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格拉离开的时候是清晨,本想赶上中午开往斋普尔的班车,没想到中途就被马车撂下,蜂拥而来的是如饥似渴拉生意的炯炯目光,在高颧骨黑皮肤间扑闪……我杀过层层游说,在前往斋普尔的必经之路旁打听车况。
这是一个马路集市,好心的糖果店铺小伙儿从屁股下抽出一张毛毡递给我“喏,坐下等吧”,潜台词就是永远别打听印度的时刻表。我找了个避阳角落,盘腿端起一本有关西方文学吉普赛精神的书打发时间,大篷车碾过尘土飞扬,载着一车妻儿老小吹拉弹唱、叮当作响,他们大声唱着歌在黄沙中远去,回眸间留下一张咧嘴笑着野性的脸庞……
我躲在彩色糖果串成的珠帘里,童心盎然。恍然间看见卡门嘴角上衔着的皂角花、小牝马一样的走来,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吉普赛之风”如原野上盛开的野花,就在这个焦躁不安的午后,就在这条通往吉普赛发源地的路上,清冽得朝我袭来。拉贾斯坦,用这样的方式,提前向我揭露了它千年的气质,吉普赛回家了——
拉贾斯坦邦:吉普赛的故乡
拉贾斯坦,这个印度西北角毗邻巴基斯坦的半沙漠地带,被公认是吉普赛人的故乡,也是风靡世界波希米亚元素的发源地。在印度独立前,还只是由十八个国王分而治之的几十个土邦,独立后将它们合并,命名“拉贾斯坦邦”,意思就是“诸王侯之地”。世居在这里的是骁勇善战的拉杰普特人,他们的祖先被分为“太阳部落”“月亮部落”和“拜火部落”三个族群,历史上多次抵御外来侵入,在黄沙漫漫的单调土地上留下了无数的城堡和哈威利。
至于吉普赛人,没有人知道他们确切属于哪个族群,也没有人知道什么原因,在公元1000年左右,他们离开印度西北部故乡,开始全世界迁徙。几千年间,他们带着吉他、蛇笛、木偶、诗歌、占卜术和塔罗牌,经小亚细亚和希腊,进入罗马,将波希米亚文化带到了全世界,以至于在上世纪60年代,“波希米亚”一度成为欧洲青年向循规蹈矩的中产阶级主流生活挑战的招牌,直到现在,不满现实的西方文艺青年仍然逃遁到这里,寻求精神自由。
波希米亚在都市中突出表现为一种自由奔放、烂漫不羁的服饰风格:褶皱、刺绣、珠链,层叠蕾丝、蜡染印花、皮质流苏、手工细绳结,木瓷贝骨挂满一身,叮叮当当招摇过市,再配上印巴女孩的古铜色皮肤、烟熏大眼睛,她们爱跳舞的妖冶身躯在阳光麦田里随意起舞……这一切都与现代文明工业化的冰冷机械背道而驰,是都市青年精神倾向的注解。
由于吉普赛人行走世界,收集各民族的风俗:印度的刺绣亮片、西班牙的层叠波浪裙、摩洛哥的露肩肚兜皮流苏、北非的串珠全都熔为了一炉,穿在身上似乎将世界民族千百年来的风俗变迁微缩收藏。而这些,我都在即将到达的拉贾斯坦“四色城市”寻到了踪影。
粉红之城斋普尔
作为拉贾斯坦邦首府,斋普尔是进入西部的一个重要门户,也正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沙漠中相对富腴的平原环境,自古就是印度武士群雄争霸的兵家必争之地,从15世纪伊斯兰教入侵到16世纪归顺莫卧儿王朝,今天的斋普尔城是由卡奇瓦哈家族的斋·辛格二世于1728年所建,精通建筑、天文的博学王子参考了当时欧洲一些知名城市的建造方案, 并汇集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建筑师共同商讨, 最终确定了斋浦尔的蓝图。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按规划建造的城市,规划后的斋普尔分为九大区,分别象征天上九大星象,中间街道统一宽度为三十米,还有以太阳月亮命名的东西方大门,城内建筑则完全是按照古老的印度建筑风格设计,圆塔尖檐的屋顶,许多小孔的窗户凸出在外, 被雕饰成不同的形状,城市地下还有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可以疏通暴雨积水。而斋普尔真正享誉世界是在1856年为迎接英格兰阿尔伯特王子来访,一项强制性的命令要求将全城建筑刷成粉红色!从此它有了一个梦幻般的名字“粉红之城”。
