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油田的采气人:坚守“死亡之海”,没时间感受荒凉

2019-11-15   和田在线

2019年10月26日,新疆塔里木盆地,天山南麓,物探工人要通过绳索才能爬到山腰作业。

塔里木环境异常恶劣,在以往的施工中,王中杰和队员们探路时,一群人掉进了结冰的水库。还有队员掉进了刀片山的石缝里。有一次突遇山体滑坡,道路中断,4名队员被困山顶,他们把仅剩的几包香烟点着,连同随身的挎包也烧了取暖,等待救援。还有一名队员在沙漠迷路,因为没有信号,人被发现时已经脱水。

“地球物理勘探就是在地表上打井,井底放置炸药,利用炸药人为制造地震,地震波传到地下再反射上来,绘制出地下地质构造,分析岩层成油条件,就像给地球做CT一样。”王中杰介绍说,物探是用最原始的方式,干最高科技的活。

王中杰和他的队员们已经在山里待了四个多月,早晨7点出门,下午5点下山,“最远的地方,下山要走三个半小时。”他们在几十公里外的小镇上租了民房,午饭是自带的干馕,赶上雨雪封山,只能住在山里临时搭建的帐篷里。

23年来,王中杰参与的二维物探项目26个,达到8854公里,比北京到库尔勒一个来回还要长;参与的三维物探项目21个,达到7736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王中杰所在的2100队为“西气东输”第一气田克拉2气田承担了塔里木盆地第一块山地三维物探,他们提供的精确地震数据为后续勘探提供了有力帮助,被称为“山地三维第一旅”。

钻探: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姓名:周健 职务:塔里木油田勘探事业部库车勘探项目部主任

2019年10月29日,塔中,夜幕下正在运转的抽油机。

高温浮尘、风沙肆虐,铺天盖地像堵沙墙的沙暴说来就来,一望无际的沙漠,连挪栽的榆树、柳树都死了,陈新伟所在的塔中,无疑是最艰苦的地方。第一次踏进塔中,别人用荒凉寂寞来形容,但陈新伟并没觉得,“你是来干事情的,每天忙个不停,哪有时间去感受荒凉。”

这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号称“死亡之海”“生命禁区”。塔中,则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这里流传的一个故事是,有一年塔中一个承包商单位来了20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第二天走了19个,剩下的唯一一个是睡过头了。陈新伟一待就是22年,是坚守沙漠腹地时间最久的石油人。

1997年,陈新伟带队到塔中建设120万方天然气处理装置,第一次踏进沙漠腹地,就创下两个全国之最,“一是这套处理装置属当年全国自动化程度最高,要求极严,要一次建成投产难上加难;二是塔中油田属于勘探开发初期,地处沙漠腹地,补给全靠500公里之外的库尔勒基地,全国最苦。”

不过陈新伟并不觉得苦,“那时候看到一个进口的自控阀门都觉得新鲜,一心扑在设备上。”

陈新伟还记得,2000年春节前夕天然气处理装置的制冷压缩机出现严重故障需要重新购置更换,否则处理的天然气不合格会严重影响下游用户和老百姓用气的质量,他就在塔中过春节。大年初一,新设备刚到,他和同事就急不可耐地跳进了车里。

天然气处理同样与危险相伴。2003年大年初一晚上8点多,大家正在吃年饭,120万方装置主控室紧急报告:空冷器管束发生严重刺漏。

陈新伟火速赶到现场抢险,危机之中他脱下工服扑灭了一名抢险人员身上的火,指挥抢险队对周边储存油气的容器、管线进行喷淋降温,避免次生险情发生。

这次意外发生后,塔中的安全管理水平逐渐迈向标准化安全管理。“以前管线漏了,就根据经验清油,挖坑,焊接管线,甚至还有员工在坑边抽着烟参与抢险,因为那时大家认为油里扔个烟头都不会着火。推行安全标准化之后,必须拉警戒线,清理易燃易爆物,清除火源,气体检测合格才能施工,同时周边专人消防监护、监督,观察风向标。”陈新伟说。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是塔里木油田沙漠石油工人的格言。陈新伟对这句格言的解释是,“选择石油、选择天然气,就是选择了荒凉,你为了干事创业,荒凉就一闪而过,你如果混日子,在城市也觉得荒凉。我站立的这个地方,几天后上海市民就会用上我输送的天然气,这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

集输:一个人,一口井,一座城

姓名:卢庆庆 职务:克拉油气开发部克拉处理站党支部书记

2019年10月26日,新疆塔里木油田,克拉2气田克拉2-7井全景。

2004年6月,刚毕业两年的卢庆庆主动申请参加西气东输主力气田——克拉2气田处理站的建设。克拉2气田所在区域周边全是褐红色山体,它们历经风蚀,形态各异,被当地人称为“魔鬼城”。初来时他忍受不了这里荒凉,就靠各类书籍来打发时间,最喜欢的就是天文、物理、数学相关的科普书籍。

“魔鬼城”之下,是西气东输的主力气源地。克拉2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800多亿立方米,成为我国最大的整装天然气田,直接促成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

克拉处理站的作用,就是把周围气井的天然气集中净化处理。目前日处理天然气1800多万立方米,可供5400万人口一天的生活用气量,而高峰期处理量更是每天都超过了3000万立方米。

卢庆庆觉得自己最开心的是解决切实的生产问题,“就跟做数学题一样,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能解决。”

克拉的冬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管道冻堵,是天然气处理站面临的最大问题。电伴热是一种解决管道和容器保温和防冻方案,因为电伴热老化或者失效的原因,会造成电伴热部分发热量不够或者不发热的现象,工人只能人工检查电伴热,摘了手套用手摸,高处还要爬上爬下。克拉处理站共有1293条管线,工作量巨大。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卢庆庆将靠温差自发电的半导体接到电伴热上,发光二极管置于电伴热保温层外,巡检人员看到二极管亮就能判断电伴热在正常工作,经过改造后,还能直接显示电伴热的温度。

今年2月份,这项发明被授予了国家专利。

卢庆庆喜爱发明创造,每年都有四五个专利,至今已获得20多个国家专利,使他成为塔里木油田天然气处理的技术创新模范。

卢庆庆介绍,克拉2气田目前有19口生产井,负责巡检和维护的工作人员16人,单井日产天然气110万立方米,以每户家庭日用天然气一立方米算,平均一个人管理一口井,一口井的采气量可供一座300万人口的城市家庭天然气使用。“少人高效,实现一个人、一口井、一座城。”

文 |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