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艳丽
76家民宿,660余张床位,单日最高接待游客1579人次,60天总收入达400万元……这是今年暑期,建始县龙坪乡楂树坪村民宿的营业成绩单。
近年来,依托高山避暑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楂树坪村乡村旅游发展红红火火,产品业态丰富,富民增收效益提升,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变“山水资源”为“诗和远方”
楂树坪平均海拔1600余米,是10余万亩林场长岭岗的核心区域,气候清凉,植被丰富,春绿、夏凉、秋黄、冬雪,四时之景各异。一系列特色民宿,正让这里的“山水资源”转化为“诗和远方”。
“在朋友圈看到长岭岗秋色正浓,便和姐妹们相约到此赏秋,没白来。”游客杨女士坦言,楂树坪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她和同行的姐妹在该村玩了两天,非常惬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涌向生态边缘地区。休闲养生、生态避暑成为发展休闲旅游的新趋势。
“人们梦想回到山清水秀、花朵飘香和风景如画的伊甸园,感受大自然的清新气息,农家游、生态游正成为旅游行业的一个新领域,发展前景可观。”村支书陈久龙向记者分析道。
因地制宜,打造避暑、民宿、休闲等于一体的旅游产业,楂树坪村步履不停。
近年来,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特色田园打造,为楂树坪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酒店、民宿、客栈,成为乡村旅游新业态,拉长了上下游产业链。
借助山水生态、土苗民俗文化特征的“田园综合体”,采摘、垂钓等农耕文化体验成为乡村旅游新亮点;乡村酒吧、乡村晚会、最美评选为乡村游注入文化内涵。
以森林小镇建设为契机,楂树坪村正着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谐开放、绿色干净”的特色旅游康养小镇,培育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楂树坪的未来可期。
变“黑色经济”为“绿色经济”
初冬,来到楂树坪村的一处小山头,一块平地上20厘米高的柳杉苗长势喜人。“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个煤矿。”居住在离矿井不足100米的村民余兴成感慨。
余兴成家就在煤矿旁边,站在堂屋门口能看到主井运出的一车车煤炭。
本世纪初,随着国家政策调整和环境整治需要,楂树坪村及邻村近30座中小型煤矿陆续关停并转。
赖以生存的煤矿关闭了,村里的经济该如何发展?农户靠什么吃饭?如何带领广大群众走出困境,实现农村经济转型,是摆在村支“两委”面前的一大课题。
陈久龙曾是煤炭运输队的一员。常年走南闯北,家乡的气候环境让他看到了发展机遇。
2014年,陈久龙放弃煤炭生意,一头扎进民宿行业。
一边“刮骨疗毒”,一边“大动干戈”。陈久龙明确发展思路,借助棚户区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建设特色民居星光民宿45栋,配套有居民广场、民宿接待中心、大型停车场,附近还配套建设了学校、卫生室、菜市场等。
2018年,星光民宿有床位80张,日接待80人次。同年夏天共计接待避暑游客约300人,长住一个月以上的120人左右。目前,星光民宿吸纳周边贫困户共21户78人入住,带动贫困人口就地就业30人,贫困家庭年增收5000至1.5万元。
年关在即,在楂树坪村很多村民看来,2020年的新年将更富足和安逸。截至今年底,该村实施了近9年的集中供水收费管理系统结余23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该村还将建设高山温室大棚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以前想为群众办实事苦于没有钱,现在有了本钱,村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陈久龙表示,该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在楂树坪村六组朝阳坪、十组淹水淌发展40个大棚,既获得集体经济收益,也为广大村民及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变“旧风陋习”为“文明乡风”
“过去,藏在深闺人未识;现在,撩开面纱惊四方。”这句话是楂树坪村的真实写照。从前,原煤开采给楂树坪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亮起红灯。
“以前哪敢穿白衬衣哟,洗不得又晒不得。”余兴成老人颇有感触,煤矿没关闭的那几年,天上下黑雨,屋檐滴黑水,呼吸的是煤灰,种的是“黑土地”。
告别“黑色经济”后,楂树坪村再次迎来青山绿水,村容村貌大变样:土地平整,山野复绿,街巷亮堂,村民不再“灰头土脸”。
而这一切离不开乡村振兴浪潮的推动。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性”,还要“铸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如今走在楂树坪村,随意丢垃圾的现象不见了,村民纠纷少了,邻里和睦了,群众的幸福感更加深切。
“以前,村里红白喜事都要大操大办,请客送礼必不可少。”陈久龙说,这样的大操大办不仅给村民带来了经济压力,也形成了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
为刹住大操大办“面子风”,破解盲目攀比“人情网”,楂树坪村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全力推进移风易俗,大力提倡精简嫁娶仪式,厚养薄葬、节俭治丧。
环保理念开始深入人心。近年来,一次性碗筷、水杯正逐渐退出家家户户的席面。
娶得起媳妇,办得起丧事,人情面子有了,经济负担也轻了。如今在楂树坪村,提及红白理事会,群众交口称赞。
乡风淳,乡村兴。村规民约承载着沉甸甸的乡土记忆,是中国村落传统文化、乡风文明、集体道德和现实生活的真实投影。
“……创文明!风清气正、路不拾遗;睦邻里!互敬互助、同舟共济;遵客商!买卖公平、莫贪便宜……”这是张贴在楂树坪村委会展板上的村规民约。
陈久龙告诉记者,这些朗朗上口的“老生常谈”正逐步从“墙上”走到群众心上,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的效果在这个深山小村落得到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