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如阴云密布般笼罩着材料行业,从废塑料小作坊到塑料城的各种零部件工厂都在等订单。对于塑料厂这类重资产运营的企业来说,压力显然要大得多。以往引以为傲的厂房、设备、人员……此时都变成了无形的负担。开工无活可做,做了也只能当库存;停产压力更大,租金、折旧、工资等时刻压得难以喘息。
有塑料商说,时间拖得越久塑料厂的负担越重,尤其是目前原料价格相对前期跌了不少,现在客户拿货会借原料价格下跌还价。卖也不是,不卖也不是,塑料厂进退两难,快速消耗库存,还能保证盈利可能是每家厂都朝思暮想的。
对于没有工厂的贸易商来说,工贸一体的公司完全在用成本价跟他们竞争,败下阵也是必然的,长此以往下去不光订单没了,客户也都没了。其实塑料商们也是苦不堪言,库存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企业风险太大了,现在还能有点利润,就算没有利润也要接订单销库存呀,毕竟淡季一点到头的迹象都没有。
客户日子难过其实从付款方式上的变化就能看出来。以往客户一般都是第一个月发货第二个月底前付款,好的甚至月初发货月底就打款了。而现在基本都是两个月起步,三个月付款是正常的,甚至180天付款的都有,国内一些客户更是不被催到一定程度都不会打钱的,可见客户手中流动资金的缺乏。
有的客户并不是订单的源头他们也有上家,如果上家不下订单他们也很无奈。据了解,客户那边对订单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
但今年行情反转市场下行,订单数量急剧减少,订单价格的“天花板”被迫一降再降,可价格也是有“地板”的。对于没有加工厂的客户来说,“地板”的高度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毕竟加工厂也是要保证收益获利的。而一些前期投入建立塑料厂的客户,回旋的余地就大了一些,通过压缩成本、降低收益就能依靠低价获得不少订单。最终订单逐渐流向了那些有厂的客户手中,而其他客户的订单越来越少了。
淡季之下一直被视为负担的工厂,都在思考通过“断尾求生”的方式,放弃部分利润使工厂能够运行库存快速消耗,同时大肆“掠夺”市场,“收割”客户的途径是否可取,虽然这样也许能勉强度过淡季了,但也许整个材料市场也因为“恶意低价”出现报价混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