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期应该是青年人最好的一段时光,时间充裕,精力充沛,坚实的基础性学习为以后步入社会获取了足够自我提升的资本。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就是,有不少大学生朋友的四年时光白白浪费掉了,其中有外部原因,比如脱离了严格的初中等教育作息规律,失去了家长老师的密切监管。但是主要原因还是来源于自身内部。
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往往给人自由散漫,目空一起的印象,这就是四年大学的习惯养成造就的。
大学学习是目录性学习,无论任何专业,大学学习只不过是个引子,是以基础性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操演练,如果大学生朋友认为通过大学四年学习已经掌握了某专业领域的应用知识,这本身就是足以证明在学习上止步不前了。
如果规避大学时期的不良习惯养成,让四年时光不就此虚度,最好的选择就是大量阅读,通过读书获取更多的间接经验,让自己沉淀下来。
书读的多了自然就会感知自己的渺小,就此激发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昨天起我就开始着手写这个当代大学生必读系列,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以中外书籍交错的形式向大学生朋友介绍一切国内外优秀的经典书目。
虽然我也看到阅读量无法过百,心中还是有殷切的希望,哪怕有一位大学生朋友看到了,对今后的学习生活造成了积极影响,于我而言都是欣喜的。
今天我们来说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我读《百年孤独》就是在大学时期,开篇第一句就把我震撼到汗毛倒竖,无法自抑。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或许你会觉得我危言耸听或言过其实,那么我们来看看这段话。
多年以后,这是典型以现在推及将来时态的时间状语;准会想起,将来时态中的现在时态;那个遥远的下午,过去时态。
我这么解释,想必大家应该一目了然,纵观世界文坛,还有谁能在一个句子中完美地融合了三个丝丝入扣的时态呢?
《百年孤独》是复杂的,复杂到我那为学贯中西,名扬文坛的导师都直言这是部无法解读的作品。
作为庸人,我试图从三个方面来简单解析一下这部作品。
宏大的故事架构
《百年孤独》叙述的是一个家族的百年沧桑,一百年中七代人不同的命运在天灾、人祸、战争、情感的交织裂变中延续着生命本体的虚无。
行文中马尔克斯赋予了每一代人浓浓的神秘感,但是在历史的车轮碾压之下,所有的神秘又被无情剥离。于是人在人类面前的苍白无力感得以最终凸显,马尔克斯就是要通过一个家族来揭示整个人类生世轮回的变迁。
书中对于战争的描写着墨不多,更多地铺陈了各色人等之间的争执,关于跳棋、关于房屋要涂抹的颜色、关于追求情感贴近偏偏滋生了隔阂的离隙。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定,其实战争正源于这些人与人之间细枝末节的分差与偏执?
争执而至战争,七代人只能在宁静、破坏、重建、崩塌、再重建中行使为人的权利。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话题,命运的无从选择中个体努力却获得极大解放,历次重建的智慧中孕育着再次崩塌的隐忧。
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后期直至今日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无论是《白鹿原》中的白鹿仙草,莫言笔下的红萝卜,《生死疲劳》中的月亮意象以及六道轮回,几乎都脱胎于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
只是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更加言之凿凿到令人无从质疑。
布恩迪亚上校从一个战争英雄到一个隐藏在昏暗杂乱的小作坊中一言不发,只顾埋头铸造小金鱼的人;
岁月流逝,却从未在美人蕾梅黛丝心里留下任何改变其最初美好的痕迹;
阿玛兰妲尼,狂热的爱意总消弭在怯懦的内心里,因而永远以一副冷冰冰的面孔示人。
永远活在琐碎中的乌尔苏拉,一百多岁的她不可战胜的心气成为她在黑暗中的引号,她就是我们所谓认清了生活所有真想,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
至于阿卡迪奥被枪杀后奔流到母亲面前的鲜血、游进房间的鱼儿、一夜之间繁殖的兔子,不停长膘的肉猪、一天下蛋两次的母鸡,这层现实之上的魔幻在光怪陆离的特质下总有诱因。
奇诡的想象力
翻开《百年孤独》,如果你对马尔克斯以及这本书的背景并不了解,你立即会跌落一个茫然无措的境地。
入眼的是吉普赛人的帐篷、拽出无数隐秘的磁铁、神秘的冰块、让老人重新焕发生机的假牙,以及燃起一堆干草的放大镜。
除了马孔多三个字,你甚至不知身处何处。
在马尔克斯奇诡的想象力之下,一切又发生的那么自然而合情合理。布恩迪亚的深邃睿智,冷静与狂热,在孤独中探寻人生真谛的努力,最终幻化为乌尔苏拉眼中自大,狂热,却无力去爱的人。
如果失去了战争荣誉的光环,布恩迪亚则活脱脱变成了一个偏执、幼稚到最值得同情的人。
马尔克斯的想象力怕是院子早起的记者职业,他对于政府的威压、政治的残忍,政客的虚伪了然于胸,但是最终都爆发在了对于民众盲从的愚昧之中。
不落俗套的语言
天才的写作永远直观地体现在语言上,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百年孤独》可谓是最适合制作成阅读音频的小说,故事娓娓道来,像是一个满眼清澈的孩子在讲一个玄妙的故事。
一切的虚幻和不可思议都能在纯真的讲述中平实再现一个莫测的世界。
写作如果可以和书法类比,我们想象一下,遒劲的书法落笔时并不见得就要拼命按压手中的笔,穿透纸背的力是一种巧劲,其奥妙在手腕上,而非手指上。
马尔克斯就是这么一个手腕灵活的作家,《百年孤独》中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没有振臂高呼的煽情,就这么简约地白描着马孔多的生活,让清新和腐烂的气息交替吹拂。
而后,就给我们奉上了这么一部没有任何争议的诺奖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