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认识不一样的三国
ID:shuosanguo
在曹丕与曹植的世子之争中,涌现出多方力量站在双方背后。以荀彧贾诩以立长为核心支持曹丕,而以杨修,丁仪等人为首的年轻士族则力挺曹植。双方不断揣摩曹操的心思,以期能在未来曹魏政坛上谋取一席之地。
世子之争往往是非生即死,站错队的结局常常是惨淡收场。即使与曹丕私交不错的杨修,因为他所处之立场,也使得最终在世子落定之后走向了断头台。
今天我们不去说世子之争中那些耳熟能详的事件,我们来关注一个在这场不见血的战争中,一个潜伏在各尊大神背后的小人物。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有了他,曹丕才最终获得了魏王的宝座。而这个小人物,就是日后被封为“丑侯”的吴质。
吴质,字季重,兖州济阴人。由于其出生不佳,喜欢结交权贵,不与乡里往来,所以他的名声并不好,但他之后却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这一切的缘由,都是他在助曹丕夺下世子之位中,立下的汗马功劳。
曹丕曾派人请教贾诩,问如何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贾诩的回答很官方:
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三国志 贾诩传》
看似官腔,实为至理名言。曹丕知道了此为根本,但他需要“道”之外的“术”!而这个术,就是吴质教他的,总结起来无非两个字:诚和疑!
什么是诚?就是要让曹操看到曹丕的诚实,诚恳!
什么是疑?就是要让曹操对曹植产生怀疑。
一方面使自己加分,另一方面使对手扣分,这就是吴质的基本策略。而之后曹丕也正是严格执行了吴质的策略,从而使自己在世子之争中占据优势。
世语曰:魏王尝出征,世子及临菑侯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歔欷,于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
——《三国志 王卫二刘傅传 引注 世说新语》
首先是诚恳,曹操出征,曹植秀文采,现场歌功诵德。而吴质则让曹丕啥都别干,就使劲哭,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不舍之情。曹丕的演技也是刚刚的,哭得曹操和周边的大臣都感动了,纷纷竖起大拇指,这孩子诚意十足啊。
充分显示了自己的诚恳,但在才能方面却输一筹,曹丕只能说是保住了一个平手的资格。下一步便是如何让曹操对曹植产生疑惑。而这一点,根本不用吴质去主动创造,因为平时高调惯了的曹植,早已经不知道了收敛。
以车载废簏,内潮歌长吴质与谋。脩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脩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从之,脩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
——《三国志 王卫二刘傅传 引注 世说新语》
由于吴质不在京城为官,为了避嫌,曹丕用破蒌子偷偷将吴质运进府中参谋诸事。而此事被杨修所知晓,吴质便使出一招反间计。当次日杨修满怀希望从蒌子中拎出吴质时,他只看到了蒌内的白绢。诬告!这是赤果果的诬告!想必杨修的脸当时是煞白煞白的。因为从此曹操对曹植打上了问号。
你曹植的聪明是装出来的?
你曹植一心想诬告你哥曹丕?
……
帝王的多疑往往会改变人的一生,这一次改变的就是曹植的一生。
而此之后,曹操对双方还进行了多次的考核。
“邺城出门传令”,曹丕始终摆出一副“诚恳”的模样,以“不忍杀父亲将士”之名悻悻而归;曹植则“急功近利”斩杀守门将士,成功传令而回。
“樊城救徐晃”,曹丕“诚恳”地为其弟曹植举办送行宴会,嗜酒的曹植直接因酒醉误了次日的发兵时间……
不断的试探,不断的较量!曹丕始终用“诚恳”答复曹操提出的难题屡屡得分;反之,曹植却不断暴露自己的性格弱点屡屡失分,使曹操对他产生“怀疑”。直到那次“夜闯司马门”事件的发生,曹植的夺位之路终结。
世子之争就此落幕!
在贾诩的战略指引下,在吴质的战术指导下,曹丕凭借着出色的演技获得曹操信任,成功上位。而我们的主人公吴质,就此扶摇直上,平步青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