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李安导演的新作《双子杀手》在中国内地票房的“扑街”,也宣示着这部拥有全球最好演员之一的电影在全球都没有获得预期之内的“成功”。
与10年前《阿凡达》的宣传策略类似,这次李安对新作的宣传重点都是放在“新技术”上。
前者打着“3D+IMAX技术”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后者则是在前人的路上继续坚持运用了120帧超高清、超流畅拍摄技术,让观感更加真实,真实到连演员的毛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事实上,李安的上一部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也采用了120帧的技术,以至于比利脸颊上流下的一滴泪都能清楚地看到它的轨迹。
但同样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没有因为120帧技术而掀起波澜,却因为优秀的故事成为了一部佳作,而120帧几乎只成为了电影上映前造势的“噱头”。
电影本身呈现了一位在反叛的年纪和变幻莫测的年代中的青年,走向宿命般未来的虚晃与现实,时空的来回切换加上对现实的不断反思,这是李安的味道,也是李安的能力。
但他的能力显然不具备推广新技术的副作用,尽管120帧作为电影的一大宣传点在上映前辈卖力捧吹,但电影上映后仍旧没有让这一技术永久地留在观众心中,虽然它的确让电影中不少战争场面更具“震撼力”。
如果说3年前的硬件设施还不足以让120帧实现普及,那么3年后应该已经具备了2009年3D银幕的基础,但《双子杀手》还是被观众“遗弃”了!
同样是电影新技术,同样是升级观众视觉享受,为何3D技术在卡梅隆的手中发扬光大,120帧却几乎只有李安在极力推广却丝毫不见起色呢?
原因其实很明了,一项全新电影技术的重要助推剂其实是它带来的电影市场,说白了应该是利益。
3D为什么能成功?
因为它带给观众从平面到立体的空前体验,这种体验是具有“转变性”的,正如从黑白到彩色一样,而这种转变性的体验让观众争相去电影院花钱“享受”。
由此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让电影行业不少人愿意去继续“投资”,继而让3D技术愈加成熟完善。
反观120帧,从3年前李安首次使用,到3年后再次使用,市场反应平平,连李安自己都怀疑为什么这么几年,还是自己一个人在推广120帧,难道是自己错了?
其实答案很简单。
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到《双子杀手》,它的目的是让世界变得更加“清晰”。与VR的身临其境相比,4K120帧是让观众拥有了近在眼前的可触感,但这种视觉震撼没有直接的冲击性,以至于这项技术的震撼还不如由CG而来的年轻史皇来的直接,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如今已经发展“到家”的情况下,120帧的“清晰度”似乎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没有观众买单,就没有了利益驱动,电影市场自然只能冷淡的对待120帧这项技术。
目前看来,仅仅是120帧还远远提不起观众去影院消费的兴致。就好比现在的电影票房情况,口碑很一般的《沉睡魔咒2》占据日票房榜首位置,而口碑并不差的《双子杀手》票房竞争力却很弱,120帧不仅没有带来正面带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驱赶”了观众。
或许未来某一天,这项技术将以另外一种形式、另一种载体出现,带给观众真正有“升级”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