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发展给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让“乡村”以“旅游”的方式再次跃入了人们的视线。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乡村更适宜发展乡村旅游呢?不同区位、不同资源和环境的乡村又该按照怎样的开发模式来进行呢?本文以旅游引导的村庄现代化发展为引导,剖析旅游型村庄发展的要素、模式和创意手法,以期总结出村庄现代化建设与旅游产业导向的关键聚合要素。
一、农村现代化的六大显著特征
(一)基础设施城镇化
农村要具备低于建制镇的城镇化基础设施系统,即饮水、电网、供气、供热、交通、通讯、生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硬件设施配套;
(二)公共服务社区化
公共服务和百姓民生最为关切,特别是医疗、教育、文化、警务等公共资源直接进入农村,服务现代化农村居民;
(三)农村管理社区化
管理社区化重点指社区化服务的提供、社区化保障的建设、社区化组织的发展;
(四)生活方式市民化
农民就地实现城镇化,彻底转换身份,从农民变成市民,享受市民的福利待遇,特别是在金融、福利保障、社会制度等软件配套方面;
(五)产业结构现代化
农村产业结构要进行合理化调整,向现代化转型升级,打造新型现代农业,合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增强服务业,加大三大产业的融合力度,并开发新产业新业态;
(六)就业结构城市化
农民向产业工人、股东、业主的角色转换,其收入不仅包括薪金,还包括股金和租金等,收入来源多样化。
二、产业支撑是村庄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产业发展是村庄现代化建设的第一基础,农民不从事农业生产后,需转移到其他更高收入的产业中。面对农民进城中遇到的社会问题、农村工业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如何在保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下,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一大难题。
绿维认为,泛旅游产业以其独特的“消费搬运”功能、强大的产业集聚和消费聚集能力、良好的社会效应带动作用,可以成为农村、尤其是拥有良好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偏远乡村,是实现农村现代化主导产业的重要选择。
旅游对于现代化农村建设,具有特别好的产业推进价值。农村依托旅游,特别是旅游接待村落,把生活资料转化为生产资料,可以用自己的房屋从事旅游服务产业,从而把农民身份转化为居民、农业转化为服务业、村庄也转化为城镇化的社区。
通过旅游进行土地整合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引入、文化特色呈现、就业路径解决,对城中村、大城市郊区、以及独立村进行升级改造,就地发展产业,形成居住,以此推动村庄现代化建设。
三、以旅游产业导向的村庄现代化打造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解读
以旅游产业为引导的村庄现代化建设,应在规划设计上,把社区功能和旅游功能统筹考虑;在产业支撑上,以旅游产业为引导产业,其他相关产业如农业、商业、加工业等为支撑,形成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区域产业集群;在业态分布上,既要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又要重点考虑旅游者需要;在氛围营造上,要按照景区的标准进行打造,避免城市化,凸显乡野气息、田园氛围和主题特色。
以旅游产业为引导的现代化农村集生活、生产与旅游三大功能于一体,肩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社区环境改善等多重任务,其关键要点体现在核心吸引物、旅游商业、旅游服务和农业产业链等方面。
(二)核心要素
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村庄现代化,具有六大核心要素:
1.以一定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为基础
对于乡村旅游资源,要以泛旅游资源的理念来审视,如何转化成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是其核心指向。土地资源,可大可小,它决定了未来的规模,影响着旅游产业和现代农业的配比结构。
2.以乡村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
基于乡村泛旅游产业综合发展的构架,乡村休闲度假是主导功能,融合田园观光、生态休闲、农业体验、运动休闲、会议会展等多种旅游功能与一体。
3.以农旅产业链打造为核心
农旅产业链把农业发展与旅游休闲相结合,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文化、物流、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4.以乡村休闲业态为特色
乡村休闲业态较为丰富,包括食、住、行、游、购、娱、体、会、养、媒等多个方面,极具乡村地域特征,是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要素。
5.以乡村商业休闲地产为支撑
既包括休闲商业地产(商街)、乡村度假酒店地产、休闲住宅地产三大核心类别,也包括其他特色主题地产如创意地产,这是乡村旅游赢利的核心板块。
