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归隐山林吗?先从种地学起吧

2020-04-18     芭莎艺术

朱朗《秋树清泉图》,绫本墨笔,100×47cm,元代

风和日丽、遍地繁花绿树的春季象征着一年的开端。此时,春雨润泽大地、万物复苏,这也是农民一年辛勤劳作的开始。古时的“耕织”景象描绘了古人一年的农作生活,是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看古人如何劳作。

春耕

古人的农作活动遵循着自然法则,二十四节气就是用于指导农事的。在施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古代,于立春迎春祈求丰收是上到天子下到庶民的一项活动,活动后各地便开始春耕。趁着天晴,农夫挥锄劳作、放水灌田。

陈枚《耕织图册之浸种》,绢本设色,29.6×26.5cm,清代

粮食的生产开始于“浸种”。图中所绘父子二人正将装着稻种的竹篮浸入溪水之中,以使种子通过浸泡而发芽,屋中妻子与屋外老人正观望着这一场景。

陈枚《耕织图册之耕》,绢本设色,29.6×26.5cm,清代

浸种完毕,农民便用犁翻地松土,将地里的大土块弄碎并剔除大草垛子,使泥土细腻平整以方便布秧。

陈枚《耕织图册之耙耨》,绢本设色,29.6×26.5cm,清代

农谚说:“秧好半年粮”。谷雨前后,水稻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布秧便开始了。《雍正耕织图册之布秧》中描绘了两个农民卷起裤腿站在水田中,一手跨篮、一手撒种的情景;田埂上一童子肩顶一篮、身后跟一小狗。布秧——播撒的不仅是稻种,也是对丰收的希望。

佚名《雍正耕织图册页之布秧》,绢本设色,39.4×32.17cm,清代

此后,农民们只需静静地等待稻苗萌芽。休闲时,农人们带着妻子儿女游走乡间、查看秧苗;或者除杂草、撒草灰以进行农田管理,促苗成长。

夏耘

稻苗长成后就该拔出栽入另一平整水田了。此时已进入芒种时节,拔秧需避开正午的烈日,且拔起的秧苗需立即种下,因此拔秧、插秧这两道工序往往是连贯的,劳动力需求最多。《雍正耕织图册页之插秧》便描绘了农家插秧时忙碌的情景,家庭、村社成员无不齐心协力。

佚名《雍正耕织图册页之拔秧》,绢本设色,39.4×32.17cm,清代

佚名《雍正耕织图册页之插秧》,绢本设色,39.4×32.17cm,清代

种上稻苗之后还得细心呵护、耐心灌溉。古时共有“三耘”,“耘”就是除草,农民们需经常铲除与嘉禾争长的杂草、芦草、莎草等。陈枚描绘了“二耘”时远处人们田间劳作的情景,而近处妇人童子正挑担提篮往田里送饭、送水,一派祥和。

陈枚《耕织图册之二耘》,绢本设色,29.6×26.5cm,清代

灌溉是水稻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步骤,如在插秧、孕穗、抽穗等关键时刻,合理供水可以保证稻米的质量和产量。在程棨的画中,有四人正在踩踏龙骨水车(因形如龙骨而得名)灌田。水车结构以木板为槽,尾部入溪水。人力踩踏转动轮轴,带动槽内的叶片刮水上升。

程棨(传)、刘松年(旧传)《楼涛耕作图卷》(局部),纸本设色,1049.8×32.7cm,元代

图中所绘还有一种名叫“桔槔”的灌溉农具。前悬空桶、后坠重石,起落之间汲水灌溉,省时省力。但进入六月,农人们还是要不停地灌田,康熙形容此景象为“转尽桔槔筋力瘁,斜阳西下未言归”。

佚名《雍正耕织图册页之灌溉》,绢本设色,39.4×32.17cm,清代

秋收

当满目金黄、稻香扑鼻时,就到了收割的金秋季节,耕耘了两季的庄稼终于可以捧入手中。尽管此时的金秋依然骄阳似火,但终究抵挡不过农人收获的欣喜,即使汗流浃背也要挥镰抢割,孩童也争先恐后前来帮忙捡拾遗落的稻穗。而割下的稻穗扎成捆,用担子挑到稻场。

程棨(传)、刘松年(旧传)《楼涛耕作图卷》(局部),纸本设色,1049.8×32.7cm,元代

陈枚《耕织图册之收刈》,绢本设色,29.6×26.5cm,清代

稻场暂存着收割下来的水稻,人们将它们堆积成高高的草垛,稻穗一律朝外,之后用工具将稻谷剥落下来。地上的人用木杆将稻谷撑起至草垛高处,草垛上的人接应着一捆捆稻谷往上摞,身后和远方还有接连不断的收获。

你想归隐山林吗?先从种地学起吧

陈枚《耕织图册之登场》,绢本设色,29.6×26.5cm,清代

丰收后,趁着天晴要抓紧时间打谷脱粒以便晾晒。稻谷铺在平地上,谷穗相对稻穗朝外,四农人持“梿枷”抽打稻穗使其脱粒。童子正用水壶倒水,以便休息时供农人劳作解渴。此时乡间尽是新谷登场、梿枷声声的景象。

佚名《雍正耕织图册页之持穗》,绢本设色,39.4×32.17cm,清代

冬藏

打稻晾晒后就要进行稻米的深加工了,这是入冬之前贮藏粮食的准备工作。舂稻时常用的工具是碓和杵,比较费时费力。因此每到舂米时节,家家户户就传来捶打之声,忙碌到深夜……

陈枚《耕织图册之舂碓》,绢本设色,29.6×26.5cm,清代

陈枚《耕织图册之籭》,绢本设色,29.6×26.5cm,清代

随后的筛稻、临风扬簸便得来糙米,最后的精细加工是推砻舂米。从图像可见砻是一种类似于磨的农具,三人推砻、一人倒米,农夫们的脸上洋溢着怡然自得的喜悦,播种、收割时的紧张早已消失不见。

陈枚《耕织图册之砻》,绢本设色,29.6×26.5cm,清代

一连串的程序下来,人们终于得到了粒粒饱满、晶莹透亮的大米,入冬前的粮食也已准备充分。稻米入仓盖藏,一年的稻作生产终于可以休止,忙碌了四季的生活也在这时接近尾声。

佚名《雍正耕织图册页之入仓》,绢本设色,39.4×32.17cm,清代

但勤劳朴实的农民从不忘自然之神的庇佑而得此丰登之年,他们沐浴、更衣,虔诚谢神、祭神,企盼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陈枚《耕织图册之祭神》,绢本设色,29.6×26.5cm,清代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囊括了时节变化时农人所对应的农作活动。“一分耕耘一份收获”,遵守自然规律的他们得到了大自然丰裕的馈赠,这一幅幅农作图像展现了艺术的诗情与劳作的画意。但像过去这样和谐的田园牧歌生活,似乎也是对如今生态失衡引发灾难的警示。

艺术圈有多虚假?

蹦迪还是看展?我们让你同时实现!

曾风靡一时的智能手机,你用过哪几款?

编辑、文 孔霞莉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J0Cl3EBnkjnB-0zS_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