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籍女婿回沪后,拒绝接受其岳母和妻子集中隔离。“不违规”的表态,显得并不那么理直气壮

近日,上海一位英国籍女婿辗转多国回沪后,拒绝接受其岳母和妻子集中隔离的建议,最后经居委会协调,其岳母妻子将房子留给英国女婿隔离,母女二人则搬到亲属家居住。此事一经媒体报道,立即引起了网络热议,居委会备受网络舆论指责。《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新浪微博发文呼吁:外防输入,必须一视同仁;侠客岛新浪微博公账号更是言辞犀利:洋女婿不是洋大人!要想防疫质量高,骨头需要硬一些!

事件热议的原因,在于两个背景下的对比效应:一是国际疫情形势严峻的背景,国内输入风险防控压力增大,社会大众普遍希望加强人员入境管控;二是前期一线医护人员进小区受阻、支援车辆回乡受阻等事件频发。

客观上讲,上海市3月17日通报的隔离政策是:“所有中外人员凡在进入上海之日前14天内,有过意大利、伊朗、德国、美国、英国等16个国家旅行或居住史的,一律实施居家或集中隔离14天。”由此来看,英国籍女婿居家隔离并不违反政策要求,因此上海居委会也不得不发文回应“不违规”。但从感性情感上讲,社会的不满情绪则来自于居委会在处理这一事件及事后发文的态度上,所以居委会回应“不违规”的表态,显得并不那么理直气壮。

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每个事件的处理是否符合法律和政策。如果对外国人事件处理符合法律和政策,就要有底气回应社会舆论的质疑;如果对中国人事件处理违反法律和政策,就要有勇气追责,并向社会公布追责的结果。一旦相关部门依法作出了决定,无论这个决定倾向于哪个群体,只要符合法律和政策,都应当予以尊重,这本身就是对法律的尊重,也是法治社会之必然。我们的言论自由,应当是建立在尊重法律基础之上的言论自由。


来源:齐鲁石敢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