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世界遗产---建于宋朝的海龙屯

2019-10-12   旅行真是一种病

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老城西北约28公里的龙岩山巅,又称海龙囤、龙岩囤、龙岩屯,是一处宋明时期的“土司”城堡遗址。

1999年,遵义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复飞虎关36步天梯。

屯上最高海拔1354米,屯下海拔974米,相对高差300-400米左右。屯顶平阔,面积约1.59平方公里。屯上建有九关,屯前六关: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屯后三关:万安关、二道关、头道关。

海龙屯于198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海龙屯"新王宫"遗址

史书记载,自秦汉以来在西南地区,包括遵义(古称播州)在内的地方,中央王朝一直实行的是“以夷制夷”政策,疆土交给向朝廷称臣纳贡的土官来统治。遵义的杨氏土司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曾三修海龙屯。

最早在唐朝时,以遵义为中心的“播州”是被彝人占领,并在这里建立了“南诏国”。朝廷派山西人杨端平定了播州,事平后命杨端“世袭”播州,在这里建立了土司政权。政权建立初期,为“设险以守其国”,在距离治所遵义28公里的龙岩山建“龙岩囤”,平时练兵,战时作行政、军事中心。

南宋即将灭亡之时,播州成为了抗击蒙元的前线。为求自保,在四川盆地以东的群山之中,大量山城被迅速地构筑起来,海龙屯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第15代土官杨文在蒙古大军的压迫之下,看到了贵州山地的易守难攻,就对海龙屯扩建加固,增修“养马城”“养鸡城”等形成体系,又与附近的“娄山关”、“鼎山城”构成了山地防御体系。但最终蒙古大军并未南下,而是东进攻打襄阳,山巅之上的海龙屯建于宋元之际,但并未经历战火。

《明史》称海龙囤“于诸险中为最”。虽是遗址,但如今寻访海龙囤,依然能够看得出遗址居群山之巅的海龙屯,山顶上有阁楼、兵营、仓库、水牢、绣花楼,好是气派,囤前设铜柱、铁柱、飞龙、飞凤、朝天、万安等九关,凭险设关,关关相联,和石块垒砌的高大城墙关隘,形成三层防御体系,令整个城堡十分坚固。

将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海龙屯遗址,由于交通不便、知道的人不多,并未遭到严重破坏,仍保持着明代旧貌,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从2012年开始考古挖掘,到2015年申遗成功只用了三年。

如今的海龙屯只剩下一片废墟,远不见当年的雄壮,如今可见的唯一一座地面建筑是明代修建、民国重修的海潮寺,用于收敛遗骸,以超度战争中死去的数万亡灵。三百多年过去后,除了当地人口中流传的神鬼错杂的传说,人们似乎都要忘记了这座城堡,而古老的地方志、依然活跃在市集上的贡品海龙米,以及1972年发现的海龙屯创始人杨文的墓葬,共同揭开了隐藏在娄山山脉中的古老城堡。

2018-07-13还上映了一个《海龙屯》考古探索历史纪录片,该片从海龙屯的考古工作入手,根据逐渐完成的考古成果以及不断涌现的新考古线索,陆续构建还原出一个统治遵义长达725年的杨氏土司家族与四个中央王朝相互依存的历史原貌。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去观看还是蛮不错的。