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既是智者思索探讨的课题,也是众生唏嘘感叹之内容。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生是苦是甜?这些问题极其奥妙,也无比复杂。我们不是智者,没有资格说三道四,更不敢妄下定义。即使将它局限在很小的范畴,也远超我们的能力,斗胆将些许体验坦陈如下,无非企望诸友赐教。
求学路
有那么一些理财专家将人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求学路 0-25岁
第二阶段:求财路 25-55岁
第三阶段:退休路 55岁以后
一般认为,“求学路”讲的是3岁进幼儿园,6岁进小学,12岁进中学,18岁跨入大学校门,在风度翩翩或婷婷玉立之年投身人生“角斗场”之前走过的路。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难度越来越大,继续走在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求学路上的学子也绝非“屈指可数”了。
求学是人生必走之路,也是被非议最多的规径。近年来,许多学者强力呼吁在求学路上弥补“公民教育”这个环节。本来,这是古今中外早期教育中必有的内容。我们的前辈从小就学习“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之类的习惯,养成“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之类的规范;到高中毕业,对道德伦理、责任义务、政府架构、社会组成等等已有基本认识,进入“角斗场”也多遵纪守法,有模有样。难怪人们评论:当今社会的怪象,与此项教育的缺如脱不了干系。
“求学路”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年,莘莘学子们在“求学路”上的博杀更趋白热化,简直到了如疯如癫的程度。越来越强烈的教改呼吁,不但没有减轻这条不归路上的沉重压力,反而使之更加难以承受。可当局者迷啊!要不然,为什幺小孩子们无不盼望学校放假?为什么跟着父母移居国外的孩子都再也不愿意回国读书?既然如此,鞭策之责除了由教师承担,也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万千父母的肩上了。
在某非正式场合,笔者偶遇一位多伦多大学终身教授,聆听他对“求学路”的追忆。该教授来自香港,是中文大学高材生,著作等身,声誉卓著。刚上“求学路”,父亲牵带他到码头,目睹装卸工人顶着烈日肩挑背扛;也携领他到半岛酒店,在优雅的琴声中品尝香郁的咖啡。教诲只有两句话:“读不好书就做苦力,读好书就叹咖啡”,形象生动,对比强烈,铭刻在心,终生难忘。
前述之状,大致是大学前的概况。自大学始,日渐逼近的严峻现实会有效提升求学的自觉性。姑且不论付出的时间和金钱,外国牙医那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就是建基于牙医学院高企的门槛和沉重的压力。徜徉美加,在星罗棋布的牙科诊所中,不时可见中国知名口腔院校毕业生的名字,其中有一些甚至是出国后重入牙科学院拿到DDS学位的。和他们交谈,无不感慨国内外牙科教育在专业和人文方面的巨大差别,因而寄语国内同道“稍安勿躁”。
谁都知道,求学路之善终,在于有权选择在求财路上更好的起点,但也仅此而已。君不见,各地各校每年都有足以光宗耀祖的高考状元,十年八载后,他们不是多淹没在茫茫人海之中,芳名难觅?当今中外富豪,有多少是求学路上的天之骄子,学贯中西才高八斗的大师?李嘉诚求学路还没有走完就踏上求财路了,比尔·盖茨和斯蒂夫·乔布斯都是大学辍学自己创业而成为世界级富豪的。不过,话还得说回来,笔者绝无贬低求学路的重要性,可别拿这些例子做榜样而在求学路上放任自流。
求财路
从经济的角度看,人生的缤纷多彩,社会的五光十色,无非都是芸芸众生在求财路上的种种表现。一般来说,不出意外,人的“求财路”大约都有30-40年左右的时间。
国外的牙科诊所管理专家把牙医的职业生涯(说穿了,这个“职业生涯”就是“求财路”而已)做过这样的诠释:
0 - 2年 打基础阶段
3 -10年 起步阶段
11-15年 事业快速上升阶段
16-25年 事业顶峰阶段
26-35年 退休准备阶段
求财是人之常态。智者曰“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则是万万不能的”。改革开放打开了求财的潘多拉之盒,中国的财富积累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让全世界瞠目结舌,广大开业牙医也沾了这个潮流的光,大踏步进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
