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以诚,人不欺我 对事以诚,事无不成

2020-07-28     渔樵耕读看生活

原标题:对人以诚,人不欺我 对事以诚,事无不成

对人以诚,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事无不成。信用不仅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也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一个人要想成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支持。

“未学经商,先学做人”是李嘉诚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做人是做事的前提。

在生活中,无论一个人多么聪明能干,背景条件多么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那么他的最终的结局难免是失败。

因为如果一个人不会做人,做事时就会处处受限,处处碰壁,事倍功半。而一个懂得做人的人,必定会“先立信”。

年轻、财富、学识、人脉无疑是成功的资本,但它们都不是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资本是信用。

翻阅古今中外的成功者,都深知“做人先立信”的重要性。

01

三国时期,建安五年,曹操出兵东征。刘备被迫投降袁绍,关羽则被曹操俘虏,拜为偏将军。曹操非常敬重关羽,对他待之以礼。

后来,曹操发现关羽心神不宁,并没想久留的意思,于是对张辽说:“你去试着问问关羽,是否愿意留在这里。”

于是,张辽来到关羽住处,征询关羽的意见。关羽叹了口气说:“我知道曹公对我的厚爱,但是,我既然受了刘备的知遇大恩,一起许下过生死誓言,我就不能背弃信义。总有一天我会离开的,但在我离开以前,对曹公一定会有所回报。”

张辽将此话转告了曹操,曹操敬重关羽的义气,并未为难关羽,他说:“如果关羽有一天想离开,我不会阻止他。

后来,关羽杀了袁绍座下的大将军颜良和文丑,解了曹操的白马之围。曹操知道关羽要走了,就重重赏赐了关羽。而关羽则把曹操赏赐的东西都原封不动地打包留下,投奔袁绍军营中的刘备去了。

曹操的部下要去追杀关羽,曹操却说:“人,各为其主,别去追他。”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曹操在处理这件事上也是很有风度的。

然而,曹操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处理关羽事件来表现仁义罢了,他的目的是取信于民,谋求霸业。

你看,连曹操这样的枭雄,都不敢失去“信”。可见“信”在我们为人处世中有多么重要!

02

以“信义”争取民心,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天下时期,更是如此。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法令已经制定好,但还没有公布。他怕老百姓不相信,就在南门口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宣布:“如果有人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口,会得到十金的奖励。

老百姓觉得奇怪,不敢搬。商鞅又说:“能扛到的人,赏五十金。

这时,有一个人鼓起勇气把木头扛到北门口,商鞅马上赏给了他五十金。这样一来,改革变法一颁布,老百姓就相信了。从这个角度看,商鞅立木是为了立信,以此向世人昭示,表明坚守信用,是为变法鸣锣开道的

俗话说:“对人以诚,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事无不成”。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是你的家人、朋友、同事、顾客,都是你的人际圈,要保持这些人际资源,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公信力,让大家都能信任你。

只有当你被人信任时,你才能有所成就。如果你不注意自己的信誉,失去别人的信任,那么你注定会失去别人的支持,遭人唾弃。

司马光曾说:“古代的君王,不欺骗天下人;称霸天下的人,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自己的臣民;善于持家的人,不欺骗自己的亲人。上面不相信下面,下面也不相信上面,上下离心离德,最终导致失败。这岂不是太可悲了吗?

司马氏之言,的确是有一番道理的。做人要先立信,一个人要想在人生中有所成就,就不能忽视自己的信用。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渔樵耕读看生活

追梦路上,让灵魂发光,写接地气有温度的文字,愿给更多的人带来正能量!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Ku4nnMBURTf-Dn5DM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