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手机为什么在中国失败了?

2019-12-18   深蓝学府

近日,关于“三星中国裁员”的消息不胫而走。据悉,手机业务是裁员的“重灾区”,有消息称三星在中国的11个分公司和办事处最终会合并成5个,裁员比例高达三分之一,被裁的几乎都是三星手机在中国的一线销售人员。对此,三星没有直接否认裁员的消息,而是官方发布了声明。声明称,三星电子以5G产品为核心调整了产品线,此次“业务调整”是为了强化三星电子在中国的移动业务,以此推动在中国5G市场中的快速增长。

三星

尽管三星的回应宣称是为了更好地发力5G,但外界却都清楚,三星这几年在中国的日子并不好过。今年9月,三星关闭了惠州最后一家中国手机工厂,而最近几年,三星在印度和越南加大投资,设立了许多新工厂,年产1.2亿部手机的印度诺伊达工厂成了三星全球最大工厂。这些南亚、东南亚国家无论物流体系还是技术工人、工程师都无法与中国相比,个中滋味,恐怕三星自己最清楚。

5年前,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份额高达近20%,但2018年,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销量334万部,市场占有率仅为0.8%。大厦倾倒,一溃千里。

2016年,Note 7“爆炸门”让三星品牌严重受损,在石家庄的一次订货会上,三星中国区高管集体向经销商下跪,一时舆论哗然。三星公关称,韩国高管是因为经销商在三星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大量订货,感动下跪,而中国区高管是“被感动下跪”,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但从网上流出的现场图片看,有两个中国高管是被按着头下跪的。求经销商订货,却没有向中国消费者道歉,不仅如此,三星一度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召回了Note 7,唯独不召回中国市场的产品。但三星手机在中国迅速衰落并不是自那时才开始的。

2013年三星达到了市场份额的高峰之后,小米第二年就异军突起,超越三星排名第一,而三星跌至第二,跌幅达到22.4%。到了2015年,小米保持第一,华为成为第二,苹果第三,OPPO和vivo分列四五,此时的三星已经是“Others”。在市场上失去了存在感,在渠道上丧失了话语权。

三星Note 7

在最顺风顺水的时候,三星手机的问题被潜藏了,比如本土化做得不够,界面功能不符合中国人审美和使用习惯,系统优化不足导致慢、热、卡。更大的问题是由于企业冗长的层级机制,渠道难以下沉,许多地方没有代理商,库存积压降价抛售更是家常便饭。

凭借各自在互联网和线下营销渠道的深耕,华为、小米、vivo、OPPO等国产品牌全面崛起,保守的三星在中国失宠已经是时间问题,产品的缺陷也更多暴露出来。臭名昭著的Note 7爆炸事件,也不是三星第一次在中国市场傲慢。2012年,Galaxy S3发售后,因质量问题,部分手机出现无法充电、无法开机的问题。而三星当时就选择了差别对待:海外消费者可获免费维修或更换新机,中国内地消费者却不得不花上千元维修费。

三星不是没有想过挽回中国市场。过去两年,三星开始改变过去区别对待中国和欧美市场的不同态度,在中国增加了以旧换新、换屏及电池检测优化等服务。三星给S9系列定了全球最低价,又将A系列产品全部交给中国设计生产,以符合中国人审美和使用习惯。但尽管做了上述种种努力,三星依然无法在中国市场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