6.以一流的配套设施为保证
一流的配套设施能够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增强产品竞争力、改善乡村旅游氛围、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完善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是实现良好运营的发展基础。
四、旅游产业导向的村庄现代化打造手法及模式
(一)打造手法
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村庄现代化建设,有六大方面问题亟需解决:
绿维经过研究和项目实践,创新提出了以“三心四化”全方位打造旅游产业为导向的村庄现代化打造手法。
“三心”:
核心吸引中心:
是主题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塑造的关键,也是构筑项目核心吸引力的基石,它主要包括本土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创意挖掘、田园观光、农业互动体验和农业游乐体验等农旅产业链的打造。
休闲聚集中心:
是留住游客并扩大其消费的载体,主要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休闲需要,同时也是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主要包括旅游接待、民俗休闲、田园养生休闲、民俗主题休闲商街、文化主题演绎等多种形式。
居民居住中心:
兼具居民的居住功能和旅游功能,其建筑风格、农村居住布局、农村建筑风貌、农村服务设施等方面要凸显主题和民俗氛围,与整体区域环境的自然风貌要统一协调。在游客眼中,居住中心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四化”:
生活产业化:
在城市游客的眼中,乡村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特色吸引物,因此把乡村生活形态,如农民的住宅、餐饮等进行产业化打造,形成纵横产业链集群。以餐饮产业化为例,不仅可以从原材料的种植、选材、制作到后期的深化加工、包装销售,纵向一体化深度打造,还可以在横向上发展大众餐饮、休闲餐饮、高端餐饮,增加其广度和业态。
生产服务化:
农业生产服务化,即一产三产化,三产带一产。生产服务化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附加价值,还能够增加当地就业人数,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刺激游客消费欲望。其主要表现在农作物产品化、土特产纪念品化、生产流程体验化等方面。
民俗风情化:
乡村民俗是乡村旅游最核心的卖点之一,是打造特色产品的基石。乡村民俗文化、民俗风貌可通过民俗展示、民俗商街、风情演艺、互动体验,以及在建筑、景观、小品、室内陈设、田园环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展示。
主题景观化:
乡村旅游贵在人有我新、人新我异、人异我特。要根据自身条件,以文化为基础,打造独特主题,实现一村一品,构建别人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另外,为了凸显主题,展示主题,可以把主题进行景观化打造。
(二)打造模式
根据我国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状况,并结合绿维规划的实际案例,目前,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本类型共有以下五大类:
1. 商业带动型
主要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商铺与居住社区融合,通过就地、就村、就社区来解决农民就业、农村产业、农业发展等问题。在规划布局上,以农家的核心广场、农民的民俗广场为中心,形成民居的商街结构;在业态分布上,以休闲商铺为主,在主干道构建旅游商街;在特色打造上,挖掘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特色工艺、传统饮食,同时结合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构建旅游活动,形成新型农村社区的吸引力。
2. 农业休闲型
以农业观光、特色农业休闲为核心引爆点,延伸休闲农业产业链。并结合本地的文化脉络,打造一系列农业和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休闲产品、文化娱乐和体验产品,另外重点打造休闲地产和旅游商业地产。
3. 文化主导型
依托当地文化和民俗,塑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打造相关的文化体验产品,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卖点,注重保持文化的原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由于我国农村区域的民俗资源源远流长,各具特色。
4. 创意产业型
把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打造各种专业村,如书画村、影视基地、曲艺村等,并且依托这一产业,进行上下产业链的深度打造,形成自身的核心吸引点,同时发展相关休闲业态。
5. 景区依托型
区位条件较好,生态环境优美,依托周边著名景区,重点提供旅游接待服务,以休闲餐饮、娱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