下主义、古今中外、东西南北的大学问,正在开启文明对话3.0时代,引领人类文明从交流、对话向共塑文明飞跃。
更多精彩详见《一带一路报道(中英文)》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1-1788/F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6-2886
邮发代号:62-625
投稿邮箱:thebeltandroadrpt@163.com
编辑:向雯
审核:彭纳
主编:邓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