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1年,为了防治流感,中医药注射剂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一种将柴胡经过煎水、蒸馏等工序之后形成的中医注射剂开始进入市场,随后中药注射剂开始快速发展,据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了解,目前市面上的中药注射剂多达一百多种,但是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在困难时期的应急手段,并不应该这样大力发展,最近几年中药注射剂的存在成为了一个巨大争议,而神奇的是,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对这种中西结合的产物不太认可。
早在2017年,国家就发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其中列出26个中药注射剂名单,规定只有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中的重症患者才可使用,其中双黄连、热毒宁、清开灵、鱼腥草等许多比较常用的中药注射剂都在名单中。
今年7月,内蒙古医疗保险资金管理局发布文件,直接停用了包括参附、参芪扶正、黄芪多糖、香菇多糖、益气复脉、康菜特等在内的25种中药注射剂。
7月17日,威海市也发布了《威海市重点监控药品(辅助用药)目录医疗保险医学专家组意见书》其中47种中药注射剂位列名单之内。
中药注射剂的起源
中药注射剂最早可追溯到1941年,将柴胡经过煎水、蒸馏等工序后,第一针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剂被研制出,用于防治流感。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鼓励发展中医药,中药注射剂进入快速发展期,达一千多种。经过历次药政管理与标准提高后,不少品种已被淘汰。目前,经国家正式批准生产使用的中药注射剂有一百多种。
但是,中药注射剂其实只是当时的应急之举,所以其实从实际情况来看并不适合长期发展,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吴浈表示,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中药注射剂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大多数品种都获批于1985年之前,临床有效性数据、安全性数据严重不足。
最近几年,也出现了很多由中药注射剂引发的医疗事件,比如2006年6月,鱼腥草注射液临床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引起44例死亡;1979~2013年,双黄连注射剂导致致死病例27例;除此之外,红花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刺五加注射剂、茵栀黄注射剂等均曾因不良反应致死被紧急叫停。
中西医都不待见
虽然说中药注射剂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但是在实际的运用当中,中医师是不太使用这些药物的,他们认为中药有特质的炮制、煎煮方式,需要严格按照既定的方式进行熬制才会有效果,而且中药有内服外敷,但是却没有注射的方式,所以中医师其实很少使用中药注射剂。
相对来说,现代医疗当中有时候则会使用中药注射剂,但是更多西医对于中药注射剂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们更加认可经过了各种临床试验的现代药物,并不会轻易使用中药注射剂。
但是,耐人寻味的是中药注射剂在市面上占据很大的市场,甚至在国内医药机构的收入排名上,位列前几位的都是以生产制造中药注射剂为主的,既然中西医都不太认可这些产物,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销量和收入呢?
今年年初,著名媒体人王志安就发表了“开中药注射液缺德论”的言论,他称中药注射剂是罕见的中西医都不确认的怪胎,然而每年的销售额都在1000亿元以上。
其实,在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看来,中医药最近几十年来一直是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现代医疗也开始逐渐关注传统中医药,屠呦呦也因为发现了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些都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但是中医注射剂是否应该继续发展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作为关注中医药的一员,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最近这些年来一直在进行中医药项目的挖掘和开发,希望能够找到民间的中医药经方验方,并进行深入的创新,让中医药能够更好地发展。
来源 网易/第医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