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读书?读也读不进去?台湾作家余治莹帮你避开阅读上的坑

2019-06-03     布谷学习

文丨余治莹 编辑丨金雀儿

来源丨布谷学习

布谷老师:

“读书不光能补充知识,还可以通过书籍,使作者与读者在对话中,产生生命的共鸣,共同塑造人生。”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

孩子的阅读之路是非常辛苦的,每个阶段都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而且每个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不一样的。

可以说,孩子的阅读之路就是不断地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

上期文章我们给大家分享了孩子在6-10岁这个期间的“阅读之壁”。

那么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在10-15岁的时候,还会遇到另外一个“阅读之壁”。

今天我们就跟随儿童文学作家余治莹老师一起来学习下:如何攻破孩子在10-15岁遇到的“阅读之壁”呢?

一本好书就相当于一位优秀的教导者,不知不觉带给孩子光明与力量。

当孩子10-15岁的时候,他已是经进入青春期了,这个时候,他需要大量的少年小说来引导他。

有很多优质的儿童文学界的标杆书籍,就非常值得孩子去反复阅读。

那如何选择这些书?如何用正确的方法阅读这些书呢?

余治莹

台湾儿童文学作家,图画书翻译,童书评论者,图画书读写教学研究者,儿童图书及故事评审,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第六届理事长,余治莹读写工作室创始人。

著有二十余本图画书,包括《冬瓜奶奶有法宝》《最棒的毕业礼物》等。译有近二百本图画书,包括《我爸爸》《大卫不可以》《天鹅》《分享》《做个爱书人》等。著有《绘本赏析与创意教学》《成语最精彩》《魔法作文》(新加坡出版)等。

目前在两岸三地推广早期阅读、图画书与少年小说的阅读策略、图画书读写教学、亲子共读等。

一、如何从跨越孩子在10-15岁遇到的阅读障碍?

孩子在6-10岁的时候,会遇到一个“阅读之壁”,我们用“桥梁书”来帮孩子顺利度过了,那等到孩子渐渐长到10-15岁,这时候他又会碰到另一个“阅读之壁”。

也就是说,他的阅读进程马上就要从阅读“桥梁书”向阅读“少年小说”过渡了。

在阅读少年小说之前,孩子们读的书大多都是童话类的,这类书主要告诉孩子的都是人间的美好事物。但是当孩子慢慢长大了,他会发现,现实世界并不像童话世界那样完美。

孩子慢慢进入真实社会、了解社会,会发现现实社会并不像童话书里描写得那么完美,那家长该怎么帮助他呢?

这时候就是少年小说登场的时候了。

成长类的少年小说是以青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为故事主轴,且以青少年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记录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经验。

不论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还是生死离别的课题,都能引导孩子走过成长中的高山低谷,也帮助孩子去思考生命各样的可能。

并且还能通过叙述社会百态,来让孩子了解现实社会真实的样子。

比如:

  • 离婚的家庭;
  • 经济萧条;
  • 学校霸凌;
  • 种族歧视;
  • 虐待动物……

通常孩子在面对这些社会上常见的现象时,他们也会思考,如果自己碰到这些事情时,他要怎么面对呢?

是选择逃避,还是选择勇敢面对?自己有没有什么能力可以去帮助别人?

少年小说就能引领孩子去思考这些问题。

当然,家长也可以通过一些真实案例来告诉孩子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最棒的方式还是通过阅读少年小说,让孩子自己了解书中主人公的一些经历,跟着主人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二、阅读文学小说可以增进心智理解

2013年世界顶尖的学术期刊《科学》刊出以上报告。科学家实验证明:“阅读有品质的文学小说,会比阅读通俗文学、非文学等作品,在移情、社会性洞察力、认知能力的表现突出许多。”

这些作品里面会有一些很重要的元素能触及到人性;触及到一些社会现象;或者说它的文风很优美。

这些都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所以,在孩子9-14岁的这个阶段,要多读有品质的文学小说,比如,世界名著以及得奖的少年小说,以此来帮助孩子能勇敢面对未来生活。

这些书就好像一个预防针,你注射在孩子的身上,让他有抗体,他就不会老是抱着《彼得潘》那样的幻想,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孩子会知道社会真实的样子,在他遇到一些状况时,他会知道该选哪个角色的样子来面对。或者应该具备哪种能力来帮助别人等等。

所以,对孩子来说,阅读这些有品质少年小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如何找到少年小说的核心主题?

