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沿湖路有一座名叫鸳鸯的湖,湖广水清,岸边花团锦簇,风光美好。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与小伙相爱,遭到双方家长强烈反对,姑娘和小伙双双投无名湖自尽,后来,人们在湖里发现了两只鸳鸯,从此,这座无名湖便被叫做鸳鸯湖了。
在有着凄美爱情故事的鸳鸯湖岸边有一座风筝馆和一座热闹的南国风筝竞赛场。
阳江,至少有1400年的风筝历史,从祈福、传递军事情报再到娱乐休闲,若干故事穿插在其中,甚至是“南鹞北鸢”中“南鹞”的典型代表。
在中国风筝6大艺术流派中,阳江的风筝将南北差异诠释得淋漓尽致。拿最简单的来说,北方放风筝多选择在清明节前后,而阳江靠山面海,秋季风力顺劲,是放风筝的最佳时节,因此,阳江人多选择在重阳节前后放风筝。
连画在风筝的图案上也有所区别,北方风筝喜欢用工笔描绘,适合近距离欣赏,南方风筝喜欢用大色块来表现,更适合远观。
另外,北方风筝注重风筝飞得高又稳,但南方风筝力求多样化。
在北京、天津、潍坊、南通、西藏、阳江这6大风筝流派中,人们将这种差异化总结为八个字:北有潍坊,南有阳江。可谓一语道破阳江风筝在江湖中的地位。
阳江风筝馆展示的风筝各种各样,有古代的木鸢、纸鸢,近代的硬板、软翅等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总之,在没有来阳江之前,从来不知道小小一只风筝竟然有如此多的文化。
清末民初,美国一位传教士拍摄了一张阳江儿童放风筝的照片,就连道光年间的《阳江县志》也将阳江人放风筝的喜好做了专门的记载。正是因为阳江人对放风筝的极度热爱,最终使阳江成功跃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还被人形象的称为纸鹞之城。
春秋时期,墨子花3年时间制作了一只木鸢,却没有成功放飞,一直到汉代蔡伦发明了纸张,人们才逐渐创造了纸鸢。恐怕墨子不会想到,正是因为他的一次心血来潮,却给后人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与幸福感。阳江甚至产生了祖祖辈辈以风筝为生的风筝世家。
阳江风筝馆的1楼主要是风筝展示,2楼是现场制作风筝的场地。
一只风筝看似简单,但工艺却并不简单。出生于1967年的粱玉泉是阳江风筝的第5代传人,8、9岁开始跟着家人学习制作风筝,还将自己的手艺传给了女儿。也曾带队参加过各种风筝比赛,获得过诸多荣誉,时常坐阵风筝馆亲手示范制作风筝的过程。
阳江风筝馆陈列有一只梗板“灵芝风筝”,图案和造型看似极其简单,经粱老师之手制作出来的灵芝风筝,一只甚至卖到了600多块。与鸳鸯湖的凄美爱情故事一样,灵芝风筝的灵感来自于白蛇取灵芝救许仙的爱情故事。风筝最上面是弓,然后是鹞直,制作鹞直的主骨架非隔年的徽竹或广宁竹不可,中间是灵芝草和绿叶,下部是衔灵芝的鹿,这只灵芝风筝是全国唯一一只不带尾巴的风筝。
别看这只灵芝风筝外观不起眼,可是却是最风光无比的一只,据说飞起来的时候,在空中上窜下跳,时而俯冲,时而直刺云霄,让人看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部惊天动地的绝世大片,不仅如此,它还能发出时而低鸣时而尖历的声音,方圆几里外都能听到,还被评为世界十绝之一风筝。
当听说灵芝风筝有如此威名的时候,恐怕任谁都想买上一只吧。可是,一般人根本驾驭不了这样一只风筝,它不仅制作难度大,连放飞的难度也很大。可能购买前它能够在天空自由翱翔,但到了你的手里,可能就发挥不出它的效力了,对放飞技术和专业经验把控得非常严谨。据说,就算是熟手行家制作这样一只风筝的时候,有时候还会参考一下“风筝谱”呢。
阳江风筝历经1400多年,每当风筝飘荡在鸳鸯湖旁的南国风筝竞赛场上时,飘荡在阳江城中、郊外的时候......飘着的又何尝不是阳江人越飞越高的幸福感呢?
TIPS:阳江风筝馆地址: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沿湖路8号
门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