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神秘!600年保存完整的朱元璋陵墓是如何防盗的?

2020-05-28   祭祀文化网

原标题:探索神秘!600年保存完整的朱元璋陵墓是如何防盗的?

在传统丧葬习俗中“入土为安”是最基本的丧葬仪式,而“陪葬”附属品则是逝者身份地位的象征。古代的达官贵人们喜欢用金银珠宝作为陪葬器物,古代帝王们更喜欢用人俑、数以万计的珍宝来显示王室的尊贵,由此衍生出一个职业——盗墓。

尽管历代帝王都对陵墓设有牢固的防盗措施,但大多陵墓都难逃被盗的结局,然而明朝的朱元璋陵墓却是一个例外。根据考古学家资料显示,朱元璋的陵墓经历了600多年的历史仍毫发无损,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今天让小编带你探索一下。

独特的地理位置

朱元璋对自己陵墓地址的选择是极具考究的,相传明孝陵是四象俱全,穴位独龙阜是藏风聚气。钟山有东、中、西三峰,三峰相连绵延不绝,此为“青龙蜿蜒”;山势缓缓下降至独龙阜,这被称为“玄武低头”;独龙阜的水流蜿蜒盘旋,好似“朱雀翔舞”;独龙阜的西山脊俗称“小虎山”,有“白虎驯”的象征,陵墓主要是依山为陵,掩映在松柏长青之间,寓意为天圆地方。

此外,相传朱元璋将自己的陵墓建在孙权陵墓的后方,目的是让孙权的墓葬替自己守灵,当盗墓贼发现明孝陵及其坚固很难盗取时,就会转向旁边的孙权墓,从而放弃这个危险重重的陵墓。

杰出的陵墓设计

明孝陵的内部构造深刻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杰出的设计思想。它的建造吸收了北斗七星的布局风格,从陵墓的起点到地宫的中心,纵深高达2600多米,沿途走廊上不仅雕刻着不同风格的艺术品,同时设置了多种机关障碍。

与其他帝王陵墓不同的是,明孝陵里除了墓室走廊为石头以外,墓室周边也都被坚硬的石头包围,如果以传统的盗墓手段和工具来看,盗取明孝陵是非常耗费体力和时间的,这大大阻碍的盗墓贼的步伐,也让明孝陵得以保存。并且除此之外,陵墓的整个布局并不是传统的中轴线的方位,盗墓贼很难找到比较薄弱的墓道来打盗洞,也增加了盗墓的难度。

最让盗墓贼头疼的就是整个地宫上的封土层,其他帝陵墓的封土层多以木炭、青膏泥为主,但是明孝陵的封土层是以沙土为底,在沙土上方铺满鹅卵石,鹅卵石和沙土都是极易坍塌的材质,盗墓贼在挖盗洞时很容易失足跌落最后变成陪葬者。

历代的严密守护

明朝时期,建文帝在孝陵设置了五千多人的孝陵卫和神宫监驻守陵墓,孝陵卫的官兵实行末位淘汰家庭继承制,每五年进行一次考核,他们可以终身领取朝廷俸禄。这支守墓的精英部队守卫明孝陵长达二百四十多年,他们尽心职守,绝不给盗墓贼留一丝机会。

到了清朝时期,守墓这个职业仍备受推崇。清朝统治者认为汉族人极其重视宗教礼法,所以皇室对孝陵的保护也是非常看重的,为了巩固皇室的统治地位,统治者专门设立孝陵守陵太监来守护陵园。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洪秀全攻陷并定都南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祭祀明孝陵,他以“不肖子孙”自称,继承了清代对孝陵的保护政策。民国建立后,孙先生曾率南京临时政府官员共同祭拜明孝陵,为明孝陵建立保护机构,一直到中国解放,明孝陵都被严密的守护着。

总之,明孝陵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既由于独特的陵园设计也得益于历朝历代的辛苦守护,在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才使得明孝陵在经过600多年的风雨后依然屹立于世。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祭祀文化网】,小编带你看奇闻趣事、品国学精粹,观风水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