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一个育儿公众号上看到一条评论:那些没人带孩子的家庭最后都甜如蜜,那些婆婆帮忙带孩子的家庭要么离婚要么走在离婚的路上。
突然觉得扎心!
你看,闺蜜小A的生活正是如此,走在即将离婚的路上,而起因,是从婆婆带娃开始。
心理学上流传了一个故事:一位爸爸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典型的“踢猫效应”。
小A的生活,也在这样的踢猫效应中,不断的恶性循环,最终无解,只能靠离婚跳出怪圈。
小A父母是老师,从小教育她友善的对待每个人,结婚后小A相信自己以一颗爱心能处理好婆媳关系。婚后一年,婆婆开始催生,并说自己退休多年,着急抱孙子,以后一定会来照顾孩子,做好小两口的后勤部长。
小A信了,小两口结婚两年半生下一女儿,婆婆月子里来家里待了几天,借口说刚生完,月子里还是自家妈照顾比较好,走了。
出了月子,小A母亲回去上班,婆婆来了,没几天就开始嫌弃小A奶水少,孩子不好好睡觉,总是哭闹,小A忍了。给孩子做饭说必须放盐,不然小孩子吃了没力气,吃的孩子嘴直爆皮,小A只好自己给孩子做饭,从肉泥菜泥通通自己做,不让婆婆插手。听说小A产假要结束了,赶紧借口要回老家看牙,留下小A自己在家照顾孩子,结果,婆婆回去半个月,没有看牙,又来了。
孩子一岁了,婆婆隔两三个月就要回一次老家,每次十天到半个月不等,也不和小两口商量,每次都是着急跳脚,立刻马上就要回去,十万火急,也不管上班的小两口有没有假期,能不能请假。每次回去的理由都不一样,什么同学聚会,家里装修,亲戚家孩子需要照顾等等。
孩子两岁了,婆婆开始劝小A断奶,说奶水没营养了,小A学着自然离乳,非常成功,结果第二周婆婆就说要带孩子回老家,反正已经断奶了,不然就不带孩子了。小A忍了,请了年假带孩子回婆婆家待了一段时间,回来后婆婆每天在孩子面前说要带孩子回老家,弄得孩子害怕,晚上和小A睡觉都一直拉着小A的手,怕妈妈把她送回奶奶家。
也许大家会问,小A的丈夫呢?是的,小A的丈夫在这里成为了另一个导火索。小A本身和丈夫感情很好,都是独生子,所以家里家务二人平均分配,也算互相体谅,婆婆来帮忙带孩子后,主动承包了丈夫本来该做的家务,结果丈夫在家没有什么可做的,逐渐开始无所事事,要不在家打游戏,坐等饭做好端到嘴边,要不就是出去和朋友吃吃喝喝,喝的烂醉如泥回来。婆婆对儿子像小时候一样惯着,觉得儿子不回家在外面玩是小A没本事管不住男人。
小A丈夫对于自己亲妈不好好带孩子,三天两头撂挑子也很烦,向小A也抱怨过无数次,数落自己妈妈的不是,但是因为从小和母亲没有好的沟通方式,母子二人见面就掐架,刚开始小A还做调和人,后来一次次争吵后也无力管他们母子之间的事情,婆婆更是认为是小A从中作梗,影响母子感情。
婆婆对小A和自己儿子没有办法,只能对自己孙女凶,严格管教,平时教育孩子不许哭,不许这个不许那个,要不就威胁孩子不听话就不再带孩子,没人管孩子,导致小孙女小小年纪就学会察言观色,在奶奶面前和父母面前完全是不同的表现,甚至连哭都要和小A提前打招呼。
现在孩子四岁了,小A实在忍不下去了,自己的婚姻就像上面说的踢猫效应,因为婆婆来带孩子变得一团糟。
丈夫因为婆婆包揽本该自己做的那部分工作而在家里找不到存在感,所以在外面花天酒地不归家,孩子因为婆婆对自己儿子和媳妇不满而变得敏感内向,小A因为婆婆三天两头的撂挑子而心力交瘁。于是,夫妻二人逐渐变得冷漠,往日的美好爱情和愿景也在一次次的争执中消失殆尽。
在回到前面说的踢猫效应,当一个人内心有不满情绪,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猫”,这就是"踢猫效应。
在小A的家庭里也是这样,只是这个家庭链条里,处于强势的是婆婆,因为经济实力不够,需要婆婆照顾孩子,而婆婆的负面情绪向孩子发泄,孩子的负面情绪转向儿媳,儿媳的的负面情绪向儿子传达,在不断的恶性循环下,负面情绪的影响像蚂蚁一样,把这个家的堤坝摧毁,真正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果不其然,小A丈夫主动提出离婚,理由是自己无法调和母亲的关系,也改变不了母亲,自己经济实力也不够请个长期保姆,所以目前的生活现状无法改变,如果婚姻继续下去,只能是小A越来越委屈,矛盾越来越深。
小A考虑了好久,决定离婚。都说和男人结婚其实是嫁给了男人的家庭,小A终于用自己血淋淋的故事告诉我,婚姻这张床上,躺的绝不是男人女人和孩子,还有双方的家庭。
小A哭着对我说:原本,我就不该让婆婆来带孩子!再苦再累自己带,也比这样残缺的生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