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的“战略导弹”!土军拉出T300,堪称叙利亚战场上的“重器”

2020-03-10     谷火平

(T-300远程火箭炮)

最近一段时间,在中东叙利亚战场,叙土双方的军队在伊德利卜地区曾激烈交火,土耳其军队除了掌握着制空权以外,其调往战场的T-300"虎式"大口径火箭炮显得尤为引人注目。据称这款火箭炮有来自东方大国的血统,也是土耳其陆军中口径最大、射程最远的一款重型火箭炮。

(土耳其已经在靠近叙利亚边境的地区部署了大量的T-300火箭炮)

在本次叙利亚战场上,土军部署的T-300虎式重型火箭炮是一种口径为300毫米的重型远程火箭炮,该炮最大射程可达80公里,弹头有效载荷为150公斤,具备精确制导能力,其命中精度(CEP)可达10米。该炮采用四联装设计,具备机动灵活、射程远、威力大的优势。土耳其将这种火箭炮部署在叙土边境土耳其一侧,意味着该炮完全可以覆盖整个叙利亚伊德利卜省。即使土耳其不出动空军,凭借着大量的T-300型火箭炮,也能够为土耳其支持的叙利亚反对派武装提供足够的火力支援。不过目前叙土俄三方已经就停火问题基本达成一致,所以T-300是否能够真正接受实战考验,估计近期的可能性不大。

(土耳其T-300火箭炮)

T-300"虎式"重型火箭炮在战场上露面显然引起了世界各国军事观察家们的兴趣,因为这种重型的大口径火箭炮在现代战争中露面并参加实战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尽管这种大口径火箭炮最初的目的是用来覆盖坦克装甲部队的集结地以及前线直升机机场,不过对于一般"小国"而言,这种远程大口径火箭炮的战术意义,已经和战术弹道导弹相差无几,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小国的战略导弹"。


为了反装甲而生的苏制龙卷风型火箭炮


如果追溯源头的话,当今世界所有大口径火箭炮都要从著名的俄罗斯"龙卷风"重型火箭炮开始说起,这种火箭炮几乎可以算是当代所有重型远程火箭炮的"鼻祖"。但是说起来让人觉得有些滑稽的是,这种火箭炮最初的研制目的,是用来对抗"坦克装甲集群",这样的战术目的出自以"钢铁洪流"而著称的苏联,确实让人觉得有些诧异。

(即使拥有"钢铁洪流"的苏联,也有迫切的反装甲需求,而这一需求诞生了著名的"龙卷风"大口径火箭炮)

"龙卷风"型火箭炮的正式军方编号为9K58型火箭炮,是苏联著名的图拉设计局在冷战时期设计的苏军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大口径远程火箭炮。该炮1983年设计定型,1987年正式装备苏军,最初为14管设计,后来在1990年吉隆坡防务展上展示时改为现在为人们所熟知的12管结构。

(最新的龙卷风S模块化火箭炮)

在冷战时期,苏联研制9K58火箭炮系统的首要目标是打击北约的装甲集群,这种战术目标听起来确实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因为在冷战期间,华约和北约激烈对峙,在华约方面,即使不算东欧的盟国,仅苏联陆军就装备了超过55000辆各型坦克,而与之相对的北约全算上也仅有不到26000辆坦克,其中美军装备有约11900辆的坦克,如果算上华约各国的装备,这个差距还更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苏军却要考虑"打击北约的装甲集群",这听起来确实让人难以理解。不过如果回溯到冷战时期美苏在欧洲的军事态势,大概也就能明白了。

(毁天灭地的龙卷风齐射)

在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苏联在综合国力方面一直落后美国,因此在冷战中大部分时间处于战略防守态势,但欧洲是唯一的一个例外。因为苏联自二战时代开始,其陆军装甲部队就明显优于西方国家,而且一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前,苏联红军的陆军装备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优于北约西方盟国。因此在整个冷战期间,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大体处于守势,但是唯独在欧洲方向,华约集团实际上是处于战略攻势。而类似于9K58这种大口径远程火箭炮,正是为了配合苏军的战略攻势而研制的重要武器。

