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生活最高级的修养,是美而从容

2019-07-27     中信书院

很多人说,蒋勋先生像汩汩温泉,永远温柔地引着自己和众人叩开美的大门,所以很多人也都说他是“美的布道者”。

一、蒋勋如何叩开“美”的大门

1947年,蒋勋出生于古都西安,后来在台湾成长生活。他的文学成就跟早年家庭教育分不开关系,父母从小就要求他背诗。蒋勋小时候犯错的惩罚,也是背一首诗,或抄写一首诗。

有一次,蒋勋偷挖老农民的番薯,被老农民打着竹竿追骂着,跟他的父亲告黑状。蒋勋的父亲黑着脸,叫蒋勋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背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的时候,蒋勋发现自己好像就是那个欺负“杜甫”的顽童,但对他而言,那时读诗背诗都是一种惩罚,谈不上美,但又何尝不是一种启蒙呢?

少年的蒋勋,叛逆和忧愁就是他的青春基调。那时候,蒋勋常常带着个包“离家出走”,有时长达半个月,他说这是“少年孤独的流浪”。不过,每次离家时他都会带上的一本诗集,少年的心事在诗中产生共鸣,诗词的力量治愈了他的忧愁和孤独。后来,蒋勋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作家陈映真、诗人痖弦和台湾爵士乐泰斗翟黑山。他们让蒋勋走进文学、艺术和音乐的美好中,开启了蒋勋的美学之路。

大学期间,蒋勋读戏剧和历史,为了保持美的敏锐度,1972年他离开台湾到巴黎留学,去追寻远方。蒋勋经常到意大利、米兰、佛罗伦萨去,泡在艺术馆和教堂里,把脑袋凑在米开朗琪罗的雕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前盯个半天,直到看得热泪盈眶。

1976年,蒋勋回到台湾,主编《雄狮美术》杂志,并同时在数个大学担任艺术史、美学教学,后受邀到东海大学当美术系的创系主任。他经常带学生做感官研究,一到春天就停止上课一小时,一起坐在树下看花、聊天,颇像孔门的“坐而论道”。他又让学生蒙上眼睛,凭嗅觉分辨菜市上的鱼摊、肉摊、蔬菜摊……做课题研究时,就让学生背上背包独自选一条路走,三天后写封信给他就好。

他想让学生明白,美即体验,即感受。蒋勋先生的美学,如今治愈着很多人。他谈红楼梦、解读诗经,让我们发现从未注意过的细节,他用自己的美学方式尊重孤独,缓解焦虑。

二、蒋勋课程大合集

01

蒋勋详解《逍遥游》

蒋勋 主讲

我们每个人都向往自由,但是常常囿于现实而不得。所以当读到《逍遥游》的时候,我们幻想自己可以成为“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蒋勋也不例外,少年出走的路上,庄子的《逍遥游》就一直陪伴着他,成为贯穿他一生的哲学。

63岁的蒋勋突患急性心肌梗塞,他听到病床车轮与地面摩擦的声音,亲朋与病人肉身哭泣道别的声音,而他躺病床上,动也不能动。他感知到生命的短暂无力,如《逍遥游》里朝生夕死的朝菌,不得见秋日阳光的蟪蛄。即便五百岁为春的神龟,八千岁为秋的神木,也无从理解无尽时空,何况几十年寿命的人类。

《逍遥游》里的人生大智慧还有什么,一起来听听蒋勋先生怎么说的吧。

02

蒋勋细说红楼梦

蒋勋 主讲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蒋勋把自己的美学课程从大学课堂延伸到社会,做起了美学宣讲。一开始在台北、高雄两地讲《红楼梦》,也就是现在音频节目《蒋勋细说红楼梦》的原型。这个节目的听众甚至都渗透到了菜农。

有一次,一个腌菜大娘遇到蒋勋,她说:“蒋老师,你老提《红楼梦》,我是个没有受过很多教育的人,没看过《红楼梦》,也看不懂,你可不可以在高雄讲一次”。蒋勋就真的讲了,腌菜朋友送了他一条签满名字的内裤,因为他们说,蒋勋讲晴雯和宝玉交换内衣的时候最让人感动,所以他们也要跟蒋勋交换内衣。这样的礼物,或许只有他们才懂,但也只有听者真正感受到了美才有这样的“亲密感”。

原来《红楼梦》还能这样理解,你听过这样的《红楼梦》吗?

