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爸狂扇女儿巴掌并直播:为什么父母情绪失控,孩子仍想抱你

2020-02-14     爱幼科学说

PART

01

这两天,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瞬间揪起一颗心。

视频里,一个小女孩正在卫生间刷牙,她爸爸突然走过来,伸手狠狠地在女儿脸上扇了两巴掌。

嘴里还骂道“上课不听讲!打!打!”

小女孩被突如其来的打骂吓得嚎啕大哭。

女孩的父亲李先生说,当天晚上八点多,女儿的班主任给他发了一段语音,说他女儿上课搞小动作,躺在前桌和后桌孩子身上。

李先生质问女儿,女儿说自己是为了捡东西,不是故意躺在同学身上的。

孩子的解释并没有得到李先生的认同,他反而觉得女儿和老师讲得不一样,肯定是在撒谎。

这时候,老师说道:“你养十年了,你管不了这个孩子,这孩子在我这待仨月,我也管不了......”

这句话让李先生觉得自己失了面子,在老师面前丢了脸。

气急败坏之下,他来到正在刷牙的女儿身旁,狠狠地扇了两巴掌,一边扇一边还用手机拍摄视频,发送到了班主任和家长的微信群里。

他说,自己这么做是为了向老师证明他会管教孩子

事情在网上曝光以后,很多家长都在谴责这位父亲,有位老师说:

“我上班第一年也遇到这样的家长,刚开学学校要收一些回执,只是和家长说了一下回执孩子找不到了,他爸就边打孩子边录视频,把视频发到家长微信群。

打电话给家长,电话里传来打孩子的声音。这件事给我教师生涯留下心理阴影,至今想起来都好害怕。”

可以想象一下,年幼的女孩,面对不相信自己的爸爸百般解释,最后还要忍受莫名的抽打,并且看着自己被打的视频直播出去。

班级的家长、同学、老师都看见了自己最不堪的样子,一些不怀好意的同学会整天用这件事情羞辱自己。

连亲生父母的尊重都得不到的孩子,能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吗?

遇到这种情绪化的父母,就是孩子一辈子的灾难。


PART

02

我看到过一位网友曾在贴吧里吐槽:

她的母亲情绪化严重,如果她不听话就会被母亲连同玩具推到门外,母亲还会说不要她了。

父亲有着很严重的“小市民思想”,父母经常因为价值观不合吵架,每次都要离婚。

长此以往,她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1.看似表面强大,实则因为怕被讨厌而不想麻烦别人,毫无人际交往的自信。

2.情感淡漠,无法改变父母易怒的性格和每日的争吵,即使后来奶奶瘫痪在床也毫无感觉,只是定期给钱。

3.不信任爱情,谈恋爱永远不超过3个月。折磨喜欢自己的人,面对自己喜欢的人永远在退缩。

4.惧怕吵架,吵架时像泼妇,其实骨子里害怕的要命。

这四点性格缺陷造成了她一辈子的痛苦,活得不像正常人。

而当她打算与父母坐下来好好谈谈时,父母又是一阵劈头盖脸的责骂和嘲讽,让她只能一个人苦苦挣扎。

也许你会觉得,一句骂言、一个白眼、一个扬起巴掌的动作,是管教孩子避免不了的手段,但在孩子眼里,这些手段的背后,都有一道道愈合不了的伤疤。


PART

03

那些能看得到的伤害并不可怕,起码能让家长知道自己下手太重容易把孩子打坏,还可以治,还有机会改。

可怕的是打进、骂进股子里的“暗病”,这个无法根治,甚至会祸害到下一代。

德国有部非常著名的绘本,叫《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是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情绪化的父母。

今天早上,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妈妈突然冲我发起了脾气,她生气地对我大吼大叫!

