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也淘气
上帝关上一扇门,打开了…一盒烟?笑嘻嘻坐在云端吞云吐雾等候好戏开场…
我猜这位伟大老人家偶尔也会用恶作剧来缓解遍布宇宙的压力。我只能这样解释自己在那样一个时刻,大脑竟然被格式化。
大脑格式化那个瞬间,我恰巧站在某全国演讲比赛堂皇亮眼的舞台中央。
世界真安静啊,地震总是发生在人家不需要的时间和地点。
我和台下黑压压的观众互相目瞪口呆了约莫半个世纪,然后抖索着掏出夹带的稿件。精彩才刚刚开始,抖抖索索翻阅稿子时,格式化让我忘记自己讲到哪里。
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我进入一种境界,时间空间消失,宇宙就是一堆乱七八糟的字纸。
事情还远远不够复杂,直到稿子诡异地飘落一地。我捡我捡我再捡,捡起地上的,手里的又掉下去……我的全部人生理想浓缩为能够把稿子捡齐。
后面的事情有些恍惚,依稀记得我依然坚毅地发布了稿子的结局,没有躺在担架上吸着氧气,而是自己坚毅地走下台去,伴着史上最不怀好意的如雷掌声……上帝良心发现没让我从楼梯上滚下去……
事隔多年,我还没有治愈……
我所遭遇的悲惨事件(手动捂脸),你也想到了,有一个学名叫尴尬。如果把尴尬的程度做一个分级,我猜我演的那一出,属于顶级(捂脸)。
什么是尴尬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已经成为网红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在身体的吃喝拉撒与生存安危有保障的基础上,才能向上进行更高级的精神追求。
但是其后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看法,很多时候,人对社会归属感的需求跟生理和安全需求一样紧迫。
这个观点有助于理解青春期少年对同伴认同的那种强烈愿望,为融入团队甚至不惜伤害甚至牺牲自己的身体,比如纹身、滥用药物,再比如替伙伴出头群殴。而在人类早期,群体的归属更是关乎生存和安危。其价值会凌驾于个人短期的生理和安全需求。
话说我好像扯远了,这碍着尴尬什么事?
由于社群关系如此重要,为了维护集体的正常运转,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指出:群体需要找到一种机制,用来考察成员的忠诚度与价值。这就产生了社交期望。
所谓社交期望,就是为社群所认可的一系列个人行为规范。
“为了防范背弃团队目标付出的巨大代价,人类社会在日常互动中发展出了复杂的社交期望,以便成员之间对彼此的忠诚度进行经常性的评估。”
这些评估方法,简单如基本的社交礼仪,复杂到形成体系的公平原则,在我们的社交活动中,多半表现为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默认规则。比如穿着打扮要和场景搭配,人多需要排队等候,礼尚往来有借有还等等。
遵循这些规则,代表了个人对集体的认同。数千年来,人们正是借助于这些点点滴滴的规则来融入社会生活。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很大一部分就是将这些规则内化到孩子的日常行为中。这也是偏离规则的熊孩子在社交活动中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
而尴尬,就产生于对社交期望的偏离。在社交活动中,言行举止缺乏技巧和体面,有跑偏的趋势。
比如我的那次演讲,显然极大偏离了主办方和观众的期望,他们压根儿没有做好在演讲台上看一出小品的精神准备。
为什么尴尬人总是遇到尴尬事
虽然每个人都会遭遇尴尬事,比如公共场所放屁,你评价的人正巧默默地站在你身后。但是遇到尴尬事,跟本身就是一个尴尬人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演讲事件发生后,我起初也在自我安慰,那只是一个霉气冲天的偶然事件,几率约等于中大乐透。但是,当我冷静下来,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发现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尴尬,好像雨季来临的雨情分布图一样,星罗棋布在我的生命领域。简单来讲就是,我遭遇的尴尬事高于正常平均值。
在本该昂首挺胸的演讲台上满地找牙,只是我尴尬生涯的一个高潮。我的尴尬们,在偶然中有必然的联系。
自认为是尴尬者的心理学家李·田代研究认为:尴尬者看世界的角度与众不同。
“尴尬者以聚光灯的视角去理解他们面前的偌大世界。他们的注意力通常聚焦在那些众人不常注意的地方,从而使得他们所见狭窄,但理解更为深刻。”
也就是说,所谓尴尬者跟外部世界互动时,倾向于局部化和碎片化的信息处理风格。
那么为啥呢?一定要以这种方式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好吧,脑成像研究显示:尴尬者片面的注意力有神经基础,是器质性的,并且与遗传相关。
我不知道是该松口气把责任推给家谱了事,还是胸口一紧——这么说没救了是咯?
当然这只是尴尬者的成因之一,一种气质性格的形成,显然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影响。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讲,尴尬其实与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关系更为密切。容易害羞的内向性格者更容易在社交时产生尴尬。自我评价不高让这个群体在社交活动中更紧张,更焦虑,也更容易失控。
尴尬会产生什么影响
偶尔的尴尬无伤大雅,顶多给人带来一些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早晚会烟消云散。
但是,如果一个人经常性地尴尬,也就是对社会期望经常性的偏离,是会影响这个人的社会融入度,降低他对群体的归属感。因为知道周围人会以这种频繁偏离,为自己的社交价值减分。所以,尴尬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同时还有对未来的不良预期。
心塞
尴尬也有正能量
这么说,尴尬者还真是一个自我排斥也被群体排斥边缘群体咯?心塞(捂脸)
如今,进化心理学正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在人类如此重要的群体生活中适应不良的尴尬特质基因,不是应该在进化过程中被淘汰的吗?
进化心理学研究假设:大自然自有其补偿方案,一种特质的优势降低,会引起另一种特质的优势增强。说得好像我们的各种特质们,扎着堆愉快地玩耍跷跷板一样。
这么说,所谓的尴尬特质在人类进化史上,也占据着一个不可小觑的位置呢。
正如前面提到的,尴尬者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样。虽然看得局限,但也看得更深刻。这让尴尬者擅长分解一个完整的情境,聚焦细节,找出其中潜藏的规律。
无论是因为社交困难造成了尴尬,还是尴尬引起社交困难,从不擅长的社交活动中隐退,也让尴尬者有更多更聚焦的能量,离群索居不知疲倦地打磨自己的技能,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当然也更容易出成果啦。
有人将史蒂夫·乔布斯纳入尴尬者之列。他一生最大的尴尬是,作为创始人被苹果公司董事会驱逐。而他的成就众所周知,回归苹果公司后,最终将它建成了改变世界面貌的最伟大的公司。
好像还有点为尴尬沾沾自喜呢。
其实,尴尬者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特质,解析社交活动的模式,并学习将规则逐步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毕竟,个人天赋的实现离不开团队支持。并且,个人的幸福感也必须建立在紧密的社会联系之上,与我们和他人的情感质量密切相关。
你有没有什么记忆犹新的尴尬事呢?欢迎说出来跟我比拼(捂脸)顺便也让大家开心一下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