03

蒋勋续说红楼梦后四十回

蒋勋 主讲

提起《红楼梦》的续写,曹雪芹实在是珠玉在前难以超越,后人读四十回总认为是狗尾续貂,跟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无法比较,读起来怪怪的。这导致一部分没看过后四十回的人,也这样跟风评价着。关于续写的好坏,到底应该怎么看?蒋勋先生认为不轻信别人的结论,可能才是最好的评比方式。

在这门课程里,蒋勋先生解读了红楼梦后四十回到底讲了《红楼梦》的哪些秘密。为什么高鹗的后四十回差评满满,还能流传至今呢?来听听蒋勋先生怎么说。

04

蒋勋:还原诗经之美

蒋勋 主讲

我们知道,《诗经》的创作者并不是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而是来源民间小调,当时也不叫《诗经》,而是叫《诗》,没有人觉得这是了不起的经典。到了西汉,人们觉得《诗》的情感有教化意义,才叫做《诗经》。

《诗经》里面,蒋勋先生特别喜欢《氓》这首诗歌,大家都说这是一首“弃妇之诗”,但是蒋勋先生认为,这是“情动于中”的恋爱,到“形于婚姻”的一个过程:“从少男少女刚开始恋爱,到慢慢开始追求,恋爱变成婚姻本身是无可奈何的。恋爱是‘情动于中’,而婚姻是一种形式,接受形式就必须接受这个形式的优点跟缺点。《氓》最后根本不再是讲恋爱,而是讲婚姻了。当年那个爱上男孩子的女孩子要和男孩子的整个家庭相处,当然会吵架.......所以这首诗不是讲一个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过程,而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感伤。”

《诗经》的魅力从未中断过,然而我们如今对于《诗经》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那蒋勋先生心中的《诗经》是怎样一番风味呢?

05

蒋勋漫谈东西文艺

蒋勋 主讲

少年游历台湾,青年游历欧洲,中年云游四海,完整讲述50年的美学之旅。东方艺术里有行走池上的美感对话,有红楼梦衣食住行的拆解详读,还有文字书法的独特美学故事,西方艺术里有米开朗基罗、梵高、米勒和德加。然后打通任督二脉,把东西方艺术融会贯通,从莫奈讲到富春山居图。

蒋勋先生强调这种“美”的亲临感,他自己就是从真实生活中一次次感悟到“美”的意义。有一次,蒋勋正躺在甲板上看星星,船家突然调转方向,一大片白月光倾泻而下,看得自己眼热鼻酸。他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张九龄那句“灭烛怜光满”要用“满”字来表达,原来月光顷刻涌进来,是饱满得要溢出来的。

这份课程实在太丰富了,不仅仅是一场美学盛宴,还是一场跨时空的人类文化的美学交流。

06

孤独六讲:从容人生的六节必修课

蒋勋 主讲

孤独,各有不同。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

我们平时通过社交、娱乐以及婚姻等各种方式,去消除孤独的感觉,因为孤独带给我们的虚无和空洞实在难以忍受。但是,我们却始终无法真正摆脱孤独。其实,孤独不是生活的敌人,孤独是一种生活的常态。蒋勋先生告诉我们要学会和孤独相处。他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让孤独成为人生中难得的时光。

07

蒋勋:不焦虑的慢生活指南

蒋勋 主讲

焦虑,已经成了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有的“病”。年龄焦虑、经济焦虑、能力焦虑、知识焦虑……人人都恨不得自己快一点,再快一点,怕自己落于人后,想快点成功。这样的节奏带来沉重的压力,成年人连崩溃都要安排好时间。连生存都变得困难,还谈什么生活呢?

蒋勋说:心灵上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个不断加快的生命,生活因慢,而有了美感。

这种慢不是让你不去努力,而是不要成为生活的奴隶。焦虑症、抑郁症、失眠症等各种精神疾病高发,都可能是因为生命中不断加快的速度,最后可能失去一个平衡和缓慢下来的能力。最好的美是在生活的平衡里,这样美和生活才能够细水长流。我们应该如何让自己慢下来去感受生活呢?蒋勋先生娓娓道来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fCX3mwBJleJMoPMPmq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