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常州,为您推荐最新的家庭教育资讯与最热的学习方法
真正的爱,是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句话很多家长都会记在心里,大家也都不同程度地给孩子立了各种规矩。
但也有很多人发现,自己给孩子立的规矩,不管用……
有时候,孩子不按规矩办事,在地上一打滚,大人碍于面子,或是想赶紧收拾残局,不得不妥协。
有些爸爸妈妈,一旦孩子不听话,不是怒吼就是暴力,完全凭着情绪去立规矩或执行规矩,孩子被吓坏的同时,对规矩更是惧怕或排斥。
在给孩子立规矩这件事上,为何那么多人不成功?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的王涛博士认为,这是因为家长们没有把握好规矩和爱之间的关系。
王涛
王涛: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
规矩和爱,对立又统一
很多家长立的规矩,为何不管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源于缺乏理性的爱。
要么是大人自己不知道什么是规矩,要么大人明明知道什么是规矩,却总是妥协。
《妈妈是超人》里,马雅舒的做法就是典型。
一次,感冒还没好的女儿米娅想吃冰淇淋,马雅舒一开始不同意,米娅直接躺在地上,哭闹耍赖,无奈的马雅舒,只能去给孩子买冰淇淋。
无独有偶,在菜市场,孩子们刚刚吃完蛋糕,又要吃面包,马雅舒一开始也是拒绝,孩子们又开始软硬兼施,哭闹撒娇一起来,马雅舒又服软了,还是拿出了面包。
这样的戏码,经常在他们家上演,孩子瞧准了妈妈的软肋,只要他们一哭二闹,妈妈就会退让。
连她自己都说:“我应该是一个很好妥协的妈妈。”
“每次只要她哭,我的这个坚持就已经掉到了零下。”
在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马雅舒每次都先拒绝,她知道规矩是什么。
但每次孩子一哭她就妥协,她没把规矩守住。
这种情况,在王涛博士眼里,就是缺乏理性的爱。
“真正的爱是有规矩的爱,而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
现在中国的很多家庭里,他观察到最大的问题就是规矩和爱的分离。
他看到过很多既讲规矩又疼孩子的父母,很多时候一说起规矩就情绪爆发,不仅把孩子吓一跳,有的还把孩子打一顿。但是一转脸,又对孩子百依百顺。
其实这样的规矩和爱,都是对孩子的伤害。
而让两者能够平衡,能够对立又统一的,则是理性。
在立规矩的时候,理性就表现在父母自己对规矩的敬畏,以及制定的规矩要合理,明确,一致。
让孩子明白,惩罚孩子的是规矩,而不是父母。
规矩和爱,各占多少
现在形形色色的教育类文章中,一会说要让孩子守规矩,一会又说让孩子释放天性,不少读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迷茫。
Q:这是后台一位读者的留言,代表了很多家长的心声。您经常倡导,规矩和爱要两者兼容,但具体怎么做,很多读者还是把握不准,您能举一些例子吗?
A:这确实是很多父母的疑问。
规矩和爱要两者兼容,首先要了解了二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父母的角色相当于一个园丁。
一个好园丁首先要非常清楚不同花草的特点和天性,在此基础上,一个好园丁就要履行他非常重要的职责,那就是裁剪花草。
如果只给肥料让它自由地疯长,那就没有赏心悦目的满园春色,只有杂草丛生的荒郊野地了。
当然我们如何裁剪都是要考虑植物的发展特点和承受能力。这也就是对天性的尊重。
规矩和爱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可以用银行的账户来解释。
假设我们的爱在孩子身上都有一个存款账户。
规矩和爱是对立的,在每次立规矩的当下都会用掉一部分爱的存款。
合理的规矩就如良性的投资,会让爱的付出得到丰厚的回报,爱的账户就在积极的动态中更加健康充盈。
当规矩和爱融合统一在一个教育体系中时,爱即规矩,规矩即爱。
Q:对于立规矩的时间,立规矩的多少,以及家长如何把握这个度,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A:我不认为立规矩有太早一说。
我甚至在《规矩和爱》的书里面说:人之初,规矩始。但请注意,我这里所说的规矩是立行为的边界。
这位家长留言说的情况,对于这个家庭我没有具体了解,但在我看到的很多案例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规矩的要求不合理。这个不合理既可能是规矩本身不符合孩子的年龄,或者一些细节上出了问题。
比如,有的妈妈不注意控制孩子的零食,但是吃饭的规矩却很明确,一定要孩子把饭吃完。
孩子不饿,家长却一定要让他吃完,这是很多家长经常会要求的,却又不合理的规矩。
除了规矩内容不合理,更多的情况是执行规矩的过程不合理,不是不够坚定就是太情绪化。
合理的规矩本身不会伤害孩子,伤害孩子的往往是执行规矩过程中我们不合理的情绪。
所以合理的执行规矩的过程,一定是温柔而坚定的。
Q:很多家长会觉得,理论都知道,但自己就是做不到。您这么多年的教育经验中,有哪些普通家长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教育方式的例子,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A:我看到很多没有很多教育学心理学背景的父母,甚至学历也不高的父母一样可以做到温柔的坚定。
我总结了一下这些父母的特点,除了深爱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一颗谦卑的心。
我认识一位年轻的妈妈,出生于农村家庭,自己也没有上过大学,一开始就是用她自己父母的教育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是太严厉就是太溺爱。
当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时,非常认真地参加培训,而且把学到的知识全身心地在家里尝试,然后又能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孩子的感受。
特别是有一个环节,需要父母反思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时,她的反思比很多高学历的父母更深刻。
后来,她的进步非常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能够把握好规矩和爱,能否教育好孩子,关键是父母要有一颗谦卑之心,这比有没有专业的知识背景重要的多。
在十多年面对面接触中国父母的经历中,王涛博士发现,中国的家庭教育和整个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敬畏。
一个父母想要成长的关键,在于有一颗谦卑之心。谦卑和敬畏是分不开的,没有真正的敬畏也就没有真正的谦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源!
【粉丝福利】易学8大家庭教育宝典免费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