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哭!重磅颁奖现场,这对神仙眷侣狂撒亿吨狗粮…

2020-01-11     津彩青春

看大会直播都被塞狗粮

这事新鲜不新鲜

而昨天

千万网友就在国家科学技术大会上

被塞了亿吨狗粮

奇妙的是

大伙不但没变柠檬精

反而送上了65535个赞

到底怎么回事儿?随津小青看来

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潜艇专家黄旭华,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共同荣获本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人奖金800万元人民币。

在现场,

有记者捕捉下了

几个暖心的瞬间
黄旭华接受采访入镜前,

其夫人为他整理衣服,

然后转身离开


工作人员与黄旭华合影,

夫人怕影响拍照,

默默站到一旁等候......


黄旭华被扶着下楼梯,

夫人顾不上自己,

却一直注视着他!

看到这一幕幕闪过,网友刷屏:神仙眷侣!


据人民日报报道,其实,在妻子李世英眼里,黄旭华从始至终都是一身痴气的大男孩,“甚至有时候有点傻。”

嫌理发店排队浪费时间,他让李世英给自己剪了几十年的头发。他自己没买过一双袜子,对厨房里的事一窍不通。看着夫人忙,心里过意不去,想着帮助家里做点什么。买菜,他有个高招:到菜场,不挑菜,先找人,找看上去和李世英一样精通家务的人,人家买什么,他就跟着买什么。别说,这一笨方法还不赖。

有一次出差,难得有闲暇逛街,他依葫芦画瓢,跟在很会挑布的人后面,买了一块花布料。他颇为得意,也十分开心,心想用它给夫人做一件衣服,准好。当他兴致匆匆跑到夫人面前,准备邀功时,没想弄巧成拙。原来,李世英穿这种花布衣服好几年了。

可黄旭华正是靠这份对生活、对工作的“痴气”,使我国得以从无到有,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在研制核潜艇上,仅用13年时间走过国外几十年的路。


自1956年黄旭华与李世英结婚起,他们始终相爱前行。李世英说,国家的核潜艇事业,要无条件支持,家里有困难就自己想办法。黄旭华说:“我非常爱我的夫人,爱我的女儿,爱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理解我、支持我、鼓励我。但是,我更爱国家,更爱事业,更爱核潜艇。在核潜艇事业上,我可以牺牲一切。”


那么,这次获得国家大奖的两位大咖

他们都做出了什么贡献

以致被大家称作最棒的80后90后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潜艇专家黄旭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潜艇专家黄旭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潜艇专家黄旭华

  

黄旭华院士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所名誉所长,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开创人之一,先后担任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为中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卓越贡献。


在黄旭华和所有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中。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 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从1958年组建团队到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航,短短不到13年的时间,对于科技落后、经验全无的中国,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而直到今天,全世界公开宣称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也只有6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


曾庆存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标志——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开创性贡献。他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潜心基础研究,着力原创,并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大气科学、地球流体力学和气象业务的高层次人才。



1961年,留学苏联的他在国际上最先成功将原始方程组模式用于短期数值天气预报,这一理论突破开启了数值天气预报应用的开端,他所创立的半隐式差分法至今仍被国际上广泛使用。他写的《大气红外遥测原理》(“遥测”今称“遥感”),其中提出的遥感方程和“最佳信息层”理论至今仍是监测暴雨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重要手段。


曾庆存研究生毕业时,曾以诗明志:“温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智驱前。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几十年来,曾庆存一直在科研道路上不停攀登——他不仅是国际气象力学理论化的先驱者之一,在短中长期天气数值预报和建立全球气候系统模型中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他还带领学生和研究团队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发起生态和环境系统动力学模式及地球系统模式研究,并提出自然控制论等新理论。2016年,国际气象组织授予曾庆存“国际气象组织奖”。


生活中的“80后”曾庆存

还有着非常有趣的灵魂

运动达人、隐藏吃货...

很多人都被老先生的圈粉了呢


视频来源:@中科院之声


网友评论: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脊梁!



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1999年设立、2000年度首次评选颁奖,至今已走过20年历程。



此外,天津市也在这次大会上收获丰厚

我们也来为家乡点赞喝彩吧!

天津17项成果获奖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天津共有17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奖2项,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15项,包括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在所有获奖项目中,由我市牵头的项目共有3项。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天津获奖情况呈现出如下几点突出特征:


  • 获奖项目数量大幅提升:2019年度由我市单位牵头或参与的项目获奖数量较上一年度翻了一番以上,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近十年获奖数量处于第二位。


  • 获奖质量创历史新高:本年度我市单位牵头或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尤其是我市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牵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堪称皇冠上的明珠,平均每年授奖不到1项,2007至2012年的6年间曾经5年空缺。而我市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在所获的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奖项目中也高居完成单位第2位。


  • 学科领域分布广泛:本年度我市获奖项目涵盖13个学科领域,体现了我市科技创新实现全面提升的发展态势。


本次,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周其林领衔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也是本年度唯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项目。


南开大学 周其林教授


该项目经过20年的持续努力,发展出一类全新的手性螺环催化剂骨架,基于这类骨架的催化剂在多种不对称反应中表现出极高的催化活性和优异的对映选择性,将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改变了人们对人工催化剂极限的认知。项目还系统地发展了手性催化剂的设计方法,为发展新型手性催化剂提供了理论依据。手性螺环催化剂是新世纪不对称催化领域最具影响的突破,引发了国际上发展手性螺环催化剂的热潮。系列手性螺环催化剂被列入国际著名试剂目录,已在200多个不对称反应中得到应用,并且被用于多个手性药物的生产。


 在科技强国的进程中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群人

在一个个春夏秋冬中

 他们在“冷板凳”上钻研着“热课题”

  默默攻克着一个个“不可能”

他们,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致敬!

图文来源 | 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湖北日报、中国新闻社、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天津广播、新浪微博等

责任编辑 | 李晶

审核签发 | 杨冉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qvzlW8BxtCz63RLv9o2.html























扩散

202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