少年小说的核心主就是让孩子启蒙、成长和明辨是非。

1启蒙

描写一个人在挫折中认识世界,在酸楚中蜕变的过程。

2成长

儿童成长为成人时所遭遇的考验与试练的过程。

3明辨是非

学会判断什么是错误,什么是正确,才不会误入歧途。

家长要给孩子读各种不同的少年小说,尤其是有品质的少年小说、得奖的少年小说。

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孩子认识社会、认识人性。包括那些优美的文字、语句,也会很大程度地提升孩子的文学素养。

在这里我拿一本书给大家举个例子,这是一本很经典的纽伯瑞小说。纽伯瑞小说是美国设定的鼓励少年小说创作的奖项,从1922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拥有了好几百本的金牌跟银牌的作品,非常值得大家去阅读。

这本书在台湾翻译为《一百件洋装》,在内地翻译成《一百条裙子》。

一百件洋装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这故事讲了三个女孩子的故事,三个女孩分别有着不同的个性。

三个女孩,三种个性

一个叫佩琪,她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儿,拥有很多漂亮衣服,本人也才华洋溢。她对自己很自信,算是比较自我的一个女孩。

另外一个女孩叫做玛德琳,她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她常常跟在佩琪旁边。佩琪有时候会把她的一些旧衣服送给玛德林,玛德琳的妈妈对衣服进行一些改动之后,大家就认不出来了,她算是佩琪的一个小跟班。

还有一个女孩叫汪妲,她是一个家里更穷的孩子,每天都穿同样一件破烂衣服来上学。

有一天,在大庭广众之下,汪妲看到一个女孩子穿着漂亮衣服,她也不由自主地说:“我有一整柜的衣服。”

大家都愣住了,因为她每天都只穿同一件衣服来上学,她怎么说她有一大柜的衣服呢?

佩琪觉得她一定在说谎。于是,她想到一个恶作剧,她每次都会堵在汪妲上学的路上问她:“你有几件洋装啊?”

汪妲始终说:“我有一整柜的衣服,都整整齐齐地放在衣橱里头。”

佩琪就问:“那你为什么不穿呢?”

汪妲说:“那是我的自由啊,我不想穿它们,我就只想穿同一件衣服。”

于是,佩琪就一直嘲笑她。

每当这时候,玛德琳就在旁边听着。她虽然也觉得汪妲这样说很奇怪,但她也不认同佩琪的做法。佩琪每天都要嘲笑汪妲,把这当作一个游戏,这样会不会令汪妲很伤心?

可是她敢怒不敢言,为什么呢?她很怕佩琪恼羞成怒,把矛头指向她说,你的衣服都是我给你的。

所以她很怕。

所以她每次遇到佩琪用语言霸凌汪妲的时候,她只能在旁边默默可怜汪妲,但是她又不敢说一句帮助汪妲的话。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直到有一天,她们举办了一个画图大赛。

原本大家都以为这次的画图大赛应该又是佩琦得第一名,可没想到竟然是汪妲获得第一名。

而且汪妲画了一百张图,每一张图都是一件美丽的洋装。老师把她的作品贴满了整个教室,大家惊叹地说:“哇,这么多幅画,画了这么多漂亮的衣服,真是太棒了!”

