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明珠---雁门关

2019-07-04   科报在线

雁门关是万里长城上的一座重要雄关险隘,也是镶嵌在万里长城上的一颗耀眼明珠,亦是大雁难以飞越的天险,历来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冲,因地处中原农耕文明及北方游牧文明接交地,而成为北方民族与中原王朝交往和争夺的军事要冲。是南来北往最理想的用兵要道和商旅通道。为山西省北部边境的重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号称中华第一关。

雁门关在恒山余脉西端,东恒山,西管涔,衔接吕梁,直延黄河,东西两侧山脉,连接为一道天然分界线,北为大同盆地,南是忻定盆地,历来与北方民族疆土之争和政权更迭冲突不断,是承东启西,接北连南的交通要道,更是北扼大漠、南屏太原、拱卫京师、势控中原的九寨之首和咽喉要冲。


雁门关始建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古雁门关亦称西陉关,到明代年久失修,山洪冲刷得车马难行,明洪武7年东移5公里“东径”, 建现雁门新关,整个关城周长1公里,墙高两丈,石基砖身,关城洞门三重。内建驻军营房、校场、镇边祠、关署、驿站、雁塔,位置险要,建筑宏伟。既地当咽喉形胜独具,又左襟右带 居于诸多峰岭峪口的中心,是历代军事指挥官布防的必然选择。

镇边祠内所供奉着的是历代守关重要代表人物,叙述着雁门关就是半部中国古代史。镇边祠是明正德六年,为纪念战国时期赵国的守关大将李牧而建立的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后改为护国镇边祠,建筑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1937年遭日军破坏,2009年以来按原样复建后改名镇边祠,成为展示西周至明朝守关名将心系天下、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与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殿堂,也是展示边塞文化丰富厚重的精髓之地。历代叱咤风云的代表性文武名将分别供奉在五个殿堂内,如忠武堂内供奉的是以宋代核心名将杨业﹝忠武为杨业谥号﹞、同时供奉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光、四郎杨延辉、五郎杨延昭、六郎杨延景、七郎杨延嗣、八郎杨延顺父子9人,主塑表现杨继业大败辽军,威震雁门的忠烈,是宋代军事史上防御战、反击战的典型范例,彰显了杨家满门抗辽保宋的英雄形象;武安堂内,主塑战国时被誉为“守关第一名将”的赵国大将军李牧(李牧因功所得封号武安),同时供奉着汉将李广、隋将李景、唐将李大恩、李靖、李克用、李嗣源等不同朝代名将6人;文定堂内主塑北宋名将张齐贤,他是代州知州杨继业的继任人,屡败契丹安定边关,后来升任兵部尚书、宰相、谥文定,还供奉着西汉郅都、东汉郭谅、曹魏牵招、唐裴行俭、明周遇吉等文武之将5人;武惠堂内主塑北宋名将潘美,979年开始常年守雁门关御辽,以雁门之封代国公,986年因攻打辽国失败,导致杨业全军覆没,而被削职三年,死后谥武惠,出于民间形象,为其孤立祠堂,出于历史形象,为其塑像;群英堂内供奉着西汉卫青、霍去病、东汉杜茂、西晋刘琨、唐薛仁贵、张公瑾、薛万彻、明徐达、陆仲亨、周遇吉、李文忠等历代虽未专职镇守,但却征战雁门关内外的名将11人。


雁门关的历史就是半部中国古代史!战斗车轮一直滚动到现代,镇边祠除供奉历朝历代守雁门名将外,还有革命传统教育展览,主要内容有﹕1937年3月在代县成立了以共产党人薄一波发起创办的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群众抗日组织“牺盟会”,从事农运和抗日宣传,“七,七”事变前夕,已有120多个牺盟支部在代县成立,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召唤、组织、推动作用。

“七,七事变”后,日军3个主力师团集中西出长城,直逼山西,侵占太原,围剿我华北守军,梦想不战而占整个华北,实现3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此时林彪率领的115师、贺龙率领的120师、刘伯承率领的129师相继开赴雁门关一带的主战场。115师首战平型关消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交获大量武器弹药,是八路军出师山西的第一个大胜仗,威名扬天下。129师769团夜袭雁门关下阳明堡机场毙伤日军100余人,击毁击伤日机24架。120师358旅716团相继在雁门关打了两场漂亮的伏击战,两次伏击共歼灭日军300余人,击毁汽车数十辆,切断了日军从大同经雁门至忻口的后方补给线,使日军的交通运输线陷于瘫痪,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在忻口与日军的正面战斗,大大显示了雁门关“冲要无双”、“九寨尊崇”地位。雁门关自身的优越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及冠盖古今的防御体系,为中国独树一帜世界罕见的要冲。


镇边祠南侧是雁门关驿站,依山建窑洞11孔,古朴的窑洞内接待过不计其数的历史名人,帝王洞曾接待过周穆王和汉、北魏、北齐、隋、唐、后唐、后汉、宋、明、大顺、清光绪等历代帝王22位,1948年毛泽东主席在赴西柏坡的途中登临雁门关时也曾在此做短暂停歇。将军洞接待过李牧等将相22位、公主5位。关城内天险门与地利门中间的正高地上是关署,又名守备衙署,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设有正门、东西厢房、正堂、兵刑公房、科签房、幕厅、斋室等;建在地利门上的宁边楼,又名六郎庙,是为纪念北宋守关名将杨六郎所建,毁于1937年,复修于2010年,高12米,底宽5间,进深4间,四周围廊;第二层为3间阁楼,是展示古代冷兵器演变历史为主的古代军事博物馆;景区的标志性建筑是雁塔,始建于隋代,毁于清末,现已在原基础上修复一新,高21米,为4边9层密檐式实心砖塔。

雁门关关城、两翼长城和诸隘口、城堡,历代修筑约有14次之多,小修小补不计其数,历代的不断修筑,最终构成两关、四口、十八隘,后方还有三十九寨、十二连城,形成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雁门关关城设计独特,建筑宏伟,气势磅礴,结构、造形、风格,处处体现了社会、经济、军事、技术、建筑的发展水平。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美学价值极高。双关双城内赵长城、北齐长城、明长城、天险门、地利门、瓮城门网罗一体、堞台、烽墩、堡寨、校场、关公庙、观音阁、李牧祠,云际、豹突两泉等有形遗址,实属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厚重的一本中国古代军事工程建设的活教材,是留给后人观赏不够的旅游景点,更是研究不完、探讨不竭的边塞文化宝库。雄伟建筑、壮观关城、逶迤长城的勃勃英姿、耐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