(莫须有的情绪发泄,每个父母都对孩子做过。)

我的身体被吓得四分五裂。

(孩子被吓得魂飞魄散。)

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

(内心充满恐惧的孩子注意力涣散,会以天马行空的神游来逃避令人惧怕的现实世界。)

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

(被恐惧笼罩的孩子也容易贪食、过量进食,肚子像大海一样填不饱。)

我的翅膀掉到了热带丛林中。

(恐惧、害怕会让孩子紧紧抓住某人或某物,产生病态的相互依恋关系。)

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

(孩子想要求救却喊不出来,想表达自己却无从诉说。)

我的尾巴呢?它在街上就像是个迷。

(不知道为什么被挨骂挨打,造成意识紊乱。)

我就剩下了一双脚,跑啊跑。

我想叫,但没有嘴。

我想找,但没有眼镜。

我想飞,但没有翅膀。

跑啊跑,到了傍晚跑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我累了......

绘本的最后,企鹅妈妈开着大轮船,在世界各地一点点寻回了孩子失散的身体,用针线再缝补回来,可最后拼成的,还是原来的那个孩子吗?

可不论家长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永远不变的。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着一条“救救孩子”的新闻,主人公不过7岁男童,当未成年人保护协会前往他家里救助的时候,孩子已经被亲生母亲打得伤痕累累,一看就遭受家庭暴力。结果可想而知:母亲被警察拘留,孩子被保护协会带回救助。

然而,等到男童的身体逐渐恢复健康的时候,他却向保护者提出了一个要求:我要找我的妈妈,就算挨打,我也想和她待在一起。

这话一出,立刻在网上掀起了滔天舆论,网友们难以置信孩子的心理,纷纷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方面入手,认为孩子需要看心理医生。


PART

04

作家刘继荣在《遇见世上最好的爱》中,讲述过一个令人泪奔的故事。

有一天,她去幼儿园接女儿放学。老师告诉她,女儿比别的小朋友都“慢”一些,而且这些天女儿吃饭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经常撑到胃疼了,还是要加饭。

听了这些,刘继荣浑身发冷,头晕目眩。

回到家,她瘫在床上想要趟一会。

可女儿总是躲躲闪闪的想要跟她说话,弄得门发出吱吱的声音。她终于忍不住爆发:滚出去,我不想看见你!

女儿过了好一会儿才瑟瑟发抖的说:妈妈,如果一个人杀了她的手,那他会死吗?

这孩子竟然“玩刀子”弄伤了自己的手!

她为什么要玩刀子?因为她想给妈妈削苹果吃。

妈妈嫌她笨,妈妈让她滚,可她依然想给妈妈削苹果,让妈妈别生气了。

她吃这么多不是傻,也不是馋。

而是她要吃的饱饱的才不会生病,才能长高变聪明。长高了她才能帮助妈妈拖地、做饭,妈妈就不会再烦了。

电影《你是好孩子》

这就是孩子的天性,你对她再过分,她依旧会毫不迟疑地回到你身边,回馈以最直接、最纯粹的爱。

我承认,每一个成年人,都是第一次成为父母,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己的局限和不足,总会有做得不完美的时候,但我们必须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尝试把武力值悬殊的单方面欺凌,换成将心比心的有效沟通。

有人说:我小时候也老挨打啊,不是也很好么?

因为有这个暴力文化,所以就习以为常,这背后逻辑是说不通的。

被打的孩子长大以后“没有人格扭曲”,并不能证明“家长打孩子是合理的”。

打骂对孩子并不是没有影响,而是有的家长选择忽视,选择认为没有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书中说到:


研究表明,就算是惩戒孩子某种具体的不良行为,体罚也算不上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它的威慑作用只是暂时的,但它所引起的孩子的愤怒情绪、复仇心理以及自我仇视却异常强烈。


很明显,打孩子所造成的心理、情感和身体伤害远远超出了其短暂的约束效果。

把“为孩子好”的出发点换成诚恳、接纳、富有同理心的关怀,而不是某种带有目的性的需要。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9mOSXABgx9BqZZIGSC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