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讲史}(22)老县长回井陉!

2020-04-03   视窗在线

{老刘讲史}(22)

“老县长回来了!”

1983年暑期,吉林省邮电管理局刚离休的原局长、党组书记胡希德,趁女儿放暑假,由老伴陪同带着女儿,专程回到井陉,重上苍岩山——这里曾是他生活和工作多年的地方。

我们一行陪胡老进入胡家滩村后,老县长便左顾右盼,不知是在印证他当年的记忆、还是在寻找什么。村民们大都不在意这些不速之客,因常年来这里旅游的人太多了。正当胡老在街口端详一座门楼时,突然一位古稀老农从侧面走上前,惊奇地小声问:“您是胡县长?”胡老笑着点了点头。“老县长回来了!”老人扭头向街边的村民大声说着,顿时人们不约而同地围了过来。胡老急忙上前紧紧拉住老者的双手,相互问候着。是的,老县长回来了。36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胡希德县长,山西昔阳人,井陉(路南)县抗日政府第四任县长,其任职时间最长。他1942年初调到井陉,先后担任路南县政府民政科长、县政府秘书、县长,1943年春任秘书期间即代理县长的职权(时任县长宋玉玺到太区党委参加整风学习),1945年5月,正式任命为县长,直到1948年1月井陉南北两县合并后调离;1952年任邢台地区副专员,1954年支援东北建设去了吉林。

老县长和乡亲们相互问候着。那位老农还向胡县长打问着当年在村里住过的其他几位县领导如今在哪工作,胡老则询问着他当年的房东和几位还能叫上名字的村干部刘双驹、杜富小、许魁小等。话未尽,胡县长忙问老者:“我记得抗战胜利前一年,在村里立过两块烈士纪念碑,是否还在?”“还在。”乡亲们都抢着回答,并告说已移到了苍岩山上。”“那好,那好。”胡老似乎放下一件心事,转过身跟我们说:“咱们现在就上山,去看看我当年的战友们。”

通往上山的路上,胡老说:1944年,县政府已从苍岩山上的庙堂里搬到胡家滩村办公。记得当时立了两座烈士纪念碑,一座是为1944年上半年牺牲的烈士立的,一座是为自抗战以来牺牲的烈士立的。大约多半个小时后,我们在苍岩山东天门半山腰的一处平台上见到了纪念碑,共三座,由南向北一字排列,除胡老说的两座外,还有一座是1945年3月由“井陉独立营全体指战员敬立”的。胡老在碑前默默肃立了一会,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走向右边的那座,弯下腰,抚摸着碑上的文字,轻轻读着,读着;而反复抚摸着张凤岐和冀素祥二人的名字,似在悄悄说着什么。40年了,两位烈士是否地下有知。随后,胡老又瞻仰了另两座纪念碑。

我们陪同胡县长从东天门下来,边走胡老边向我们介绍说:冀素祥和张凤岐两人牺牲的时间仅差两天,已是腊月二十几了,就要过年了,都是下去执行任务时与伪军相遭遇杀害的。一位是财粮科长,管我们吃穿的,一位是敌工部长,保卫我们安全的,我们经常在一起谈工作,彼此之间很熟悉。他们二人牺牲时间不长,又有两位干部牺牲了,其中一位又牺牲在支沙口那条沟里。同志们的接连牺牲,震惊了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为了及时扭转局面,鼓励同志们的斗志和意志,争取最后的胜利,5月下旬县委在杨庄召开了死难烈士追悼大会,决定在胡家滩建立烈士纪念碑,并发动群众开展为死难烈士报仇活动。从8月份开始,井陉独立营即配合区干队和民兵,将靠近根据地的敌炮台、炮楼昼夜围困,不让敌人行动一步,断绝了他们的相互联系。时间不长,七狮窑、南障城、流砂棚、支沙口及西尖山等据点的日伪军便全部撤走。我方趁敌伪人心动摇、慌乱之际,继续展开对南王庄、石佛、彪村等炮台的围攻,迫使敌人也放弃这些据点,纷纷逃窜。这年年底,大片村庄获得解放,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我们陪同胡县长又先后登上桥楼殿,去了圆觉殿、藏经楼、公主祠等处。圆觉殿俗称大佛殿,在这里胡老说:1942年冬初,井陉路南县政府根据党中央指示,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自己解决吃饭、穿衣问题。我们就将这座殿里的佛像“请”出去,在这里做了织布坊,一天能生产十多匹土布,不仅解决了县政府百余名干部的穿衣问题,还供给独立营部分。在峰回轩,胡老特意登上藏经楼凭栏远眺,挥毫书写了“重游苍岩——四二年抗日民主政府驻屯、八三年重游圣地”等条幅;特告诉我们,这里就是他当年办公的地方。我分别在楼上和楼前给老县长拍了几幅照片留念。

