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风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对我国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战斗已拉开了序幕。
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获早稻,不仅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损失,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晚稻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要根据天气变化情况灵活安排,晴天多割,阴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双晚稻,最迟不能迟过立秋。
“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砖”,酷暑盛夏水分蒸发特别快,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长的作物需要更多的水分,真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
”棉花花铃期叶面积达一生中的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间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最好,低于60%就会受旱而导致落花落铃,必须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温时进行,以免土壤温度变化过于剧烈而加重蕾铃脱落。
大豆开花结荚也正是需水临界期,对缺水的反应十分敏感。黄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节孕穗,即将抽雄,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要严防“卡脖旱”的危害。
盛夏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对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生活却有着明显的不良影响。一般在最高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明显较多;而在最高气温达37℃以上的酷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加。特别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大,更叫人感到闷热难当,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另外,夏季多种作物害虫活跃,在高温下施药防治更要特别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发生中毒事故。
大暑时期的主要农事活动:防洪排涝抗旱;雨后锄地,消灭草荒,防治病虫;棉花中耕、追肥、治虫、打顶、抹杈、掐边心;大搞积肥,大沤绿肥;利用空闲地广种萝卜等蔬菜;雨季造林;管好牲畜,预防日晒病、烂蹄病,割晒青草;加强水产管理,预防泛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