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惊叹于汪涵、何炅等主持人的思辨能力,叹服于他们的口才和学识,
他们在舞台上之所以能如此光彩夺目,得益于他们在台下的勤学苦思。
他们的气质和口才,都是岁月埋下的伏笔——而那些岁月,是由万卷书堆枳而成的。
那么有人会问读书的明星和不读书的明星有什么区别?有很多明星不读书照样成为巨星。
如果想说清这个问题,就得先说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也许你会说读书的人更明理,读书的人更有气质,读书的人眼界更宽。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读书无用论似乎越来越严重。
我们这里所说的读书,和在学校读的教科书是有区别的,这里的读书,泛指自觉的去读的书。
读书无用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全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
在过去的社会,中国是一个文盲比较多的社会,稍稍识些字,就会强于别人,
读书会使人有他人所不具备的优越性,而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文化普及,
过去读书所显现出来的优势明显降低,由原来的读书与不读书转变为读书和读更多的书,
很多人发现,周围那些并没有把精力用在读书上的人反而到最后获取的物质成就比自己高,
那些善于钻研人的人,比那些善于钻研事的人混得更好。
而其实读书大体分好几种:
有人喜读专业类书籍,这样的读书是为着生存去的;
有人喜读文学类书籍,这样的读书是为着兴趣去的;
还有人喜欢读一些通古博今的历史、地理类书籍,这样的人是为了开拓眼界去的;
说到有用,当然是第一类读书人,这类人相对来说更为理性,他的读书更实用些;
说到有趣,当然是第二类读书人,这类人相对来说更为有趣,他的读书更生动些;
说到丰富,当然是第三类读书人,这类人相对来说更为丰富,他的读书更开阔些。
有一种说法认为,读书多的人看起来更优雅,其实这话有些片面,所谓优雅,是基于相同的物质基础上来说的。
如果说读书多了就优雅,那还要仪表服饰作什么,流浪国学大师沈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气质的提升跟物质的关系更大一些,在同等物质条件的基础上,
读不读书所呈现出来的气质才有区别。话说行万里路有如读万卷书。
读书的人眼界更开阔,思想更通透,理解更深刻,学习能力更强些,
但我们也常常看到读了很多书的人依然不明事理,没有读很多书的人往往通情达理。
有句话叫作仗义每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坏的人,读书越多就越坏。
而读书无用论者,常常会以那些片酬动辄过千万的明星为论据,尤其以李连杰、成龙、发哥、王宝强、刘德华这些文化程度较低的明星说事。
那么,明星读不读书到底有什么区别?
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说这个问题。
先以几个书卷气较浓的明星为例:
陈道明是公认的满腹诗书、品性清高的明星,他的骨子里有一种傲于俗世的清高。
而这种气质的养成,和他个人的家庭出身以及阅历不无关系,但与他所读过的书也有极大的关系,读书多的人,谈吐之气间华彩四溢,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郑少秋,出生于书香门弟之家,从小耳濡目染使郑少秋身上有一种清风明月来去自由的淡雅之气,这种气质是由环境熏陶而来的,是由他内心对世界的认知通过言谈及神态呈现出来的感觉。
俞飞鸿和王菲长相相似,但读书的俞飞鸿有一种知性优雅的明净感,似一种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的清静之美,而王菲的高冷却有一种我就这样谁耐我何的无所顾忌,二人的气质和给人的感觉大不相同。
发哥虽然能将燕京大学毕业的学霸许文强演绎到人心深处,但生活中的他更多的是类似于平民的烟火气,他在电影中是一种感觉,真实的他完全是一个普通人,亲和而随性,他的气质更多的来源于他对生活感知下的入世和随和,而非经常读书的人用隐藏于文字中的理想浸润出来的雅静。
发哥的气质是集俗世中的烟火气的一种王者之姿,但他身上没有书香之气,没有温润如玉的书卷气,包括刘德华也是如此,甚至于刘德华的气质,从来都是灯红酒绿中最耀眼的那一位。
至于王宝强,不管他多有钱,也脱不了身上的土气,由其在很多晚会上,他的发言除了以情真意切取胜,可说的话题不多。
经常会爆出某明星写错字读错字音的新闻,可见作为一个明星多读书同样重要,至少可以增加个人魅力,可以提升自己的学识,以配得上自己所获得的名望。
气质清雅如李健、温润如胡歌,高级如袁泉,才华横溢如莫文蔚,即使长相平平,但气质过人。
乔治并无贬低读书少的明星之意,只是觉得,读书可以使人更加通透,可以增加人对世界的认知,更可以提升表达能力。
不管是明星也好,普通人也罢,多读书也许并不能使你直接得到什么,但多读书 一定会使你的人生得到更美好的体验。
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一定能让你成功,但不读书你却难以成功,哪怕是行万里路,其实也是一种将人生的路程当书读过的人,才能总结经验,迈向成功。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你的人生因此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