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物品变迁史:以前农村结婚要求“三转一响”,现在要有车有房

2019-10-12   农俗俱乐部

婚礼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件特别具有仪式感的事情,毕竟就传统观念来说,人们都希望一生只结一次婚,所以当然要好好操办自己的婚礼。

婚礼既然是一件仪式感很强的事情,那当然少不了一些代表性的结婚物品。

放在今天,很多人要结婚至少得有车子房子,不然结婚后,一家老小还要住在别人的房子里,下雨还要在风雨里赶路,想想就很不是滋味儿。

不过不同的时代,农村结婚物品不一样,下文就简单和大家聊聊,国内农村结婚物品变迁史,带大家看看祖辈父辈们结婚的那些记忆。

三转一响=四大件

“三转一响”也叫“四大件”,是20世纪50年代非常出名的一个说法,当时很多农村家庭都很希望得到这四件物品,拥有了它们,代表自己的财力和经济实力。

四大件也是当时很多女性对另一半的择偶标准之一,就像今天看对象都会问有没有房子车子一样的,也是结婚必备的四件物品。

不过四大件这四件物品一直都在变化的,不同时代的四大件代表的物品不一样,具体有何区别,大家接着往下看!

50-70年代

对于20世纪50-70年代的人来说,农村四大件代表的,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这个很贴合“三转一响”的说法。

前三者都是会转动的物品,而收音机能发出声音,则是“响”的意思。

那时候,自行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能买得起自行车,就是村里最靓的崽,也会被看作是家境不错的表现。

而缝纫机也进入人们的视线,以前的女人大多都会做些针线活,尤其是农村,因为从事体力活动,所以身上的衣服难免容易穿坏。

而如果有了缝纫机,打补丁做衣服就比较方便了。

所以在我奶奶们那个年代,只要嫁得那家人有缝纫机,就足够其他人羡慕很久。

而手表的话,是一个相当洋气的物品,在祖辈们那时候,只要谁家能戴个手表去地里干活,其他人都会凑上来反复瞧,遇到也会习惯性地询问那个人时间。

所以常听说以前的女人,一块手表就可以是嫁妆。

而收音机在以前也很时髦,人们对那个能发出声音的机器实在好奇。

那个年代,拥有这四大件就是足够炫耀的资本,有人说,以前骑着自行车去买菜,和现在开着大奔去逛街一样牛掰哄哄。

80-90年代

到了八九十年代,四大件则变成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可能城市里会要求更多,比如空调,但在农村,因为农村房子的原因,所以大多数人不会很在乎有没有空调。

但在我记得父辈那代,彩电是想当时髦的东西。

以前村里大多数人家都只有黑白电视机,哪家有彩色电视机,那是相当牛掰的存在了。

总是会有人去他家做客,目的就是瞧瞧他家的彩色电视机,毕竟与自家的黑白电视机相比,彩色电视机可太好看了。

还有冰箱和洗衣机,在农村可能没有对彩电那么使用广,但却成为很多农村人作为家庭财力的象征。

所以我记着以前农村有哪家嫁女儿,用彩电作为嫁妆还成为了一时的风潮。

21世纪

现在步入网络交通都十分发达的时代,人们生活都希望便捷,所以四大件也演变成了“手机、电脑、汽车、房子”。

其实手机和电脑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毕竟普通的也就几千块钱,一般家庭都能获得。

但真正难倒很多人的,则是房子和车子。

在大城市买房子有时候是一辈子都难完成的梦,车子还稍稍简单一点点。

而在农村,虽然家家都有土地,也有地基,只要不懒,挣点钱,就可以在农村盖一栋。

费用的话,如果人力这点自己来,只出材料费和安装等费用的话,可能也就20万左右,简单一些的还要不了那么多。

而且农村对于房子其实会更加看重,比如农村相亲的时候,女方就会各种打听,对方家房子有多大?几兄弟,几间房等等。

在我老家的农村,人们对于能盖两层房子的人家很是羡慕。

所以前几年,我们村里家家都是只要有钱就会把自家房子盖成二楼。

只要听说那家人是二层楼的平房,就可以作为炫耀的资本,会觉得这家人要么很有头脑做生意,要么就很勤劳,怎么看都可以嫁。

而车子的话,其实在农村四轮轿车的用处远没有摩托车和三轮货车的用处大。

农村的路一般修得不太好,而且经常要去山上做农活,很多泥泞小路比较适合摩托车跑,所以有个摩托车,一家人去干活也能省些力气。

如果再有三轮车,那么重活也是有着落的,至少可以用车子代替人来运送货物,女方会觉得,自己嫁过去也不用太劳累。

而且轿车每年的保险和保养也是笔不小的钱,所以对于农村来说,车子不需要是豪车,普通代步代替劳动力的就行,反而性价比会更高。

也许以后的四大件还会变成其他的,毕竟时代是一直在进步的。

不过不用地区结婚需要的物品也是有所区别的,这里说的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杠精勿喷。

那么大家还知道哪些以前农村结婚必须有的物品呢?比如我老家以前需要有石头做的水缸,那么你们那边呢?一起来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