(俄军"龙卷风"300mm火箭炮)

9K58型火箭炮的口径为300毫米,基本型最大射程为70公里,后续改进型的射程则提升到120公里。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在陆军的作战中,坦克等装甲车辆要投入战场,绝对不是靠自己的铁脚板跑过去。这是因为坦克是履带式车辆,钢制履带通过和地面的硬接触摩擦,驱动坦克前进,所以履带的损耗是很大的,通常情况下坦克行使400~500公里时就需要更换履带——因为履带磨损太快了。所以为了确保坦克在战场上能够有足够的战略行进距离,通常情况下陆军都会使用火车或者专用的重载拖车把坦克运到需要组织进攻的地点,集结完毕再择机发动进攻。这种坦克装甲兵集结地域通常距离前线50公里左右,在冷战时期,受火炮射程和侦测手段的限制,这种距离上的兵力集结已经是相对比较安全的。

(一望无际的苏军装甲兵团,这种密度的兵力集结,如果使用远程火箭炮覆盖的话,那自然是"一锅端"的效果)

冷战时期苏军在欧洲奉行的是进攻战略,西方盟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自然会在苏军进攻的锋线上集结自己的装甲部队以挡住苏军的攻势。这时候9K58"龙卷风"就派上用场了——通过苏军前线侦察得到情报,然后由苏军军一级单位发出指令,集结9K58火箭炮旅,以齐射方式覆盖北约装甲集群的集结地,这就是龙卷风火箭炮最初的作战想定。而且其最大射程70公里,正好可以覆盖距离前线50公里的敌方装甲部队集结地,同时自己又可以躲在己方战线纵深20公里的地方,从而有效避开北约的前线侦察系统。在装备之初,9K58火箭炮甚至仅有1种装备9M35F高爆弹头的9M55A型火箭弹,这种火箭弹设计就是为了针对坦克装甲车辆,以及轻型碉堡和无装甲防护的人员,由此可见该炮的针对性非常强。

(冷战时期的西方装甲部队,相对苏军显得非常单薄)

由于北约军队相对于苏军还拥有直升机航空兵方面的技术和数量优势,所以在1989年时,苏军开始装备升级版的9K58-2系统,出口绰号"龙卷风-M",这种新式火箭炮装备了多样化的火箭弹,特别是装备了具备末端制导能力的子母弹,除了可以有效覆盖敌方的装甲集群外,还能够有效覆盖敌方的前线直升机机场,从而有效遏制美军最擅长的直升机"蛙跳"战术。而这种全新的火箭炮射程也从原先的70公里提升到了90公里(现在已经提升到约120公里),具备了更远的打击能力。

(行军中的龙卷风火箭炮营,注意看炮管上有类似于线膛火炮一样的"膛线",可以提升火箭弹的射击精度)

由于射程远,为了保证射击精度,苏军新式的9K58-2型火箭炮装备了苏军第一代战术数据链系统,并且在火箭弹上装备有简易制导装置。当火箭弹发射并离开炮管后,火箭弹尾端的弹翼自动张开,同时在火箭炮的炮管内膛刻有类似于线膛火炮的膛线,这样火箭弹离开炮管后,在弹翼和膛线的作用下,会像线膛火炮的炮弹一样围绕纵轴自转。同时在飞行过程中,炮弹上的简易飞控系统还可以根据弹上传感器获得的姿态信息,并持续修正弹道。通过这些措施,龙卷风-M火箭炮可将火箭弹的误差控制在射程的0.21%之内:其密集度指标与传统火箭炮相比提高了3倍,达1/300×1/300,接近普通身管火炮的精度。

("冰雹"火箭炮齐射)