大家都等着让汪妲来,要跟她说声“恭喜”。

可是左等右等也没等到,因为汪妲已经转学了。她爸爸来信说,她要去一个不会被嘲笑的城市。

大家听完很难过,尤其是玛德琳。她觉得她很对不起汪妲,汪妲就是因为被嘲笑才决定要转学的,她觉得都是她的错,因为她没有出来主持正义。

玛德琳决定要去跟汪妲说声对不起,于是她邀请佩琪一起去了汪妲家。汪妲家住得很远,一路走来都是泥泞地,玛德琳一边走一边想,汪妲每天辛辛苦苦地走到学校,来了还被嘲笑说谎,她越想越难过,她决定待会儿如果碰到汪妲,一定要跟她说“对不起”。

可是当她们到了汪妲家,发现汪妲已经搬走了,早已人去楼空,家里只留下一个破破烂烂的衣橱。

玛德琳就在想,当初她说得那一柜子的衣服就是那一张张图画吧!玛德琳非常难过,一直不能释怀,可是她也找不到汪妲。

但佩琪依然认为那就是汪妲自己惹来的麻烦,她要走就走吧!

没想到在圣诞节的前夕,汪妲来了一封信,信里说她在那个学校过得很好,没有人嘲笑他。她还希望把她的那一百张图画送给班上的朋友。

其中有两张画特别指明要送给佩琪跟玛德琳。玛德琳拿到的时候很感动,她发现里面的模特竟然是自己,不管是发饰跟长相都是自己,她感到很惊讶。

这张图是汪妲在很久以前画的,就是说在他们嘲笑汪妲的期间画的。

那时候她虽然被嘲笑,可是还是以她们为模特画出了漂亮衣服,也没有把她们丑化,而且还把她们画得美美的。

玛德琳赶紧去找佩琪,佩琪的那张画也是,可是佩琪并没有特别在意。

这时候玛德琳就做了一个决定,以后再看到有人嘲笑别人,或是佩琪嘲笑别人,她都要勇敢地站出来主持公正。即使自己被嘲笑了,即使是不能再跟佩琪做朋友了,她都要勇敢地站出来,因为这是她该做的。

当孩子看完这样的书,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会不会从这三个主人公身上学到一些品质呢?

我相信一定有的。

四、少年小说的3个阅读策略

那么怎么跟孩子读少年小说呢?在这里,我给大家3个阅读策略,就以上面那个故事为例子。

1先为孩子朗读故事内容

如果故事过长,时间不够,也可以分两次或者多次读完。

2跟孩子谈论角色的特性

让孩子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比如说这本《一百件洋装》,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佩琪、玛德琳以及汪妲三个人的个性,然后让孩子想想看自己是谁呢?

3补充社会现象

结合社会现象,引导孩子思考。

之前我跟很多孩子共读过这本《一百件洋装》,大部分孩子都觉得自己曾经是汪妲,因为也有被欺负的经历。

他们也觉得自己是玛德琳,有敢怒不敢言的经验,不过没有人承认自己是佩琪。

我也会引导孩子思考,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人做过佩琪这个角色吗?他有没有无形中伤害过别人?

其实每个人都曾做过佩琪,只不过就像佩琪一样,她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有错。

这本书的作者就通过三个这样的角色,让孩子去思考,自己曾经都分别当过佩琪,当过汪妲,当过玛德琳吗?

最重要的是自己能不能像谈汪妲那样宽容别人,像玛德琳这样反思己过。

这样才是最棒的阅读者。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

布谷老师说:

我们跟大家分别分享了桥梁书的阅读以及少年小说的阅读方法,我们会发现孩子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阅读方法。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绘本和桥梁书阅读的重点:

阅读绘本:着重点在听故事、看图画,然后理解到作者、画者的用意。

阅读桥梁书: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能理解桥梁书文字叙述与绘本文字叙述的不同之处。能通过一些好玩的,跟自己有关的题材来阅读,养成阅读的兴趣。

之后孩子就能阅读各种各样的少年小说以及世界名著了。

在这里,布谷老师还是要跟大家强调一下,孩子在进行阅读的时候,绝不是只把故事读完就可以了,一定要去揣摩作者、画者的真正意图。

相信这样的阅读会让孩子变得更勇敢,更有毅力,更有行动力,更有同情心,更想要帮助别人,而且他所获得的幸福感也是很高的。

这样去培养孩子大阅读的能力,孩子未来的生活也会过得很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uOIQmwB8g2yegNDJtY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