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毒素放倒1家4口,孩子不治身亡!自制食品恐中招,别再瞎买了

2019-07-26     爱幼科学说

7月中旬,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发生一家四口食物中毒事件。正在读初中的14岁男孩李强(化名)在当地医院经抢救无效身亡,他的父亲、祖父、祖母之后被紧急转到北京的医院,至今仍在ICU。

经医院诊断,本次食物中毒由急性重度肉毒毒素中毒(食源性)导致。目前,张家口市怀安县公安局已介入调查。专家提醒,肉毒毒素毒性很强,无论是家庭自制食品还是选购加工食品都需谨慎。

食物中毒一人死亡三人进ICU


据家属介绍,7月15日,为准备明年的中考,河北省张家口市的李强随父亲回老家办理身份证,并到怀安县一堵墙村看望祖父母。当晚,李强父亲在村里的小卖部购买了真空包装的鹌鹑蛋、火腿肠、凤爪、小鱼等副食,以此搭配祖母从另一家小卖部购买的速冻水饺,一家四口吃了晚饭。


7月16日早晨,李强出现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症状,被当地县医院初步诊断为急性胃肠炎,并进行了输液治疗。当日下午,李强的父亲、祖父、祖母也出现了相似的不适症状,症状较为明显的祖父被送往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就诊。

到了7月17日凌晨,李强因病情加重转院至张家口市251医院急救中心,后经抢救无效身亡。

根据家属出示的诊断书,对于症状类似的祖父,张家口市第一医院7月17日给出了“食物中毒可能性大,建议患者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的治疗建议。随后,李强的父亲、祖父和祖母3人被送往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三〇七医院)就医。经病史询问和详细体格检查,医生高度怀疑患者均为肉毒毒素中毒。7月17日至19日期间,3人先后被转入ICU。


7月19日,医院对3人的血液、呕吐物进行检测,均检测到剧毒A型肉毒素,同时查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A型肠毒素,诊断为急性重度肉毒毒素中毒(食源性)、II型呼吸衰竭等。

截至7月23日,仍在重症监护病房的3人均处于需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治疗的状态,其中,李强祖母的情况仍不稳定。


简直太可怕了,就因为一次食物中毒就让好好的一家四口天人永隔,文中提到的肉毒毒素究竟什么,竟然如此致命?

什么是肉毒毒素?


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毒素。这种毒素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它侵入人体血液循环后,主要作用于神经末梢,阻碍已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麻痹。

临床上,中毒患者的早期通常会出现疲倦乏力、头痛、头晕等症状,随后有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颈部酸痛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最终可能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肉毒毒素中毒的死亡率较高,一般为20%~40%。中毒治疗往往需要特殊的抗毒血清,治疗难度也比较大。


现在,肉毒毒素最出名的可能是它的美容作用。在特定位置注射肉毒素,可以用来除皱。


不过,我们不应该忘记这种毒素的可怕之处:肉毒杆菌产生的肉毒毒素,是已知所有化学和生物毒素中,毒性最强烈的物质之一。

它对人的最小致死量约为 0.0000001 g。

即,1 kg 肉毒毒素结晶足够毒死全世界所有人口(事实上可毒死 100 亿人)。

医疗使用需要格外谨慎,“毒”从口入也值得警惕——这种毒素不怕酸,胃液也无法破坏它的毒性。

自制食品需警惕


肉毒杆菌的分布相当广泛,土壤、动物粪便等地方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这些细菌还可以随着空气中漂浮的灰尘、小液滴飘散到四面八方,继而污染我们的食品。由于很难做到完全无菌,日常的食物也可能被肉毒杆菌污染。

不过,存在肉毒杆菌并不意味着一定有毒。这些细菌能够繁殖和产毒的条件其实相当苛刻:首先它需要严格隔绝空气的环境,其次还要有适宜的水分活度、营养条件和环境温度。当这些条件有一个不满足的时候,它就不能繁殖,也不能产生毒素。正因为如此,肉毒杆菌在自然界虽然常见,但食品污染其实比较少见,中毒案例就更罕见了。

在世界各地,发生肉毒素中毒的食物种类不完全一样,不过总的来说,这些并不常见的中毒案例主要出现在家庭自制食品中。

在中国,肉毒毒素中毒发生最多见的地方是新疆,根据新疆的数据统计,由发酵豆制品(臭豆腐、豆瓣酱等)引起的占80%以上,发酵面制品(甜面酱等)引起占10%左右。

在日本,鱼制品引起的中毒较多;美国以家庭自制罐头、肉和乳制品引起中毒者为多;而欧洲的中毒案例则多见于腊肠、火腿和保藏的肉类。


肉毒中毒案例多发生于家庭自制发酵食品、自制罐头等。

肉毒毒素,加热即可消灭


肉毒毒素毒性很强,但它也有很明显的弱点:怕热。肉毒毒素在高温环境里很不稳定,通常只要在75~85℃加热30分钟。而对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如火腿肠、罐头、真空包装食品等“熟食”,虽然通过使用真空包装可以延缓其变坏,但也因密封的操作形成了低氧环境,并不能防止肉毒杆菌和肉毒素的存在,故而在制作时,必须对其进行彻底加热——超高温瞬时灭菌或者121℃保温20至30分钟。