除此以外,由于口径达300毫米,因此9K58-2火箭炮配套火箭弹的弹头装药量也明显高于一般使用的122毫米战术火箭炮。按照苏军的编制,9K58-2型火箭炮采用团-营编制,全团配属12台9A32-2型发射车、3台9T234-2装填车和1台指挥车。和当时苏军、美军常用的火箭炮系统相比,9K58-2型系统有着极大的火力优势:例如苏军自用版BM-21"冰雹"火箭炮的射程为20公里,覆盖面积仅有4公顷;美国MLRS火箭炮射程30公里,杀伤面积33公顷;而"龙卷风-M"火箭炮12枚火箭弹一次齐射最大射程90公里(后续改进型超过100公里),杀伤面积高达67公顷!


机缘巧合,迅速崛起的大口径火箭炮


尽管龙卷风大口径火箭炮有着射程远、威力大等优势,但是如果在冷战条件下,它也只是苏联军一级远程打击火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苏军当时装备有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蛙-7战术火箭、飞毛腿战术导弹等等更大型的地对地打击武器。而以龙卷风为代表的远程火箭炮能够最终崛起,其实源于一次战争。

(飞毛腿导弹,曾经促成过两伊战争的结束,也是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唯一可以用于有效打击多国部队的武器)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迄今为止,动用兵力最大,规模也最大的一次"高技术局部战争",其作战的思路和特征至今依然影响着各国军队的建军方针。在这次战争中,尽管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了一边倒的打击,但是令美军尴尬的是,一直到战争结束,美军都无法有效确认伊军"飞毛腿"导弹的部署位置和数量,而飞毛腿地对地导弹,就成为了伊军自始至终唯一有效的还击武器。特别是在1991年2月25日,一枚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歪打正着击中了美军位于沙特宰赫兰的空军基地,当场炸死28名美军,炸伤100多人,成为整个海湾战争期间伊军对美军单次作战中"战绩"最大的一次。

("飞毛腿"导弹)

在海湾战争中饱受飞毛腿困扰的美国军队尽管对外宣称"爱国者"导弹能够有效拦截伊军的"飞毛腿"地对地导弹,但是在海湾战争结束之后,美国却强力要求在联合国通过了最为严格的弹道导弹限制性条约,明确规定禁止对外出口和转让射程超过300公里的弹道导弹和技术。想想美军1980年代技术的"爱国者"防空导弹,拦截1960年代技术的苏制"飞毛腿"导弹,尚且打成这个结果,那么苏军1980年代,甚至1990年代研制的全新地对地导弹对于美军而言基本无解——甚至一直到今天,美军也无力有效拦截射程在500公里以内的战术地对地导弹。在这种条件下,只能通过世界霸主的地位,在联合国强行通过条约,限制这种武器的出口和扩散。

(由于弹道导弹遭到严格限制,因此大口径火箭炮顺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正是因为美国对于弹道导弹的忌惮,反而让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看到了军队发展的"方向"。既然美国不惜策动联合国,通过如此严格的弹道导弹限制条约,这说明美军确实对这种武器非常忌惮。而既然地对地导弹无法合法取得,那么和地对地导弹长相差不多的大口径火箭炮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很多国家争相购买的"香饽饽"。特别是射程数百公里,弹头重量数百公斤,装备有制导装置,而且还不是"弹道导弹"的"火箭弹",更是大受欢迎,这一点可能完全出乎了美国当年的预料吧。


堪称小国战略导弹的远程火箭炮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用户需求"的发展,如今的大口径火箭炮早已突破了300毫米的水平。作为研制火箭炮的大国,中俄等传统火箭炮强国普遍推出了320毫米、350毫米、406毫米甚至是480毫米大口径和超大口径火箭炮,其射程也从最初的70~90公里一跃飙升到350甚至400公里,以至于很多网友戏称:这还是火箭炮么?不过,就其发射系统和技术而言,即使是口径480毫米,射程达400公里的火箭炮,也依然是"火箭炮"。

