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结束了,马上就要放暑假了。我和几个妈妈凑在一起为几个娃学习发愁。老实讲现在的小孩都不笨,教都能教得会,就是不用心。一种小孩写作业就是磨蹭,能1个小时写完的,必须拖到2个小时。屎尿屁必须存到写作业的时候释放,只要一写作业,他就肚子饿屁股痒,啥毛病都来了。
还有一条,任何东西皆可成为玩具。手头没正经玩具的,铅笔、橡皮、尺、文具盒简直万物皆可玩。我女儿有一次买了一盒各色橡皮泥,然后只要一坐到书桌边,习惯性地就要拿一盒捏在手里,后来我火大,说,你再写作业摸橡皮泥,拿哪坨我扔哪坨。橡皮泥是她的最爱,自然不肯。但是积习难改,一转身,自己也没感觉到,又捏了一坨在手里。我立马言出必践,夺下来扔出去了。小丫头大哭,然而眼泪还没干,又要摸,我一瞪眼才缩回了手。她后来发现我是真的扔,写作业就再也不玩橡皮泥了。
另一种小孩呢,就是写作业奇快,从来不磨磨蹭蹭,但问题是错误率高,漏题,抄错,抄漏,45抄下来就变成54之类的,种种问题不一而足。你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这孩子肯定一边写一边想别的,满脑子写完作业要吃啥玩啥。
这两种孩子实际上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其实内在都是学习动力不足,写作业是为父母老师写,学习亦然。学习起来完全就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对于这种孩子,父母打起鸡血来是很辛苦的,事倍功半。只有让他们学会自推,成绩才能像坐了火箭一样蹭蹭上涨。而愿意自发自愿学习的孩子就是俗称“开窍”的小孩。
那怎么才能让孩子“开窍”呢?一个妈妈就说她家小孩最喜欢看广告了,不但能对各种广告了如指掌,还能背下来,每次去超市,都要选广告上看到过的买。她妈就叹气,要是广告能放好好学习,没准娃学习就能突飞猛进了。
这倒提醒了我,最近刚好看了一本《超级符号原理》,里面虽然是讲如何营销的,但是经过我独特的眼光发掘,应用到让孩子主动学习上,也一样有效。
《超级符号原理》的作者是兄弟俩,中国知名战略营销创意咨询公司华与华的创始人华杉与华楠。他们的营销在全中国的超市、卖场、互联网都到处可见。如果你熟悉那只缺了耳朵捧着书的熊猫,那你应该知道他们同时也是读客文化的创始人。读客曾经出版过《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岛上书店》、《藏地密码》等超级畅销书。
我为什么说营销和教育有共通之处呢?因为华氏兄弟在《超级符号原理》中说“所谓购买,本质上就是:让对方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一件事情。”所以英语里面说我不听你的,不信你那一套,用的就是“I don't buy it.”(我不买账)。
“让对方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一件事。”这事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每个当妈的是不是每天至少干上几十遍?所以你的孩子不听你的,或者不能心甘情愿地听你的,就意味着你不仅是个失败的妈,更是一个失败的销售。
那怎么才能成功地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听从(打心里买账)父母的指令,充满干劲地投入学习呢?华氏兄弟在《超级符号原理》揭示的最大一个奥秘,也是值得所有父母引以为戒的真理,就是:购买是被打动而不是被说服的。购买是由购买理由驱动的,而不是需求驱动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营销,这就是说,你没法说服顾客买你的产品,你只能用他原本的想法与你产品相契合的地方去打动他,唤醒他。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卖煎饼果子的,一个人肚子饿,填饱肚子是他的需求。但是他可以去买包子,也可以去买面包。因此需求并不能促使他购买你的煎饼果子。但是假如这个人早上想吃鸡蛋,又想吃脆脆的东西。那你就可以用你的煎饼果子里有蛋,里面包了脆饼,咬一口脆得掉渣这个购买理由去打动他。