而肉毒杆菌产生的芽孢更难对付。肉毒杆菌芽孢抗热性很强,即使是高温处理也很难杀死,一旦条件合适,它还可以继续生长繁殖。当然,把少量肉毒杆菌芽孢吃进肚其实并没有直接摄入毒素那么危险。芽孢是休眠状态的细菌,它还没有恢复生长,所以这时候并没有毒素。

而且,成年人的肠道里早已有稳定的肠道菌群,少量肉毒杆菌芽孢斗不过这些“地头蛇”,因此它们对成人的危险性相对较小。然而,在婴幼儿体内情况就不同了。由于肠道菌群还没站稳脚跟,肉毒杆菌芽孢在婴幼儿肠道中繁殖并产毒的风险更大。因此,可能被肉毒杆菌芽孢污染的食物(例如蜂蜜)不要给小于1岁的孩子吃。


在食品加工中,人们也会采用一些方法来抑制肉毒杆菌,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添加亚硝酸盐。除了添加亚硝酸盐外,加酸剂(肉毒杆菌在pH 值低于4.5时生长会被抑制)、减少水分含量、加盐等方法也能帮助抑制肉毒杆菌生长,也可以几种方法同时使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入发酵剂和发酵基质来抑制咸肉中肉毒杆菌的生长。

如何避免中毒?


肉毒中毒最常发生在一些家庭自制食品中,这也提醒大家,自制食品不一定更安全,千万不能麻痹大意。

预防肉毒毒素中毒,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彻底加热。尤其是那些可能受肉毒杆菌污染的食物,如发酵豆制品、火腿香肠、罐头食品等,最好做熟透后再吃,这是避免肉毒毒素危害最有效的方法,千万不要因为图方便而生吃。

2.自制食物时,要注意卫生操作。尤其是那些要长时间放置的发酵食品,要格外小心杂菌污染。如果实在没有把握,最好不要盲目自制了。

3.加工后的发酵豆制品等,如果吃不完要尽快低温储存。

4.不要给1岁以内的孩子吃蜂蜜。

这些自制食品尽量别做了


为了家人和自己的安全,这些自制食品能不做还是尽量别做了。

自酿葡萄酒

自酿葡萄酒已经成为一些家庭的习惯,但在这里丁香医生还是要呼吁大家关注自制食品安全问题。

葡萄酒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甲醇。但家庭酿制由于没有杀菌消毒、去除甲醇、品质检验的条件,如果操作不当,杂菌水平、甲醇含量就容易超标。

而甲醇的危害各大媒体也是年年报道,喝了“甲”酒中毒,会导致失明甚至危害生命。


这样的新闻比比皆是,而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尽可能避免自酿葡萄酒。

别让自己的家人,成为悲剧的主人公。

自制腌菜

腌菜清脆爽口,而且工序也并不复杂,很多人都喜欢自己在家做。

但是,自制的腌菜,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安全隐患——

1. 自然发酵,容易产生亚硝酸盐

发酵品中亚硝酸盐的产生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不过,工厂生产会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质检部门也不是吃素的。这些都保证了市面上流通的产品的安全性。

然而自制品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亚硝酸盐中毒的新闻常常见报。


亚硝酸盐在适宜条件下能生成一种 I 类致癌物——亚硝胺类化合物。而亚硝胺类化合物与食管癌、胃癌等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除了避不开的亚硝酸盐,还要当心发酵过程中的杂菌污染——

2. 杂菌污染,无法避免

腌菜依靠自然发酵。发酵过程不易控制,十分容易造成杂菌污染。实际上,所有家庭自制发酵品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包括刚刚提到的葡萄酒。

杂菌中最主要的是霉菌。而一些霉菌产生的霉菌毒素是具有致癌性的,比如另一种著名的 I 类致癌物——大名鼎鼎的黄曲霉毒素。


除了是一种肝癌致癌物外,黄曲霉毒素还是一种很强的毒素。它的毒性是氰化钾的 10 倍,砒霜的 68 倍,能引起急性中毒死亡。

有人会问:如果自己做好杀菌可以吗?

话是没错,但工厂的杀菌条件是超高温、超高压或者巴氏消毒(超长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兼顾美味与安全。

而上述这些有害物质,在家庭自制条件下都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但,自制腌菜也还不是最危险的——

自制豆制品

自制豆制品可能是最常见的,但后果也是最严重的。总有致死事件见诸报端。而与之前提到的几种不同,豆制品中毒主要是因为肉毒毒素。

而自制发酵食品正是它的常见来源。


还是那句话,家庭自制没有控制有害物质的条件。所以,别让自己的家人置于危险之中。

如果你珍爱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请千万告诫他们:

不要迷信自制,工厂的制作条件比家庭严苛多了。

通过正规途径购买的正规产品,经过层层杀菌、检验,比自己在家做的要靠谱得多。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M_JLmwB8g2yegNDKc6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