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两天来上海参加展会,出发前,我们一家三口去吃了一顿串串,结账前我家孩子说的一句话,给我触动特别大。
服务员来数签子,孩子看到那么大的一捆,突然说了一句“下次咱们少吃点儿吧,吃这么多要花好多钱,赚钱也是很辛苦的!”
孩子的爸爸当时像看怪物一样看着她闺女,毕竟那是一个从小到大完全不知道钱是何物,对啥东西也不爱惜,默认东西想要就会有,丢了就能买的败家小孩儿。
我笑着跟孩子说,赚钱是很辛苦,但不需要在吃饭上去省,小朋友让自己吃饱吃好身体棒是最重要的任务,而且吃不了多少钱。以后不是特别有必要的东西咱们少买点儿就行了好不好?
我家孩子用力的点头:“嗯!”
我不知道大家会怎么看我家孩子这样的变化,反正我是挺欣慰的。
毕竟,我家孩子是爷爷姥姥我们两家唯一一个第三代,姥姥这边更是唯一一个宝贝,合全家七个大人之力宠一个孩子,她确实像在蜜罐里过日子,对财富没有任何认知,想要的东西理所当然认为就会有。这可能是现在很多孩子会出现的情况,因为绝大多数的家长宁可苦着自己,也不会苦了孩子。
曾经我还跟朋友说这种对贫富没什么概念的孩子挺好的。
比如带她去比较贫困的山区爬山,其实条件挺艰苦的,但她不会觉得吃苦,还觉得是种体验。可以和山里的孩子玩成一片,对待山里老乡也很有礼貌,和在爷爷家院子里见到陌生人时的态度是一样的。
一个有适应能力,不以条件取人的孩子,是我想要的。
以前,在我家孩子四岁时我一个人带她去大阪玩七天,日本的同事不知道她也去以为我是出差,就给定了一个10平米左右非常小的房间,一张小单人床,连带去的登机箱打开都没地方放。
进屋我就傻眼了,等同事走了,我跟孩子说我去前台跟酒店说换房间(也是四星+的酒店,就是定了最小的房间)。
结果我家孩子说:“为什么要换啊,我们的小窝挺好的,有地方让咱们俩睡觉不就行了么”,于是听她的,在大阪七天,我们就住在那个挪不动身体的小屋里。
回来后我就跟朋友说,这种孩子见识过各种好东西好地方后,反倒对花钱消费更贵的东西没有什么太大的渴望,东西在她眼里更多是不同,而没有什么好坏,所以在做选择时,出发点也更多是自己的需求。一个能看到自己需求,容易满足,又可以吃苦,不追求虚化和浮夸的孩子,是我喜欢的。
这样的比如有很多,而这些年来,大家对我家孩子的评价也基本都是单纯,善良,看起来一切都挺好。
然而,在学龄前后,我发现她的状态是不对的。
她认为生活中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因为接触的孩子看起来条件都差不多,她就会默认每个人生活都是好的。即使她在英国游学的时候,会看到一些流浪汉,姥姥趁机教育她要好好学习,否则以后会成为流浪汉。
而我家孩子还很奇怪的反问,流浪汉有什么不好,那不就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么?
她不知道自己想过的生活,是需要靠自己努力去争取的,因为她身边的所有人,最紧张最忙碌的工作状态,都不会被她看到。所有儿童片里的主角们,也都不需要工作。所以,虽然她会因为听话而配合做我要求的各种事情,但完全没有为自己而努力的自我驱动力。
于是,教育模式上线。
我家孩子从小就是很讲道理的孩子,所以,我会像和大人沟通一样跟她说话,但在认知世界这件事情上,语言好无力。
我跟她说这个世界上有些孩子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生活每天都在吃苦,可是她想象不出来;跟她说不是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接受各种教育,上不了学,上不了课外班,她还觉得那样挺好。想让她知道对于她来讲最平常的东西,可能是别人梦寐以求的,要懂得珍惜。
她似懂非懂的点头,但我知道,七岁的孩子,可能还是理解不了。
然后,我就想起15年前自己通过网络在社会上组织的扶贫游(跨过所有组织的损耗,带着捐赠的物资亲自去特困山区送给老乡们),当时玩户外的家庭大多数经济条件比较好,第一次我搞活动时就有三个家庭带着5-9岁的孩子一起参加。
回来后,一个银行行长团员跟我说,那次在农村呆的几天,最大的收获是孩子的改变。以前浪费粮食浪费钱,觉得一切来得理所当然,但真的亲历绝对的吃苦生活后,回来节俭了,而且努力了,因为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于是,我就想找机会把我家孩子真的送到最穷困的地方几天,因为要考虑安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就耽搁了,可怎么解决孩子不了解真实的世界,不惜福,缺少努力的动力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我。没想到,放暑假后,竟然靠一部很老很老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给解决了。
