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4日,八名即将入伍的南开学子写信给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了投身军营、磨砺意志、共同成长的心愿。他们随后得到了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在信中对他们的精神表达了赞许,提出殷切的鼓励。蔚晨阳、贾岚珺正在这八人之中,当年,他们响应号召,积极入伍,度过两年军营生活后,他们得到了关于信仰与使命的答案。
这里是熔炉
20米、31米、37米......蔚晨阳一遍又一遍重复着投掷动作,足足扔了好几箱手榴弹之后,接着又去锻炼上肢力量。
抡大锤时,他被兄弟单位的战友认了出来,“这不是收到总书记回信的蔚晨阳吗?你这手榴弹还不合格啊!”他扭头笑了笑,心里却是比哭还难受,看着地上大锤一下一下砸出来的深坑,“我恨不得能钻进去。”
刚入新兵连不久,总书记给南开大学八名入伍学生回信的消息已经风传一时,吹进了速来封闭的新兵营地。本以为这个“大学生”是“全能达人”,一看身体素质和训练成绩,战士们连连摇头。
因为身体素质不好,蔚晨阳在新兵连时,许多训练课目都没有达标。甚至因为手榴弹投掷不合格而进了补差训练班。
蔚晨阳正在训练 图源央广军事
于是他在训练时额外给自己加量,没事就央求班长带他多投几次手榴弹,手麻到连筷子都拿不住是常事;匍匐训练被铁丝网刮下来一大块皮肉血流不止;负重拉练后背被火箭弹筒磨出了深紫色的血痕;在十几双脚和车厢板的夹缝里淋着顶棚漏下的冷雨睡觉,蔚晨阳变得更加坚韧。
同样作为八名入伍学生之一的贾岚珺,成为了一名通信兵。大众对于通信兵是不大了解的,可“轻松”绝对是这个兵种的反义词。通信是第一战场,“打仗时候我们不拿枪跟别人突突,但敌人一定先炸我们。”说起通信兵的经历,她又欢快了些。“没有接触过的人会看低它,但我无比骄傲。”
贾岚珺和战友在工作 图源南开军魂
通信兵不只参加日常训练,更要熟练运用相关技术知识,当好战场上的“传令员”,绝非易事。“晨阳是野战军,我们负责向他们传递信息,打好配合战、组合拳。”岚珺补充道。
“我劝吃不了苦或者身体素质差的人别入伍,军队绝不是享福的温床,要吃很多苦受很多累。”蔚晨阳幽默地说,“军人不只买票优先,保家卫国更要优先。南方最近汛情灾害严重,我的很多战友都去了前线,赶上休假的也不例外。”
参军入伍也意味着离家两年。“一家不圆万家圆”,同批入伍的贾岚珺和蔚晨阳不约而同地提到。她加重语气,“真的,我们看到的平和安稳背后有无数人用他们的青春在默默守候。”没能回家过年的两年于贾岚珺来说心酸又自豪,与以往在家里被保护的角色不同,这次,这个小女生主动成为人民的盔甲,在部队书写灿烂年华。
奔赴,一往无前
蔚晨阳的字典里好像没有“恐惧”这个字眼,比起束手束脚地追求“考虑周全”,他更洒脱一点,“决定迟早要做,不管选择了什么,有得必有失,我们要做的就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去思考,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蔚晨阳入伍前 受访者供
为了更理智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出选择、更好的了解军队生活,那个曾经梳着潮流辫儿,在滑板上飞驰的蔚晨阳,选择了拿起钢枪,驻守边疆。好男儿应带三尺剑,下定决心之后,他便一往无前地勇敢奔赴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开大学8名入伍大学生回信中,赞扬他们“将爱国之心化为爱国之行”,勉励他们“把热血挥洒在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之中,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刚穿上军装的蔚晨阳备受激励,在心里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总书记提出了要求,那我们干不好可不行!
他的朋友圈封面图有八个大字:“脚踏戈壁,眼观全球。”黑白底的色调更显天高地阔,一个端着枪的战士正正地立着。
蔚晨阳在红三连做宣传工作 图源央广军事
蔚晨阳驻守在北国边疆,所在的“红三连”在“三湾改编”时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第一团特务连,是“红军血脉党的枪”。由南开大学国旗护卫队队长,成长为陆军第79集团军某合成旅的战士;从穿着礼兵服升起国旗的南开园,到坚守岗位的除夕,蔚晨阳不止一次叩问信仰,“我是从南开走出的军人,不能忘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更要努力践行保家卫国的职责!”