这次与胡县长相聚后,我们史志办的同志通过采访、征集和挖掘档案,很快整理出张凤岐、冀素祥等烈士的资料,并收入《中共井陉党史资料汇编》、《中共井陉党史人物传》等书(专辑)中。从这些资料里我们较详尽地了解到张凤岐和冀素祥两位烈士的事迹。张凤岐,东元村人,生于1910年,抗战爆发后参加了八路军,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延安“抗大”学习,回井陉后即组织抗日游击队,先后任井陉独立营营长、第四区区长、县委城工部长,1944年1月17日在南王庄做伪军反正工作时,被近百名敌军包围,突围中弹尽力竭后跳入井里,被敌人投下手榴弹炸死,时年34岁。冀素祥,北芦庄人,生于1918年,1938年参加抗日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井陉路南抗日政府粮食科长、财政科长兼粮食科长、第三区区长,1944年1月到敌占区执行任务,14日返回途中在吕家村休息时被奸细告密给支沙口炮台上的伪军,突围时胸部中弹被俘,遭残忍杀害,时年26岁。我们经初步统计和分析,苍岩山上的三座烈士纪念碑,没有完全记载下抗战时期在井陉路南牺牲的烈士。1944年7月立的两座碑,所记载的仅是在县政府工作的公职人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职干部,如1943年9月上旬,也仅在两天内牺牲的区助理员马保东、吕保芳等一般干部就没有刻录在上。另外,有的名和姓用字还应推敲,如“冯成贤同志,任三区区干队副队长,获鹿县人”,应是“封成贤”(见吴靖东《井陉路南抗战日记》);“元获区干队政委许盖山,共产党员”,应是“许益山”(见《中共井陉党史人物传》)。

胡县长时隔36年回井陉、旧地重游,县委领导热忱欢迎,悉心接待,特嘱咐史志办的同志全程陪伴。这也正是我们征集史料难得的机会。回到宾馆座谈的时候,胡老还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1942年到1943年在褚山寨开荒种地的经过,至今还记忆犹新地说他当“空军司令”的事。他说:那时开荒有任务,而大家的劲头也很大,常常天不亮就起床,扒上几口饭扛上工具就上山,我是带队的。有一次,值班的同志吹过哨后,我去吆喝大家出发,好大工夫不见动静,我以为同志们太累还在睡觉,就去敲门,炊事笑着说,“县长,你当‘空军司令’了,人都走光了,还集合谁?”座谈的时候,胡老笑着还特向我们“澄清”他的任职情况。他说:同志们都习惯喊我“县长”,其实1945年5月我才被正式任命为县长。1943年3月我由民政科长改任县政府秘书,不久县长宋玉玺到太行区党委参加整风学习,我这个秘书就代行县长的职权一直到1945年,整整两年时间是“挂号”县长。

时光荏苒,胡县长自1948年离开井陉已去36年,但他仍对井陉怀着深厚地感情,没有忘记这里曾是他战斗和工作的地方,更没有忘记这里有他当年共同抗击敌人牺牲的战友;而老区的乡亲们也没有忘记当年的老县长,仍亲切地喊他“胡县长”。胡县长这次(1983年)回井陉至今,虽然又过去了30年,但他上山“看看我当年的老战友”那一幕,仍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我记得有一首歌叫《难忘战友情》,其中唱道:“轻轻地一声问候,我总无语泪流,战友啊战友,千言万语说不够……不管分别多少春秋,都把战友情藏在心头。”是的,在那烽火燃烧的岁月中,用鲜血和汗水凝结的友情是永恒的。

(附有关照片4幅)

胡希德(左)和乡亲话聊

胡希德在苍岩山烈士碑前

胡希德在他当年的办公室(藏经楼)题字

重游苍岩 四二年抗日民主政府驻屯,八三年重游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