世人都知道,牙医这个行当是求财路上的最佳选择之一。单从收入来讲,牙医虽然不及企业家,但因利润高风险小而备受推崇。环视各行各业,利润稳定在双位数者真的是屈指可数,牙科医疗位居其中。你别拿我国的房地产业和汽车业之类来说事,在特殊的经济转型时期,利润畸高畸低的现象不是规律,无法持久。近年来资本大鳄跑到牙科领域肆无忌惮地掠城占地,你没嗅出点味道?如果它在其他领域还能够赚取比较满意的利润,何苦跑到牙科这块完全生疏的小地方折腾?对此,你不必慌张,也无须郁闷。牙科医疗有着专业、小型、独立、分散、方便的自身规律,当资本发现它惯用的“扩张连锁上市”伎俩在这里没有用武之地的时候,它自然会华丽转身,留下“一地鸡毛”。那时,盲目跟风,误入歧途的牙科从业者就只能痛痒自知,捶胸顿足了。此外,你还应该清醒地知道,富豪榜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牙医的名字,想要金榜题名,趁早改换门庭。
世人多把目光盯住牙医挣钱多,其实,大家多忽略的是这个行业的自由自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里,个体开业逐渐成了医生(包括牙医)求财的主要方式,医生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归入自由职业的类别。许多有识之士都指出,我国医疗改革的最终格局必定与国外雷同,绝大多数医生走上自我开业之路。现今,我国的个体牙医队伍已成气候,牙科医疗领域的态势已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虽说这些牙医走上自我创业之路的原因各有不同,不可否认的是,对自主权和自由的追求占了很大比重,因为开办诊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把职业生涯掌控在自己手中,能带来更多的满足感。2014年6月,巴布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在美国发表《2013年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2013)报告,指出“整体而言,那些选择创业的人最终……比那些没有选择创业的人更有可能认为自己的生活‘非常好’、或‘接近完美’。”
根据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幸福的关键就是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他们发现,创业者在初创时期对幸福感的打分并不高,甚至经常会感到失落和沮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幸福感不断提升。据调查,平均而言,创业者对自己幸福感的打分是其他人群分值的两倍。正如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所言,“人生最高的奖赏和最大的幸运产生于某种执着的追求,人们在追求中找到自己的工作与幸福——无论是编织篮子、制作大刀、开凿运河还是制定法律或谱写歌曲。”
从经济角度看,求财路上的胜负成败,无非是积累财富之多寡。地球人都知道,积累财富,靠的是开源节流,开源的关键有二:职业收入和理财增值。
对牙医而言,职业收入来之不易,挣的都是辛苦钱,难怪大家见面时常自嘲:“我们的钱是从病人的牙缝里抠出来的”。外行人的眼里,我们都挺风光挺牛逼,可又有谁知道我们颈椎肥大腰椎弯曲?更有谁看到我们求爷爷告奶奶地巴结庙里的大王小鬼?正因为如此,笔者从不主张牙科医疗从业人员只盯着钱,更反对给自己雪上加霜。人生苦短,牙医的职业生涯就那么几十年的时间,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精耕细作,享受生活,日子是会过得非常滋润。
世人都只看到“人赚钱”,世人都忽略了“钱赚钱”。两相比较,前者赚的是辛苦钱,而且受体力的限制,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后者赚的则是自在钱,不但可以突破体力的限制,还能够“活到老,赚到老”。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就是这个道理。我国的牙医多把注意力集中在职业收入,漠视了理财增值。如想在“退休路”上走得更好,最好的选择不是在“人赚钱”上苦煎苦熬,而是在“钱赚钱”上早下功夫多下功夫。不过,理财又是一个重要话题,有待另文讨论。
说到节流,我国的开业牙医需给予高度重视。国人的消费能力已经在世界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海啸,带动了奢侈品、房地产、豪华车等行业。1899年,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托斯丹·范伯伦(Thorstein Veblen)在《有闲阶级论》(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一书中提出“炫耀性消费”和“炫耀性商品”的概念,至今不无参考意义。炫耀性消费是指以表现财富为目的而花费于商品或排场的消费行为;炫耀性商品是经常用来凸显身份、地位的名贵物品(珠宝、豪车、名表、名包),是一些在别人面前炫耀,让别人眼睛一亮的高档奢侈品。奢侈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的身份地位就越高,所以越贵,反倒越有人愿意购买,因为买的本来就是满足虚荣心,而非物品本身。范伯伦指出,那些炫耀性消费的人总是要保持自鸣得意的心情,目的不过是要在荣耀方面高人一等。