这部十几年前的老片,可能绝大多数朋友都看过了,剧情很简单,就是一个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推销员,如何带着儿子一起克服生活的各种困境,靠勤奋和诚恳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
因为有孩子角色,所以我家孩子看片子时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产生共情。
通过电影,她看到了原来生活中真的会有过不下去的困境,会没钱吃饭,没地方住。过去她看流浪汉,会觉得不苦啊,是个人选择。可看到那个爸爸带着孩子无奈之下住厕所,住收容所的时候,她知道了,有些生活,不是选择,而是被迫。
我家孩子没有看到过大人真正工作时什么状态,所以觉得美好生活可以轻松得来。但通过那部电影,她看到了交易员工作中的快节奏,看到了推销员在马路上的各种飞奔,看到了为了吃上饭,为了有房子住,很多人是需要拼命,付出非常非常多努力的。
当然,顺便我也会告诉她,我们也是努力的,只是不同职业,努力的方式会不同。
我们不可能永远给孩子最好的保护,走进社会,甚至走进学校,就会有人跟她说:“你不行”。有些孩子,第一次听到人说你什么什么不行时心态就崩了,比如说我,一直被人夸到初中,遇到一个后来被发配到小卖铺卖馓子的英语老师,说我发音不行。然后,即使高考卷面150我考138,加试的30分听力满分,却这么多年从不开口讲英语。
我不希望我家孩子重蹈覆辙,所以希望她更早的做好心理建设。电影中,最高学历高中生的男主,去跟大群大学生竞争工作岗位,连她老婆都觉得是笑话,觉得他不行,但他证明了,别人说什么没有用,只要努力了,就有可能行。跟他儿子也有一段对话,看电影时暂停了,我一句句认真讲给我家孩子听。“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我一直在跟我家孩子说,人的一生不是只有享受和傻玩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很多时候来自于拼搏后的吃苦收获,她似懂非懂。
但电影里有个情节,连她都看懂了。
克里斯拼尽全力在20个实习生中脱颖而出,被公司录用后,他竭力保持平静地走出公司,融入形形色色的人群当中,红着眼眶,忍不住开始鼓掌。谁也说不清楚那个掌声是送给谁的,但谁都能看到一个中年男人的狂喜,不张扬不过分地表达自己的幸福。
从小长在蜜罐里,看着动画片,各种童话长大的孩子,其实很难理解现实世界的残酷,于是也就不太容易知道,人的一生,只有努力才能接近自己想要的幸福。
之前要求我家孩子努力的时候,她也会为了妈妈高兴很听话地去配合,但那种状态并不是我想要的,小朋友硬拼成绩很容易,但真正挖掘出自我驱动力的孩子,才能长久且稳定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我讲过各种道理和故事,但都没有看这部电影的效果好。
看完电影的第二天,我家孩子就开始很主动去完成我给她布置的学习任务了,而且知道即使现在没有别人优秀也没关系,那个叔叔几十岁了都可以,那她只有开始努力吃苦生活,就不算晚。不知道这次励志的效果能持续多久,但变化还是挺明显的。
如果你家也有同款孩子,就用这部电影,给他上一课吧,或许,也有让人惊喜的结果。
本来这个暑假让她每3天看一部电影(有线上课补充后就不每天都看了,控制总体对屏幕的时间),是为了练她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因为看完电影后她要用自己的话给我讲述电影讲的是什么故事。
最初为培养她兴趣,是从宫崎骏动画开始的,动画片小孩子的接受程度会高一些,而且更容易投入。
三四天后,孩子的爸爸说引入真人大电影试试吧,在因为法语淘汰了《放牛班的春天》,因为恋爱情节淘汰了《怦然心动》之后,给孩子选了那部《当幸福来敲门》。
这部电影是刚放暑假时看的,因为我家孩子在观影后心态和行为习惯都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所以让我开始意识到影片的教育作用。于是我才会带她去看《银河补习班》,毕竟国语片,她不用靠看字幕去理解,更轻松一些。
后来觉得影片表达的东西有一致性,就把这部虽然表现更完美,但却全英文很多孩子看起来会吃力的经典老片往后放了放。
本来想暑假结束前再聊这部片子的,给孩子们面对新学年挑战鼓鼓劲儿,因为出发前的那件小事,我迫不及待地把这部影片也给分享了。
肯定会有朋友说《当幸福来敲门》全英文孩子看不了啊,就像有人说银河补习班剧情逻辑有瑕疵一样,但个人觉得,看书也好,看剧也罢,没有多少东西是完美的。
就像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有优点,有缺点,能够吸收值得借鉴的部分,忽略不够完美的部分,用相对宽容的心态看世界。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最好的教育,都会让孩子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