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活趣事丨寄居芬兰当地家庭,体验奇妙“百味”人生

2019-11-22     北欧生活日志

吴卷卷最近刚在朋友圈里发“啊,好想谈恋爱”,今天就出来晒同居日常了?

好吧,今天来和大家聊下最近寄宿芬兰家庭的有趣经历。

让你想歪歪。

最近刚刚飞回芬兰。马不停蹄又换了个新的城市。找了很久的房子,上飞机前收到一封offer,终于免去了接下来几个月露宿街头的悲惨可能。在芬兰租房,必须从每个月的一号开始,于是9月的尾巴寄宿在一芬兰家庭。

有趣的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艺术人生

房子的主人叫Timo。老爷子年轻的时候是个音乐家,和他所在的乐队周游世界,四处巡演。

虽然现在已经退休在家,但音乐仍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每天的日常大概是早上去晨泳,下午集中阅读,时不时去曾经工作的交响乐队串个门,或者去周边的城市组织几场公益演出。

晚上和三两好友去酒吧点上几杯啤酒,吹吹牛逼,聊聊年少时的轻狂或是交换一下未曾老去的音乐梦想,周末一定去听上几场音乐会,会老友,交新知。

总之丰富的生活和充沛的精力让我这个最近一直宅在家里的年轻人觉得羞愧不已。

上周末被老爷子拽去听了一场音乐会。音乐会很小,区区几十人。安排在当地市政府的一间小屋。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宣传。

说实话,音乐这个东西,我是真心不懂。从小没有摸过任何乐器,唱歌也从来没有调,一下子要参与“听音乐会”这种高雅艺术行为,搞得我真心有点紧张。

去之前,我问老爷子,我第一次去音乐会,不知道要穿啥。音乐会的dress code是什么呀。

没想到老爷子听到问题就哈哈大笑,没搞清楚情况的我一脸蒙圈。

然后他对我说:“听音乐会哪有什么dress code啊,穿什么舒服就穿什么去啊。正式也好,休闲也罢,你是去听音乐的,谁在乎你穿什么呢。”

后来,他好像体会到了我的concern,补充道“在芬兰人,随便穿成什么样都可以去音乐会。捡破烂的流浪汉也可以光明正大地进出音乐厅。没有人会来评价你。”

言外之意,大概是“在芬兰,我们相信艺术属于每一个平凡人。”

关于如何听懂音乐会,我便更加困惑了。我甚至去知乎查了这个问题,看到如下的回答:

“在音乐会之前对于自己不熟悉的曲子,一定要做功课,提前了解作曲家,背景,最好提前看谱听一遍。”

“兴趣大的可以读读《欧洲音乐史》,若想强化训练 推荐《辞海》艺术分册、人民音乐出版社的《牛津简明音乐词典》和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外国音乐词典》这些书都比较权威。通俗易懂的有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音乐欣赏手册》。”

于是我向老爷子请教:“像我这种不通音律的人,怎样才能听懂他们在弹什么,怎样才能去判断他们谈得到底好不好呢?那些什么巴洛克、印象派、古典主义,我压根不懂啊。”

老爷子听到我的问题竟然更加困惑了,他直截了当地说:“你不需要知道啊。”

你去听,去感受,去享受就好,不需要做其他的啊。

不要把它想得那么高大上,听音乐会就是这么稀松平常的事情。

后来,我真的去了那场音乐会,真的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穿着形形色色的衣服。在亮堂堂的音乐厅里,我看到了西装革履燕尾服,也看到了运动鞋、冲锋衣、鸭舌帽。

我突然相信了,对于他们来说,听音乐会,或者是艺术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和吃饭睡觉上厕所一样,没有什么是高高在上的。

人与森林

除了音乐,老爷子还有另外一个嗜好,就是变着花样给做我芬兰的暗黑料理。

上周末,我们驱车20公里,去了城市之外的一片森林。老爷子熟门熟路,在一片看不见路口的灌木丛中取径,一路寻找蘑菇。

在芬兰有一句谚语,翻译成中文大概是“不认识的蘑菇,不要摘!”

蘑菇的种类恐怕比这里生活的人口的还要多。说起对于蘑菇的了解,就相当佩服芬兰人的知识储备。什么菇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什么菌有什么益处,对身体有什么帮助,有点常识的芬兰人几乎都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今天尝试了一个神器,小小一个筛子,就能把叶子和其他的都过滤掉,只留下越桔,省去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对于摘梅子,采蘑菇这种事情,真的可以说是芬兰人的专长。

早上摘到的漏斗菇,中午做成蘑菇汤;下午采集的越桔,晚上回家烤个越桔派。所有的食材都是如此新鲜,滴着晨露,带着森林里的香气。

用最简单的做法,享受最天然的食物,仿佛生活也在这一刻返璞归真。

在芬兰,法律规定“去森林里采摘梅子、蘑菇,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不可剥夺。”

换而言之,自然,属于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有权享受这份上天的礼物。

我记得有一次去森林里摘蘑菇,一位会说中文的芬兰朋友说了一句让我很感动的话。他的原话是:

“每次去采蘑菇,摘梅子,我都不会在意最后到底有多少成果。听森林里的声音,闻森林里的空气,在森林里体验,就会觉得很踏实。”

十年之后

讲到森林,我又想起了之前发生的一些趣事。

去年在朋友家过圣诞节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要为了我这个“外国人”买上一棵圣诞树,展示一下传统的芬兰圣诞习俗。

那我就很困惑了,在芬兰,就算啥都要买,最不用买的就是树了吧。出市中心两公里,放眼望去就全是森林了,除了树还是树,为什么还要买呢???为什么不能出门随便砍几棵呢?

没想到我朋友全家听到这个疑问,集体哈哈大笑。后来,我才知道,在芬兰随便砍树,是违法的。恩,是真的要负刑事责任的那种。

今年仲夏节,和朋友去小木屋的时候,看到木屋主人在森林丛中种下一颗树,小树刚从市中心运过来,还带着标签,85欧,合六百多人民币。

对,当时我就震惊了。为什么要在一片枝繁叶茂的森林,花上六百多块钱,种上一颗有的没的的小树?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

木屋的主人很平静地回答我,十年树木,森林的资源是需要每一个人去维护的。光是享受森林的资源,那迟早有一天所有的资源都会被耗尽。我现在种下去的这棵树,如今可能无关紧要,等到十年后长成参天大树,对我的子子孙孙就会有意义。

那一刻,我才真的意识到,所谓的可持续发展,芬兰人真的是印到心里,并且在生活的一举一动中身体力行的。

漫山遍野的森林,森林里的丰富食物,让我住了一年多之后还会时常感叹。

在芬兰,享受自然的这种“每个人的权利”可以保障你自由自在地漫步于森林里,优哉游哉地采摘纯天然的野生食物。

“每个人的权利”引导着人们享受大自然,但同时也提醒着大家尊重大自然以及别人。

比如,你可以在森林里任意采摘野莓和野蘑菇,但不能随便砍树;

你可以划独木舟或是野营,但不能太靠近他人的住宅;

可持续发展,不是教科书上的说教,而是每天日常生活里的垃圾分类,是身体力行地十年树木,是人与自然最纯真的相处。

这就是芬兰呀。


注:本文转载自U趣

配图/吴卷卷

文字/吴卷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fVAmW4BMH2_cNUgVRy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