这一套放到教育孩子上又是什么意思呢?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是比较文艺又高深的说法,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和引导,再通俗一点讲,教育就是点灯。如果那个地方本来没有灯泡,你光按开关,是徒劳的,它不会亮。
用《超级符号原理》理论讲,如果父母一味注重需求而忽视购买理由,那小孩就不会buy it(买账)。作为父母,你可能天经地义地认为,小孩就是应该读书,不读书就没出路,不读书就没出息,甚至不读书将来娶不到老婆等等。但这些是孩子的购买理由吗?他现在就能想到那么远吗?你要这样子给他讲道理,就必然意味着你是在说服而不是在打动。这是费力又无效的活儿。
那什么是能够打动孩子的呢?我举三个真实的例子。
朋友家8岁的橘子很不喜欢英语,因为上小学前就去机构上过两个月的课,学了点基础的口语。然后学校教得又比较快,她妈英语也不好,不敢教,怕给孩子教出口音,橘子英语成绩就一直不大好。加上这小姑娘自主阅读比较早,很喜欢看中文书,就更不喜欢英语了,她妈让她读英语课文费了劲儿了,每次老师布置了读英语都要了卿命了,鸡飞狗跳,鬼哭狼嚎,捱到晚上很晚才读完。
后来她妈就给她讲,这个暑假带她去欧洲旅游,因为妈妈英语也不好,就指望她了。小姑娘学英语就开始上心了,还主动问这个词怎么读,那个句子怎么说。英语成绩进步多少且不去说,至少让她读课文是再不磨磨蹭蹭的了。
在这个例子里,想出国玩就是学英语的直接购买理由。再给孩子说英语多重要都不如三个月后要出国跟外国人交流给孩子的学习动力大。
这是我家女儿幼升小阶段的事,那段时间学二十以内加减法,怎么教都不会,后来我没法子,每次去超市买东西就让她去付钱。虽然她每次算找钱都要算半天,还有算错的,少找的。小孩一开始也着急,有一次还算哭了。但是没两个礼拜,就能算得有模有样了。后来一年级应用题虽然常常有错,但是只要我用钱来举例,她一般就能做出来了。
学好数学,解决计算问题属于需求,但孩子并不买账,真正促使她好好学习的购买理由是能够不出错地帮妈妈买东西所获得的成就感。
这是我们音乐中心的一个老师讲的八卦。她有两个学生,一个小男生,一个小女生。两个孩子长得都很好看,幼儿园起就在一个班读书。小女孩天赋不错,不用太用功地练琴就能弹好。小男生就差点了,一首曲子要弹很久才能熟练。
好在小男孩学琴早,当然一开始,他是坐不住的,也很少能把一首曲子好好地弹完回课。但是自从小女孩也开始学琴,小男生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都花一个半小时练琴,然后回课特别积极。他告诉妈妈他一定不能比女生落后。
显然小女生就是小男生认真练琴的购买理由。
从这三个故事可以看出,孩子们的转变都不是因为爸爸妈妈苦口婆心的劝说,而是通过挖掘他们的购买理由,也就是需求点达成的。华氏兄弟在《超级符号原理》中还提到,购买理由一定要兑现,否则用户一定不会再看这个商品一眼。就好比说你准备买一瓶清凉爽口的苹果汁,结果打开盖子一喝是热奶茶。奶茶固然不难喝,但受骗上当的感觉一定会让你从此远离这个牌子。
同理,如果我那朋友答应好女儿要出国却没有达成,一定会严重挫伤孩子的学英语的积极性。如果父母主动迎合孩子的购买理由,那一定要兑现承诺才行。
最后,华氏兄弟还提出,超级符号无处不在,包装、货架、甚至扔掉的包装纸都能给予客户多一次的提示。那么家长也可以尽可能给孩子布置出舒适的学习环境,在卧室里摆放两本课外读物。让孩子时刻想到阅读和学习,而不是只想着看电视。
总之,生孩子不难,教育不易。当妈的可以参考一下《超级符号原理》中的营销法则,找到孩子的购买理由,打动他们,继而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不是一味地妄图说服小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觉得有收获关注我一下呗!我是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