或许是进入沙漠地区,或是粉城自有的热烈,早上撩开窗帘被一片粉色的阳光晃的睁不开眼,合着这阳光展现在眼前的是:拖着红色裙裾、顶着水罐,逶迤轻盈的粉红纱丽女子,红色的吉祥痣Teuta、红色的头包Turban、随处可见的粉红服饰体系是对色彩天生敏感的印度人与环境融合的方式。
屹立在Tripolia Bazar入口处的五层屏风式建筑“风宫(Hawa Mahal)”是“粉城”第一个标志性建筑,如一位高贵少妇展开她伞蓬式的粉红裙摆,将阳光反射的更加绚烂。九百五十三扇雕花窗户以小孔成像原理,巧妙得隔绝了外面集市的喧闹,保持宫廷清幽,阳光无论从哪个角度也射不进去,且通风采光极好,即使是高达40度的高温,屏风墙后也舒适宜人。试想几百年前嫔妃贵妇们在这里倚窗纳凉俯瞰世间百态,却不被暴露尊容,一抹嫩粉掠过她们的眼睑,心头泛起的是对集市热烈的羡艳,抑或是独处深宫的酸楚?
在风宫的照耀下,八个相互交错的Bazar构成了印度西部最大的服装珠宝交易市场。商业,或许是深入体验一个城市最直接的方式,唇枪舌战之间,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审美价值、不同商业观念的碰撞,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管他礼仪、面子还是信仰,只要双方能达成一个好价钱,对牛弹琴或是指鹿为马都在所不辞。
精明的印度人,只有在这种小商品极度繁华的表象背后,能偶尔重现出那个具有千年大国历史、曾经繁华昌盛的中世纪风貌。我想这应该算是一种荣耀吧,比起那些至今残留的陋习和诟病,古代曾经称雄世界的那个印度总算在这一点上还未曾磨灭。特别在斋普尔这个伊斯兰教成为主流宗教的城市,古兰经教导下聪慧的商业特质,致使这个城市终于和它满城的粉红一起,在太阳的烘烤下,持续升温的空气中,不断沸腾……
热爱珠宝的民族
斋普尔有全印度最好最便宜的珠宝首饰,据说早于1976年就在斋普尔堡附近发现了许多宝石,也正从那时开始,斋普尔的神秘面纱才逐步被揭开。今天的Bazar,我们有幸从许多的小工艺品商店的橱窗里就可惊异的发现稀世的红蓝宝石,当然真伪不敢保证。但我只为了享受购物的乐趣以及寻访流传在世间有关印度宝石的种种传奇。
现在大多数人都对南非钻石耳熟能详,且不知迄今为止世界首饰史上具有神话传奇色彩的钻石都几乎来自印度:珍藏于俄罗斯克里姆林宫,重达190克拉的“奥洛夫”(orlow)钻石,据说是一名法国士兵从印度迈索尔邦的一尊神像上偷来的;珍藏于法国卢浮宫,重达140.5克拉的“摄政”(Regent)钻石,曾被法国4个国王引以自豪作为摄政王王冠钻石;还有突然出现在日内瓦的克里斯蒂古玩店里的“玛希雅尔”Mahiyal钻石,重达139.38克拉,是非常稀有的黄宝石,长期踪影杳无,后被神秘人高价买走;700多年来一直闻名于世的“光之山“(Kohinoor)钻石,据说经过颠沛辗转,上面留下一块血斑,被视为不祥之物,后被镶嵌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王冠上,1937年女王加冕时曾戴过……
