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结果
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来自美国的小威廉·凯林教授
格雷格·西门扎教授
以及来自英国的彼得·拉特克利夫爵士
因发现"氧感知通路"而获奖
图自诺贝尔奖官网
不过虽然知道了结果
但相信很多人对“氧感知通路”是啥
还是一头雾水
简单来说
“氧感知通路”其实研究的是
一个似乎没必要多想的生理功能
"呼吸"
再准确点说则是
“缺氧”
缺氧想必大家都经历过
比如有时剧烈运动后
我们会觉得头晕眼花、喘不上气
这就是缺氧的表现
这时我们就会明显感到自己心跳加快、大口喘气
这其实是我们身体对缺氧做出的部分反应
还有一些反应
我们自己是感受不到的
比如在缺氧时
我们体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就会上升
促红细胞生成素?
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点耳熟
没错
蝌蚪君在之前一篇科普兴奋剂的文章中
提到过它
(忘记的同学们可以点击这里复习)
促红细胞生成素
能使体内红细胞数量增加
而红细胞
是人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主要媒介
也就是说
虽然促红细胞生成素并不能直接产生氧气
但它能生成氧气的搬运工
从而增加氧气的供应
图自biomedworld
所以,缺氧并不可怕
因为人体细胞能够探测氧气的浓度
并随时作出反应
那么问题就来了
是谁在低氧环境下给细胞“通风报信”的呢?
答案就是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图自网络
西门扎教授和拉特克利夫爵士发现
当我们体内氧气浓度较低时
HIF-1α就会进入细胞核
通知相关基因起床干活做出反应
看到这
可能有人会问了
那这奖和小威廉·凯林教授有啥关系
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HL综合征)
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患者由于VHL蛋白缺失
导致多发性的肿瘤
小威廉·凯林教授在研究VHL综合征时发现
这些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和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极高
因此他自然而然地想到
缺氧通路是否在这种疾病里有着某种作用
他发现
当人体氧气浓度正常时
VHL蛋白能够与HIF1-α结合并使其降解
防止人体过度反应
也就是说
如果VHL蛋白出了问题
HIF-1α就会长期存在下去
细胞便始终处于受到低氧刺激的状态
小威廉·凯林教授 图自网络
好了
三位主角已全部登场
下面我们来说说
这个研究将来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比如对于贫血患者
我们可以通过调控HIF-1α的水平
甚至是干扰HIF-1α的降解
从而达到治疗贫血的目的
而对于癌症患者
由于肿瘤的生成离不开新生血管
如果我们能用药物打破癌细胞的缺氧保护
阻断缺氧通路
是不是就有望对抗恶性肿瘤了呢
参考资料
1.https://mp.weixin.qq.com/s/zVM_j3YyQuiXiUwCtDZunQ
2.https://mp.weixin.qq.com/s/N8F7_fJNOC1zq8mlVatOjQ
3.https://mp.weixin.qq.com/s/HksVxEEp-SQ0NXIqIUjCTw
4.https://mp.weixin.qq.com/s/e1F0hOnCNVvA0UkZbaLw_Q
蝌蚪君综合自网络
蝌蚪五线谱
专注做权威、有趣、贴近生活的互联网科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