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没有多少知道石挥,人们的记忆也已淡忘,但是任何一本中国影史上都会有他的大名。他那炉火纯青的演技和独一无二的个人特色,使得他在影坛上的地位稳如泰山。作为一名艺术天才,石挥才华横溢,戏路宽广,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既注重内心体验,又精于外在表现,是我国演技派表演艺术家的代表人物,成为中国独具风格、成就卓著的表演艺术家。
石挥(1915年-1957年),原名石毓涛,天津市人,中国电影、话剧演员、电影导演。
1937年到上海后,先后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上海职业剧团、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演出团体,演出过《家》、《大雷雨》等十多部重要剧目。还写过话剧剧本《云南起义》,导演过《福尔摩斯》等话剧,被人们誉为"话剧皇帝"。1941年进入电影界,第一部影片是在金星影片公司拍摄的《乱世风光》中任主要角色。1947年到1951年石挥在文华影片公司工作。主演了12部影片,导演了3部影片,《我这一辈子》是他根据老舍的原著自编、自导、自演的优秀作品,此片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影片充分展示出石挥的电影艺术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石挥表演艺术戏路宽广、感情真挚,并努力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其导演作品虽然不多,但同样体现出能够适应不同的风格和题材的特点,且始终贯穿着富于个性的艺术追求。
石挥,30-40年代从事话剧创作已经有巨大名声,在电影角色创作上也取得出色成就。《我这一辈子》是他编导的伟大杰作。这是一部新中国建立之初最为典型的表现旧社会时代悲剧的上乘作品。一个人的辈子就是整整一个旧时代的苦难缩影,影片通过一个老警察这样一个特定时代的人,以历经不同时代的经历在表现黑暗社会对人命运的一次次压迫、残害,来证明旧时代的换汤不换药和无可救药。本片旁白以"我"的口吻,将"我"一生的辛酸坦露无遗。
从某种程度上说,本片是建国前现实主义影片的一种集中体现,既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式史述的叙事结构和对比手法,又有《马路天使》的隐喻手法和表现手法,也有《神女》式省俭场面过渡方式。
1941年进入电影界,他第一部影片是在金星影片公司拍摄的《乱世风光》中任主要角色。
1947年到1951年石挥在文华影片公司工作。在此期间,他主演了12部影片,导演了3部影片。
1950年他根据老舍原著自编、自导、自演的《我这一辈子》,表演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这一辈子》成为他的代表作,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优秀经典影片,曾获文化部1949-1955私营厂优秀影片二等奖。
1953年以后石挥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
1954年石挥导演的影片《鸡毛信》,荣获1955年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这是最早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儿童故事片。
1955年导演的戏曲艺术片《天仙配》,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并引起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黄梅戏热潮。
1957年拍摄的《雾海夜航》是石挥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1957年11月,"反右"运动中,石挥含冤而死。1979年2月,上海电影局召开大会为石挥平反。
几十年后,人们又从黑白胶片和发黄的文字中发现了他。1982年3月,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上,法国电影史学家米特里还说:“我发现了中国电影,也发现了石挥。”
1995年由广电部,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举办世界电影100周年暨中国电影90周年纪念活动中,中国电影世纪奖评委会授予石挥“中国电影世纪男演员奖”。
中国电影百年的历史上,并不缺少循规蹈矩的好好先生,而像石挥这样“离经叛道”的鬼才却屈指可数。曾是叱咤舞台的“话剧皇帝”,他自编自导自演的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影片《我这一辈子》,影片从导演到表演,充分展示出石挥的电影艺术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追求,被称做“平民史诗”,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石挥一生,多才多艺,但是他傲得厉害。就连当时公认的一号男角赵丹,他也不怎么放在眼里。曾有人拿他和赵丹作比较,他不屑地说:“比什么比?我有我的好处,赵丹有赵丹的好处。”
这个出身于草根的巨星,实在没什么“巨星相”,小眼睛,模样平平。可他的戏演什么像什么。有人正正经经来问他:“您师从哪派”?他答曰:“天桥加京剧”。的确,小流氓、穷警察、老园丁,这些“小而坏”的市井人物,被石挥演绎得光芒四射。就连曹禺都心悦诚服地说,《雷雨》中的奴才鲁贵,“石挥演的,比我写的都好。”
石挥曾在《假凤虚凰》里扮演过一个假冒富商的理发师,他自创了一系列“拿剃刀在领带上刮刀片”的形象表演,竟引起理发业工会投诉。
“大老粗”演起一代红伶秋海棠,却也别有一番风味。当石挥那张贴着口香糖当疤痕的脸,凄然地面对观众落幕时,连台下的梅兰芳都高声叫好。
旧时的上海滩,这个处于事业巅峰中的“话剧皇帝”,甚至用他人看来十分狂妄的言语宣称:“我上场前要观众盼着我,在场上要观众看着我,下场后要观众想着我。”
石挥却有他狂的道理。一拿到剧本,他像着了魔一样,把剧本的空白处写得密密麻麻,因为,“剧本上印的一行行字,固然很重要,但行与行之间的空白,才是我们演员创作最重要的地方。”
就连他的亮相,也那么与众不同。上场前,先一阵咳嗽,引起观众的注意。接下来,观众看到一把雨伞的伞尖,随着雨伞的收起,观众看到一个人的后背,他在甩伞上的雨水。然后才转过身来,露出真容。
他享受着这种得心应手地操控舞台和观众的感觉,即便是在一场悲剧中,下面的观众哭得唏哩哗啦,可他在台上拿手捂着脸,从手指缝里偷偷看,心里暗暗地笑。
石挥才华横溢,戏路宽广,感情真挚,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既注重内心体验,又精于外在表现,并努力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但同样体现出能够适应不同的风格和题材的特点,其导演作品虽然不多,且始终贯穿着富于个性的艺术追求。他是我国演技派表演艺术家的代表人物,成为中国独具风格、成就卓著的表演艺术家。
石挥的铜像
小叟申明:内容和配图源自网络,经编排整理。版权归原作者,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