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受疫情爆发的影响,全国上下都开启了网课模式。高强度的使用电子设备,造成了眼睛的负担加重,平日的问候也从“你吃了吗?”变为“你戴眼镜了吗?”
不过现代人用眼过度造成近视,还可以去眼镜店配一副近视眼镜,但常常“挑灯夜读”的古人近视了,应该怎么办呢?
杜甫在《小寒食舟中作》中写道:“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这时期的人们尚且没有近视、老花眼的概念,但早已发现了制造眼镜所用的玻璃透镜。
东汉王冲在《论衡》中提到了“阳燧”,是用铜或铜合金做成镜子状的器物,类似于凹面镜,当用它对着太阳时,光线可以直射在凹面,并反射出来。
受此影响,古人们将制造阳燧的铜换成了水晶,使之具有放大的作用,如1947年发现的曹操宗族墓中,就发现了五枚水晶凸透镜片,其中两枚可以将映物放大。
中国有明确记载的眼镜是15世纪自西方传入的,当时的眼镜是两枚连接在一起且可以折叠放置的镜片。眼镜传入后,人们将其称为叆叇。
一来,叆叇是阿拉伯语中眼镜(uwainat)的音译;二来,《楚辞》中记录的叆叇指光线昏暗之状。
有了眼镜昏暗之状就能有所减轻,于是叆叇成为了眼镜的通称,就连日本的《倭汉三才图会》也受此影响,称眼镜为叆叇。
说到眼镜,就不得不提批谕“赐你眼镜两个,不知可对眼否”的眼镜达人雍正皇帝了。众所周知,雍正皇帝在位时期,是出了名的勤勉,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坚持每日批阅大量奏折,长此以往,他的视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就这样,雍正皇帝走上了“眼镜达人”之路,从雍正元年到雍正七年的这段时间里,他就拥有了多达35副的眼镜。
据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要求造办处将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等材质的眼镜,每样都多做几副,而且用料非常上乘。”
不仅如此,雍正还要求按照十二时辰来定做眼镜,去年大火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如果改拍成雍正皇帝的《眼镜十二时辰》,想必这些与时辰相对的眼镜绝对能够成为爆款。
清代杨米人在《都门竹枝词》中说道:“车从热闹道从行,斜坐观书不出声。眼镜戴来装近视,学他名士老先生。”
近视眼镜与名士老先生联系在一起,自此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直到现在,人们也常戏说戴眼镜的人是“文化人”,但用眼还是要讲究科学,避免近视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