宗教兴盛的古印度,人们深信宝石有神奇作用,并同命运有关。所以从印度河文明开始,不管是皇室还是民间,不论是神灵还是动物,都装点了种类繁多的首饰。不怪乎英国人托马斯•罗参加莫卧儿皇帝祝寿庆典时,曾为看到的珠宝惊叹不已,他写道:“头、脖子、肚子、上臂、手腕、手指都戴着镶嵌钻石的链或环,红宝石像核桃那么大,珍珠大得令人难以置信。”斋普尔的琥珀堡至今仍记载着1510年前后王后身上佩带的首饰重达16公斤,以致只能以车代步的夸张情形。
然而自从英国殖民统治以来,简洁的西式服饰风格已经逐渐替代了印度佩戴首饰的繁复之风,如今只有拉贾斯坦邦的集市上还能窥见许多首饰的传统遗风。从头到脚,分为头饰、耳饰、鼻饰、手饰和脚饰……头饰是用小链和小钩固定在头部和额部的装饰,不仅是镶嵌宝石的头冠、垂吊前额的孔雀滴水状宝石,还有编结在发际里的饰品,甚至还有与耳环、项链连为一体的头饰……与印度姑娘浓密的黑发缠绕在一起,犹如黑夜里的星星。
耳饰不仅限于耳垂,从耳轮到耳屏,只要能穿孔的地方都可佩戴,形状也不局限环状,有的呈方形牌装,有的呈贝壳状将整个耳朵严严遮住,它的重量也从克到斤,从出生开始逐年递增将耳垂不断拉长,据说佛教传入中原时那“两耳垂肩”的菩萨像便是由此而来。印度古代耳饰上的纹饰也带有明显的土著文化痕迹,日月、大象、母神等具有生殖崇拜的图案。据说一些偏远农村的寺庙中,神灵耳朵上佩戴的耳饰图案竟是两只砍断了的人手,目的是警告人们请勿偷盗。
印度的鼻饰,据说是由穆斯林传入印度,通常由已婚女子佩戴,镶有珠宝的金银环穿过鼻间隔, 悬挂于鼻端,或是镶嵌在鼻翼,她们笑得时候鼻上的小碎饰品也不经意的闪动,平添了笑意和光彩,西部的妇女们常常在鼻环的另一边也穿上一根银链, 与发鬓相连以示牢固。
项链的种类在印度五花八门,从价值连城的宝石项链,到价格低廉的玻璃珠子,一应俱全,材质除了宝石、黄玉、珍珠、水晶,象骨、檀香木以及各种奇石外,偏远山区的穷人还常用椰子壳、贝壳和芒果等富含大自然天真的想象力,农村地区还偶尔可见脖子上套满颈环的风俗,类似非洲某些原始部落里的传统,以脖子越长、套的颈环越多而越美。
手和脚的饰品有手镯、戒指、趾环。手镯一般用金银、玉石、玻璃、细瓷制成,分为开口式和封口式两种,开口式镯子的两端分别用蛇、狮、象等头像装点。在斋普尔Bazar上最撩动心思的也正是这些色彩艳丽的镯子了,不大的柜台上往往架着几根圆管,密密麻麻的套满了花色各异的镯子,把手伸给店主,他会捏捏你手掌的柔软程度便知你佩戴手镯的大小尺寸,老百姓戴的镯子大多都是玻璃、塑料制品,价格便宜,往往都是四个一组、十个一串的买,从腕部一直戴到了肘部,甚至肩胛处,走起路来叮叮当当,根据不同纱丽的颜色还可随时更换镯子的花色。
在印度人的心目中,手镯具有幸福和长寿的含义,拉贾斯坦还有一种风俗:一个女人在订婚时会戴上一个镯子,正式搬入丈夫家时会增加一个镯子,以后,她每回一次娘家就增加一个镯子,以此类推;而当一个女人变成寡妇时,她要取下手臂上所有的花镯,而以一对简单的铜银手镯替代,脚踝上的镯子也要被摘除,只有耳环与趾环可以保留,有些寡妇还会保留脖子上的银链,但是大部分寡妇都会选用植物饰品取代。
如今的印度珠宝首饰已经成为民族出口业重要的支撑,外国游客偏爱植物、孔雀、星辰等带有莫卧儿文化和穆斯林文化的主题图案,同时印度首饰保留了印度河流域流传下来的主要文化特征。近年来,印度的珠宝制造商既生产具有保值收藏价值的贵重首饰,也生产美化装饰为主的仿真宝石和新工艺首饰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欢迎关注Lavigne的微信公众号
“感性研究所”
- To be continued-
艺术人文 | 兴趣旅行 | 品质生活
* 新的艺术星球分享会微信群开通啦!
添加微信号:shenchenglian 邀您来尬聊!
(请备注来自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