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2种冷暴力,孩子在默默忍受,家长却不自知

2019-10-27   兜妈爱叨叨

兜妈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人分享自己的故事。

小学3年级的暑假,妈妈想让我去上辅导班,她先问我愿不愿意去,我说不愿意。
然后她这个暑假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对我不闻不问,一句话也不跟我说。
一开始我尝试主动跟她说话,但她看都不看我一眼,故意转身去做别的事情,好像我的存在就是空气。
于是,那个暑假我几乎没有开口说过话,难受的想用头撞墙。
最后,我实在是抑郁的受不了了,就给妈妈写了一封道歉信,跟妈妈道歉说是我错了,我想去上辅导班。
妈妈看到那封信时候那得意的表情,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被羞辱,而给我这种感觉的人是我的妈妈。

这位妈妈的做法是典型的冷暴力

冷暴力给孩子带来巨大创伤

当孩子犯错误或者违背自己的意愿做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就不搭理孩子,一句话也不跟孩子说,甚至还让家里的其他人也不要搭理孩子。

直到孩子承认自己做错了,过来道歉,保证以后会听话之后,家长才跟孩子说话,搭理孩子。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过来道歉了,还觉得洋洋得意,觉得自己赢了,孩子就得听自己的。


孩子确实会变得特别听话,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但是,家长不知道这样的做法正在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其实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是一件好事,如果处处都听父母的话,自己一点主见都没有,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但很多父母都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就想让孩子听自己的。

即使有时候孩子真的犯了错误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父母应该正确指出和引导,而非用无视和冷淡来让孩子反省和认错。

冷漠的眼神、无视的态度、爱理不理的背影甚至孩子认错后得意的神情,简直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刺向孩子幼小无助的心灵。

虽然这一切都是无声的,既没有打也没有骂,但其实这种做法给孩子精神上造成的伤害和折磨比打他一顿还要严重。

长期下去,孩子会越来越自卑孤僻、胆小怕事,也会变得很没有安全感。

夫妻冷暴力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很多父母觉得夫妻间冷暴力是夫妻之间的事情,并不会影响孩子,但事实证明夫妻间的冷暴力给孩子带来的危害比想象中的更大。

小华的爸爸妈妈经常吵架后就冷战,谁也不跟谁说话。

吃饭也是各自吃各自的,睡觉也不在一个房间,持续的冷战经常在家里上演。

像死水一样的家庭氛围让小华感到越来越压抑,在家里几乎都没有开心过,一看到爸爸妈妈吵架、冷战,小华就感到非常压抑难受。

这样的冷战一直持续到小华长大,工作和生活上只要有任何一点不如意,小华就会用刀子划自己。

看着自己的血流下来,她竟感觉到一种释放压力和痛苦的快感。

小华说:“比起冷战,我宁愿父母离婚,这样我就不会感觉到恐惧和压抑了。”

夫妻间冷暴力除了会让孩子害怕、自卑以外,长期的压抑环境会让孩子变的抑郁,甚至会做出自残等极端的事情来。

用积极的沟通方式代替冷暴力

家庭冷暴力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亲子或夫妻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很少。

一天都不怎么说话,或者几天都不说一句话,甚至更严重的一个月以上都是零交流。

不论是夫妻之间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都应该多沟通交流,积极和家人交流感情。

当有矛盾或者产生不一致的意见的时候,也不要一言不合转身就走,不搭理对方,有矛盾就解决矛盾,有问题就解决问题。

意见不一致也可以相互说出自己的观点,听取和尊重对方的观点,不一定非要在一件事情上要求两个人观点一致。

积极主动和坦诚的沟通,将矛盾化解,把问题解决,而非各执己见且相互不搭理。

积极主动非暴力的沟通不仅有助于促进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有助于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父母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将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孩子最初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行为方式绝大部分都是从爸爸妈妈身上学来的,父母的沟通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与他人的沟通。

爸爸妈妈采用积极和非暴力的沟通方式,宝贝就会与他人相处的很好,将来长大了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如果爸爸妈妈经常一说话就吵架或者干脆就经常不说话,相互不搭理对方。

那么,孩子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很可能就和爸爸妈妈一样,经常对同学朋友冷暴力。

而且当孩子长大之后,自己有了家庭,冷暴力的沟通方式依然会在他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延续下去。

因此,爸爸妈妈之间的相处以及和孩子之间的相处,尽量避免使用冷暴力的方式。

用积极的沟通方式代替冷暴力,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做一个非暴力沟通的榜样,孩子将来一定也会成为一个温暖阳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