有许多人说蔚晨阳是“现实版许三多”——永远不抱怨生活,积极向上。他腼腆笑笑:“那是比不上,我很喜欢他,努力向他学习。”两年来,他在新兵连期间参加集团军“读家信话初心”演讲朗诵比赛获第一名;被集团军表彰为“优秀新兵”,还被选为旅、集团军、战区陆军三级共青团代表……磨难和苦累过后,当时的下定决心有了圆满的句号。
如果说蔚晨阳入伍是“好男儿应带三尺剑”的决绝,那么贾岚珺就是“桃花马上请长缨”的巾帼气概。
因为身高和年龄问题,贾岚珺验了两次兵,等了两年,坚持了两年。“环境很能同化人。那些因为觉得自己在部队坚持不下来而犹豫的人,希望你们直面内心的怯懦。一切全在个人,没有退路可言。”贾岚珺本就比同届同学们年龄小些,父母家人实在不忍让柔弱的小姑娘在军营里受苦,可她有种超乎年龄的成熟和坚定:“我想去军营不是临时起意,是从小根植在心里的那种使命感。”
贾岚珺在训练 图源北方网
贾岚珺高考第一志愿是解放军艺术学院,却因身高原因失之交臂。来到南开之后,“允公允能”的校训和爱国精神再次激励了她,“我觉得大家心里都有一种使命感,所以我决定从军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向往军队,不怕吃苦。”短短半小时的采访里,她提到了5次“使命感”这个词,她像一头小狮子,卯着劲儿往前冲。当你想用狭隘的眼光衡量她时,她回头甩你一脸率性。
下一站,启程
贾岚珺不大像传统意义上的女兵,剪短的头发没有掩盖这个小女生的柔和。
她的画里有很多花:入伍前她画春天的“飞燕草”,在稍冷的蓝天下探头,水彩淡雅、轻快,有着饱满的生命力;后来她更爱美艳的芍药,一颗手榴弹隐匿在花瓣下,色调偏暗,手法愈加纯熟。
贾岚珺的画 图源受访者
不因为做过的决定后悔,是蔚晨阳和贾岚珺的原则。两年艰苦训练,贾岚珺得了腰间盘突出,膝盖也有些问题,“和部队带给我的那些比起来,这都不算什么。这两年真正失去的应该是那个幼稚的自己吧。”
而刚入军队时的蔚晨阳明显不大适应,原本对军队的向往,被孤独和无力感包裹。他时常一个人安静地思考,好似跟周围的战友们之间隔了一层“保护罩”。战友们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内向、深奥”。
然而短短两年间,他和战友们亲如手足,性格也变得自信亲和,军旅大熔炉让这个曾经吟诗作赋、透着“书生气”的男孩“淬炼成钢”。如今的蔚晨阳身上有着一种劲儿,在侃侃而谈的功底之外透露着干练。
去年退伍归来,有一位80岁的退伍老兵特意从天津北辰区赶来,给南开大学入伍八学子送上了亲手制作的礼物,册子里收录了八名学子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总书记回信、八人在部队淬炼成长的种种经历。
“无限感动”,贾岚珺用了“无限”这个字眼,“我何德何能啊,向老先生敬礼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八个变成一种符号,一个标志,新一代的青年们,勿忘使命担当。”这一帧一帧的剪报,都化作拳拳爱国之心,在新老兵之间传递交融。
如今两人退伍一年之久。从军队到校园,起床号变成了自己的闹钟,日复一日的体能训练被体育锻炼打卡app“创高”替代,但环境和体制的改变带来的空虚和不适应感并未扰他们太久。
贾岚珺没闲着,她在学习之余接手书院,还参与音乐空间,不恋过往,不困于今,“对部队最好的怀念就是延续部队充实的状态”,贾岚珺一步一步规划着脚下的蓝图,“我不想要别人对我的评价是一成不变的,我还要折腾下去呢。”
“-你觉得作为女兵哪点值得骄傲?
-就本身作为女兵这一点就足够了。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守护了大家两年,我很幸福,从来没后悔过。”
蔚晨阳也在“好好活”,在做有意义的事,就像他入伍说的那样:“暂时放下了手中的笔,就要牢牢握住手中的枪。”未来很长,他更重当下,在军营抑或校园,都保有一颗红心,不管何时,都无愧于信仰。(记者 | 张帆)
图文来源 | 津媒、北方网、央广军事
编辑 | 王绍佩
审核签发 | 詹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ODirHMBd8y1i3sJMgQ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