炫耀性消费除了可以购买高档物质奢侈品外,还可以购买另一类奢侈品——高知名度、高姿态、或政治或道德上的高调自我夸耀。当官能娱乐的炫耀性消费——美食、饮酒、豪宅、名车成了人们批评的对象后,富人们就会尝试用财富创造尊敬。
世界潮流也不例外,连希拉里·克林顿(Hilary Clinton)也说:“全世界每个国家的精英都在赚大钱,这是一个事实”。
退休路
人在求财路上的拼搏,不但决定了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更与退休路直接相关。每个人都要在这段时间内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努力把“退休路”铺垫得尽可能平整光滑。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延长了人的寿命,老祖宗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代人则说“一不小心就七十了”。亲朋好友中,八九十岁绝非罕见。当“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为世界各国的头号难题之时,我们不能不正视现实,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未雨绸缪,及早安排。
牙科工作既属于经验性工作,又与实际操作性工作紧密相关。牙医的退休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退休前期和退休期。退休前期,是牙医指离开牙科临床实际操作性工作,转向为从事牙科临床经验指导性工作;退休期则意味完全脱离牙科等实质性工作。随着医学的发展,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如今,虽然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在男60岁,女55岁(高级职称可延迟),不少牙科医生,在法定退休年龄到来之际,仍然精力充沛,工作干劲十足,同时其个人事业及专业修行也已达到顶峰。若就此离开工作几十年的牙科岗位,不少牙医于心不忍。出于对牙科专业的终身热爱,牙医在退休前期,则离开实际临床操作工作,在诊所里从事一些临床带教工作及临床经验著书编撰工作等;也可以到一些牙科培训公司里担任兼职讲师工作,为年轻牙医分享其临床经验成果;还可进入各地的牙科协会担任行业指导及管理工作。
从事牙科工作几十年,不少牙医由职业引发的一些牙医职业性带来的身体损伤,如颈椎及腰椎等疾患,也可在退休前期进行疗养。进入退休前期的牙医,不能将求财作为其工作的主要目的,而要将培养新人,对个人临床工作进行毕生总结等作为退休前期工作的主要动力。同时,牙医在进入退休前期的各类工作安排上,要注意有计划、有节奏,量力而行,切忌扮演“老好人”角色,卷入“好人综合征”漩涡中,以致自己身心疲惫,留下一些遗憾。
退休前期的长短因人而异,有的人可能5-8年,有人则长达10-15年。笔者见一位从高校退休下了的老教授,年龄已70多,仍然为口腔行业的设备事业“添砖加瓦”,不仅能熟练使用电脑进行课件制作,还能使用电子邮件顺畅与国内外同行联络,甚至近年来时髦的“微信”也能掌握具体操作。而真正进入退休期的牙医,则将个人时间及精力,投入到享受生活阶段。成都一位退休牙医,将养花作为退休生活休闲内容,其诊所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富有生机。作为在诊所工作多年的牙医,无不透露出对诊所之爱。虽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但能为诊所做些力所能及事情,仍是牙医的心愿。然而进入退休期后,个人的身体健康及保养则放在首要位置。身体健康,是享受家庭天伦之乐之根本。
口腔视界【牙科管理】专栏作者:
肖扬 于秦曦
于秦曦老师
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曾在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工作,曾担任国内首家中外合资口腔医学中心加拿大方总经理,同时还是国内首部牙科诊所管理专著《社区口腔诊所开设与经营管理》的主编,于老师在牙科管理领域具有国际化的观点,虽已退休,但能在关注国内牙科诊所经营管理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问题。
肖扬医生
牙道咨询培训讲师,先后完成口腔医学及工商管理专业学历教育,牙医、管理者及讲师多视角,一直致力于国内私人牙科诊所运营、管理咨询、管理课程培训及商业研究工作。近10年来主要工作方向及兴趣在对国内各地不同形态的牙科诊所进行经营管理理论及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