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贾宝玉来说,没有遇到一个合格的父母,除了有钱,一无所有

2021-03-24   生活给的温暖

原标题:对贾宝玉来说,没有遇到一个合格的父母,除了有钱,一无所有

贾政:缺席成长、粗暴沟通的父亲

以现在的眼光看,贾政实在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

缺乏高质量的亲子陪伴。经常出差(外任),一走就是一年甚至几年;即使在家也是忙着应酬交际(跟清客相公们谈讲),基本游离于宝玉的日常生活之外。

只验收结果,不参与成长。和宝玉屈指可数的几次亲子互动,不是查考功课,就是命孩子题匾作诗,如果作的不好,就是一声断喝“你可仔细!”

这就好比现在的一个爸爸,平时不闻不问,没有睡前故事、没有亲子学习、没有兴趣引导,偶尔逮住孩子就只是问作业写完了没?这次考试考了第几名?考不好看我不打你!

缺少亲密沟通,解决问题简单粗暴。贾政跟宝玉相处的画风是这样的:日常说话:“你可仔细! ”、“一并打嘴!”、“作业的畜生,还不出去!”;儿子在题匾大观园这一回里表现博得满堂彩,难得表扬下:“无知的业障”、“胡说”、“岂有此理”;听说宝玉出了人品问题,处理方式是:“堵起嘴来,着实打死! ”

贾政和宝玉的亲子关系中,父亲只有权威和高压,孩子只有畏惧和顺从。没有全情陪伴,没有亲密互动。

王夫人:焦虑投射、草木皆兵的母亲

王夫人的焦虑不难理解:没有自我,孩子是她唯一的指望:“我统共就这一个宝玉”、“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若打坏了,将来我靠谁呢?”

丈夫常年缺席,得失只能靠自己。作为“全职妈妈”,王夫人自觉责任重大,宝玉教育如有问题,将来“太太也难见老爷”。

上有老下有小,多重角色一肩扛。侍奉长辈,教养孩子,处理族中事务以及迎来送往,多重角色心力交瘁,有烦难连个商量的知心人都没。

自我的缺失,丈夫的游离,她所有的注意力和情感寄托都在孩子身上。这样大面积的过度关注,必然发展出她和宝玉的关系模式:极度控制。她不仅控制宝玉的吃喝拉撒睡,还控制他周围的一切包括友情、爱情。

为什么平素吃斋念佛的王夫人,竟然会辣手摧花,将两个美丽的少女金钏和晴雯狠心驱逐,直接导致对方郁郁而死?因为她不放心。她觉得她们都是“狐媚子”、“好好的爷们儿都叫你教坏了”、“我通共一个宝玉,就白放心凭你们勾引坏了不成!”尽管金钏只是跟宝玉开了个玩笑,尽管晴雯和宝玉的关系最清白,然而极度的焦虑让她无暇分辨,只要跟亲生儿子有关,慈眉善目的王夫人立刻一脸黑线,脑门上刻着两个大字:死滚!她太紧张,太不安。这份不安投射出来,便觉得草木皆兵,一切都是可疑分子。

贾母:过度溺爱、没有边界的祖辈

就像天底下所有的祖母一样,贾母的问题也同样不可避免:对孙子贾宝玉的过度保护和溺爱。这个全世界都知道就不说了(当然很多时候是很感动的)。与儿子贾政关系边界不清晰,动辄插手亲子教育。在“打宝玉”这一回里,对于贾政的不妥行为,贾母直接训斥“先打死我,再打死他”,甚至以“跟宝玉回金陵老家”为要挟,把贾政直接骂得懵圈放弃,跪地磕头不止。待宝玉伤好,贾母又直接命小厮传话给贾政,说这段时间宝玉要休养,外人一律不见。

就像王夫人说的,“老太太宝贝似的,若管紧了他,倘或再有个好歹,或是老太太气坏了……所以就纵坏了他。”

贾宝玉:被严密保护、失控羸弱的孩子

受到如此关注、宠爱的宝玉,听起来应该是快乐陶陶、放纵自由的。可事实是宝玉一直处在物质的极大丰裕与精神的极度牢笼里。衣食住行无疑是骄奢的,觉得玫瑰卤子不香甜,立刻换玫瑰清露;突然想吃碧荷莲蓬儿汤,再费事贾母也一叠声地叫人做去;凡行动坐起,必有丫环小厮前呼后拥。

但宝玉并不见得全受用。他跟自己的好基友柳湘莲说的一段话,颇能代表心声:“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有次借着会客的名义偷跑出城,回来一家人都快疯了,一面说“明儿再这样,一定叫你老子打你”,一面又怕他没吃饱,问路上吓着没,百般的哄他。

过度的关注、满足和保护,其实是一种打着爱的名义实施的管控和淹没。

宝玉被看重,却不被尊重。作为贾府嫡孙,未来继承人,宝玉当然是“被看重”的。然而看重不等于尊重。看重是期望,是责任,是担当压力,是从家庭的角度出发;而尊重是放手,是祝福,是自主选择,是从孩子自己的角度出发。

就说宝玉的两大人生课题:事业和爱情。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宝玉可谓人才翘楚,他文章写得好,想象力大胆,性情纯真敏感,对艺术审美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识。放在今天,完全可以成为作家、大 V、创意大师、一个超级大IP。

然而家里人一定要让他参加常规高考(科举),一定要写八股文(应试教育),所谓“仕途经济学问”。宝玉想做一个创作者,家里人让他考公务员。宝玉喜欢黛玉,家族需要他娶宝钗。一生所向与一生所爱,如此珍贵的人生体验,宝玉都不能做自己的主。

家庭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能量场

红楼呈现出来的中国式家庭图景,到今天并没有大的改变。父亲逃往工作,借加班和应酬来回避家庭的粘连和压力。用所谓事业的成功和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环境来自欺欺人。母亲躲向孩子,从孩子那里获取自我价值和对丈夫的期望。

嘴上说希望孩子独立,潜意识里却拽着孩子不放,因为孩子就是她存在的理由。祖辈一味溺爱,而且容易逾越边界,最容易激发婆媳矛盾和隔代教养冲突。孩子的成长被剥夺,背负巨大期望和压力,淹没在爱的深渊里。

家庭是一个能量场,任何一方出了问题,都应该向整个家庭系统寻找源头、寻求理解和支持。这大概也是现在”家庭治疗师”大火的原因。作为家里的收入支柱,却不以此为借口,仍积极参与家庭责任;作为职场妈妈,能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学会在多个角色间平衡,适当放下某些得失;作为全职妈妈,能保持警惕不沉没在母爱之中,寻求自我价值独立;作为祖辈,既爱护孩子,提供教养建议,又能忍住不插手,不越界。

一个能量健康流动的家庭 =【陪伴参与的父亲 +独立平和的母亲】+慈爱有界的祖辈 +安全弹性的孩子。加一个括号是因为,夫妻关系应独立依存,并越过亲子位居家庭关系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