(土耳其T-300重型火箭炮)

大口径火箭炮对于世界大国和一般的中小国家而言,有着完全不同的战略战术意义。世界大国,例如美国,由于其军队有完善系统的装备体系,就其陆军的火力投送而言,距离阵地1000米之内,有步枪、重机枪("百年重机枪"M2勃朗宁);距离阵地40公里以内,有M109自行榴弹炮和M777牵引式155毫米榴弹炮;距离阵地100公里以内有M142"海马斯"火箭炮和M270型火箭炮;距离阵地150公里以内则有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和A-10攻击机,距离针对200公里以上则有空军战斗机携带的LRASM、JADM、JSSM等空对地导弹和制导炸弹……以此类推。由此可见美军有着完善严密的火力网,可以有效覆盖从阵地前沿一直到敌方纵深2000公里(战斧导弹)所有目标的打击武器。

(科威特陆军的龙卷风火箭炮)

但是,一般的中小国家显然不可能像美军这样建立起一套庞大完整的作战体系——因为中小国家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实力都不具备建设这种大规模火力打击系统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战略纵深甚至还不到1000公里,装备射程超过500公里的打击武器,就已经显得"牛刀杀鸡"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口径甚至超大口径的火箭炮虽然对世界大国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是对于中小国家而言,却是具有战略价值的存在。

(具备制导能力的大口径火箭弹,其射击精度已经和身管火炮基本相当,但是其射程和威力要远远大于身管火炮)

首先大口径火箭炮机动能力很好,因为如今中美俄三国研制的大口径火箭炮几乎清一色采用轮式底盘,而轮式车辆无论是速度、机动性还是装备保养成本都明显低于履带式车辆,因此在采购方面,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

(美国"海马斯"火箭炮)

其次,当今大口径火箭炮射程通常在100公里以上,最远可达400公里,这对于中小型国家而言,几乎可以覆盖其国土的绝大部分,甚至是全部。所以,虽然大口径火箭炮仅是火箭炮,但是对于国土面积相对较小、纵深明显不足的国家而言,这无疑相当于战略性武器。

(海湾战争中被"爱国者"导弹拦截的"飞毛腿"导弹,如果换成火箭弹的话,其成本消耗可能会打到美国破产)

最后,尽管大口径火箭炮的成本价格明显超过一般的传统火箭炮,但是就成本而言,火箭弹依然要比战术导弹便宜得多。即使是1960年代技术生产的飞毛腿导弹,在导弹技术没有被禁止之前,其售价也高达30万美元/枚(1980年币值,现在可远远不止这个数),而今天带有制导系统的火箭弹,单发售价不过20万美元,而且现代火箭弹由于采用多种复合制导技术,其精度远优于60年代水平的"飞毛腿"。而且不仅仅精度大幅提升,现代大口径火箭炮通常配备有多种不同型号的弹头,可以装备常规高爆弹头、子母弹头、燃烧弹头、电磁脉冲弹头等多种不同载荷,甚至可以用来布雷,使用条件也远比常规弹道导弹要宽泛很多。


挡不住的重型火箭炮


尽管美国至今依然坚持奉行极为严格的弹道导弹限制条约,但是随着大口径火箭炮的不断扩散,所谓的弹道导弹限制条约有可能会成为一纸空文。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世界很多国家都开始转而采购大口径重型火箭炮。而这种火箭炮确实可以在某种水平上替代战术弹道导弹,并且起到极为强大的威慑作用。

(超大口径火箭炮未来会越来越受欢迎)

除了合法性以外,大口径火箭炮最大的优势依然还是廉价、可靠。因为当今世界尽管导弹拦截技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拦截火箭弹也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但是如果面对成百上千枚来袭火箭弹,任何防空系统也会因为过饱和而濒于崩溃,而且即使是美军也无法有效对抗这种规模的覆盖式打击。这大概是大口径火箭炮最为吸引人的优势所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hL-wnABgx9BqZZI2vv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