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常见消费心理学(二)

2019-09-06   全脑教育常老师

七个常见消费心理学(二)

沉没成本-人们对已经付出的代价更在意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本账户,每天都在记录着各种支出、收入。在经过一番总结之后,有的人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做了五年的工作要不要换?读了三年的专业发现不喜欢,还要不要改?交往快两年的对象要不要提出分手?

而当我们被这样的问题困扰,甚至为它纠结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利用“以往的投入”帮我们决策。这到底是为什么?帮主今天就跟你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来聊聊“这种心理”是如何影响我们时间、感情、金钱投资的。

首先我们看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小片段:

1.电影票

假如你之前购买了一张200块钱的话剧演出,话剧并没有你想象中的好,甚至可以说很糟糕。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

大部分人会选择继续坐在那里看下去,因为他们觉得,钱已经花了,不能就这么浪费掉,硬着头皮也得看下去。

2.要不要换工作?

你一开始以为自己喜欢设计,花了很多时间学习,甚至考证书,还做了相关的项目,但是在真正工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个岗位。那到底要不要换工作?可是如果换了,一切又要重来。你为此很头痛。

3.要不要跟现在的对象分手?

你跟另一半一直不太顺心,觉得对方有太多缺点无法忍受。你在纠结要不要分手,可是顾及这么多年来的感情和自己的付出,你开始犹豫。

读完这几个小段子,你应该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也就是帮主在开头的说的,我们往往会因为“以往的投入”而对今后的决策产生影响,也就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沉没成本”。

所谓的沉默成本,表示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在生活中,也可以把已经发生且不可收回的支出,比如时间、金钱、精力等。

你宁愿多待上一个多小时,看完自己不能接受的烂剧,却忘记了自己不仅花了钱,还搭上了宝贵的时间。为了不浪费自己买的溜冰入场券,你宁愿放弃更能为你带来收益的B溜冰场。其实你为A溜冰场花掉的100块已石沉大海,不论你去哪里或者哪里都不去,都是你永远捞不上来的沉没成本。

而工作和谈恋爱也是一样的,不要再用”已经付出了那么多“这种荒谬理由来自欺欺人,否则你就是在付出更多的”沉没成本“!你需要做的是,庆幸自己的”沉没成本“就到此为止了,然后转身,鼓起勇气重新开始。未来你会感谢之前付出的”沉没成本“,因为也正是这些沉没成本的代价让你更好的认识自己。

沉默成本对投资的影响

华尔街有句古老的格言“在股市中,最终能够让你赚钱的,不是技术面,也不是基本面,而是心理面”。

在投资界处处都可以看到“沉没成本”,还有它对我们的影响。帮主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你在18元的价位买了一只股票,现在它只值14元,那么其中的4元差价就是你的沉没成本。

它对我们投资的影响也在多方面表现,举其一:玩股票的时候,很多人经常先把盈利的股票卖掉,留下亏损的股票,甚至还对亏损的股票一直补仓。

结果你会发现,你卖掉的股票涨了,揣在怀中的股票猛跌。这是因为股票的价格、将来的涨跌,和你的成本价连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未来它有可能一路飙涨,也有可能一路下跌。

你需要知道的是,亏了就是亏了,之前犯下的错误就是错误。所以我们不能拿我们的买入价来衡量这支股票的价值。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斩掉亏损,让利润继续奔跑。

但这在交易中很难做到,因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被交易成本严重干扰。

我们应该怎么做?

沉没成本的故事告诉我们:做决策时念念不忘先前的投入和付出(沉没成本),担心之前的积累会因为新的决定付诸东流(账面损失成为实际损失),于是犹豫良久之后不愿意改变现状,白白丢掉很多机会。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正确的做出选择呢?

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未来的决策不要受到以往无法改变的事情干预。如果意识到选择错误,就要及时止损。

不管是时间的投入、感情的投入、资金的投入,还是股票交易。因为沉没成本不能被改变。我们之所以会陷入沉没成本思维,是先前的期望落空。

接受自己当初错误的决定,放弃那些不值得的坚持,勇敢重新选择。你也可以先进行心理预设,给自己的股票设置止损点,一旦超过该点便果断放弃。再者是时刻反省自己,每年都要回顾自己犯下的心理偏误,改善投资决策。

关注作者 阅读下期主题:

七个常见消费心理学(三)

比例偏见-贵和便宜,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